【摘要】高中生物課堂教學在教學模式和有效性上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例如無法調動學生積極性,教學輔導針對性不足等問題制約著生物課教學有效性的提升。為此本文對這些問題產生的背景、原因和具體表現等問題做了深入的探討分析,并進一步提出了提升有效性的對策。
【關鍵詞】高中 生物 課堂教學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8-0171-02
當前我國高中生物課堂教學隨著新課程改革進程的不斷推進取得了明顯的成績。學生在課堂中的積極性和求知欲明顯加強。但是傳統的教學模式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還存在一些影響,例如對生物課的不重視現象還大量存在。對生物這門的課程的興趣不足仍然是影響教學有效性的最大不利因素。生物課是一門實驗性較強的學科,這種特性本應是吸引學生注意力和學習興趣的優勢因素,但是生物課卻越來越像枯燥的理化學科靠近。教育教學工作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任何一門課程來說都是重大失誤。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轉型時期,對各種人才的需求狀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果說以往對人才數量的需求不能得到滿足的話,那么現在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已經由數量上的需求變為質量上的需求。而在教學中提升學生積極性,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等方面就是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這在生物課的課堂教學中尤其重要。
一、當前困擾生物課堂教學的幾大問題
首先是學習動力不足,學生始終難以提起對生物課程的學習熱情。首先從學生角度來說。生物課是一門必修課程,在高考中占有很大的比例,為此學生處于提升學習成績的需要不得不學習生物知識,但遺憾的是這是他們大多數人的唯一動力。在學習中浮躁、厭煩情緒始終困擾著他們的學習。學習無動力或動力不足成為影響他們學習生物課程的一大障礙。從教育學理論角度講,學習動機分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內在動機具有一定的持久性,它是通過對學生心靈和思想的影響才能達到的高深境界[1]。學生一旦獲得了這種內在動力,將會廢寢忘食,不遺余力的自覺完成設定的目標。外在動機具有短暫性,它是由于一些外在條件的刺激而產生的學習者對學習目標的努力。例如成績、獎狀等激勵條件。學習者和教育者應當深刻領會這兩種動機的內在機理,才能更好的調整和完善自身的教學和學習。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應當相輔相成,相互結合共同作用于學習過程當中。當前我們的教育最明顯的一個特征便是理論性加強而實踐性不足,學生雖然學到了理論知識,但是對于這些知識如何應用,如何在實踐中驗證這些理論知識卻是很多學科的教學中所達不到的。例如在高中生物課的教學中設計很多實驗,同時書本中也有很多結論性的知識。這些結論性的知識應該引導學生通過做實驗自己得出結論。這樣方能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也能增強學習過程中的趣味性。但是這些實驗往往在教學中不被重視,究其原因就是這些實驗在高考中不考。無論是教師的教學還是學生的學習都以考試大綱為風向標,忽視了學習這項活動的客觀規律。這必然會對學生產生不良影響。
二、傳統教學模式中的幾個不足之處
1.教學不以學生為中心。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學環節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要圍繞教師的要求來安排自己的學習。在現代教育學理論中這種觀念是不正確的。教學中應當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應當根據學生的情況因材施教。而傳統教學模式恰恰相反,學生要緊隨教師的步伐和節奏,教師在課堂上教什么學生就要學什么。教師如何理解知識點,就要求學生也要和自己一樣去理解知識。這樣一旦有的學生學習能力和自覺性較強,就要慢下腳步來等老師講。而如果學生跟不上教師的節奏也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輔導。這對學生的學習來說極為不利。
2.忽視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教學與輔導。忽視學習的過程僅重視學習的結果是傳統教學模式中的一大弊端。有的教師在教學中,內容和教法都比較簡單,通常都是在講一遍理論知識之后就進行大量的習題訓練。將一種理論變為不同形式的題目,從不同側面考察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記憶與理解[2]。這種教學模式雖然強化了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印象。但是他們并沒有理解其中的道理,根本無法觸動他們對知識本來面貌的了解。這樣的做法視為舍本逐末之舉。
3.在調動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方面明顯不足。傳統的教學模式帶給學生的知識一個枯燥的、乏味的課堂。這不但吸引不了學生的注意力,而且還在培養學生的主動性方面存在很大弊端。學生不能在學習中形成一個自覺自主學習的好習慣。這甚至對學生在其他課程中的學習也會造成很大的不利影響。
三、提升生物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對策
1.編寫學案。提升生物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在于教師。在新的課程開始之前,教師應當根據課程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深入解析。結合教材,聯系高考大綱,對于學生掌握這些教材知識所應具備的認識能力和理解能力列出具體可行的方案。設計學案過程中應當注重突出科學性和嚴謹性。學案應當結合學生的普遍特點。同時還應對需個別輔導的學生制作詳細的學案。對于重點理論知識應當結合實踐和實驗等其他輔助措施加強對教學工作的統籌。
2.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是提升生物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途徑。學生能夠在課前自覺了解和學習教材內容和重點理論知識,他們能夠根據自己對知識掌握的情況在課上有所重點和選擇的聽講。這樣他們的學習將根據針對性和效率。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不是放任自流,任由學生隨意發揮。而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對學生自學的范圍和所達到的目標作出大致性的安排。而且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當隨時關注學生的進展情況,及時解答他們的疑問。
3.解疑精講。這一環節對于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非常關鍵,學生在自學環節中難免會遇到一些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這個時候教師若對這些疑難問題及時恰當的解決掉,會進一步發揚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而且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無法估計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進展情況。借助解疑精講環節,教師能夠對每個學生的不同疑問給予徹底的解答。是彌補課堂教學不足的重要舉措。
參考文獻:
[1]張亞梅.培養學生的生物閱讀習慣,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J].新課程(教師). 2010(06)
[2]高慎英.“有效教學”的理想[J]. 課程.教材.教法. 2005(08)
作者簡介:
周軍,1977年生,男,本科,中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生物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