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仁 計紅 李士澤等
摘要 結合近幾年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動物醫學專業課程開展研究性教學的情況,對研究性教學在該專業開展的意義、條件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認為將研究性教學方法引入到動物醫學專業課程的學習中,對提高動物醫學專業人才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研究性教學;動物醫學專業;專業課程;應用
中圖分類號 S-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08-02510-02
基金項目 黑龍江省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專項項目(JG2012010464);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2013年教學研究課題;黑龍江省新世紀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黑教高[2010]125號);黑龍江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GBB1213006)。
作者簡介 王春仁(1965- ),男,黑龍江木蘭人,教授,博士,從事教學管理和獸醫寄生蟲學的教學與科研工作。
收稿日期 20140218
研究性教學是基于問題的一種教學方式,它是以先進的教學理念為先導,以師生共同參與互動為手段,以培養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為目標,理論與實踐結合、教學與科研并重的新型教學模式。這一模式實現了3個方面的轉變:由重傳授知識向重培養學生能力轉變,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1]。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是一所地方本科農業院校,50多年的辦學經驗形成了其鮮明的辦學特色,發展成為以農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的農業大學。動物醫學專業是該校建立最早的專業之一,為國家級特色專業、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及省級重點專業。近年來,學校動物醫學專業順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積極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把研究性教學的實施和開展作為專業教學改革的主要措施之一,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筆者結合近幾年動物醫學專業課程開展研究性教學的情況,對研究性教學開展的意義、條件與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
1 動物醫學專業課程實施研究性教學的意義
動物醫學專業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均較強的專業,它是以生物學為基礎,研究動物(包括家畜、家禽、寵物、野生動物等)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并在此基礎上對疾病進行診斷和防治,保障動物健康的綜合性學科,其基本任務是有效地防治動物疾病,保障畜牧業發展和人類健康。動物醫學專業為學校優勢品牌專業,在人才培養方面也不斷順應社會和時代要求,與時俱進地進行教育教學改革。近幾年,依據學生的學習目標不同,結合動物醫學專業特點和學生志愿,將學生分成兩個層次進行培養:第一層次為有志考取研究生繼續深造者,這類學生按研究型人才進行培養,著重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第二層次為畢業后準備從事獸醫工作的學生,按應用型人才進行培養,著重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創業能力。
傳統的教學方法是以教師為主體,以教材為核心,對學生實施灌輸式講解,導致專業課程學習簡單化為教師講、學生聽、記筆記、背課本、去考試的模式,而研究性教學則是一種學生在教師的組織指導下自主學習、自主實踐的教學方式[2]。重點培養學生的專業視野、創新意識和能力,引導學生在社會和日常生活中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點,進行獨立研究和思考,使學生的專業知識、專業設計水平和專業研究能力得到提高[3]。因此,首先在基礎較好的班級,即在第一層次班實施研究性教學,然后逐步擴展到整個專業。實施兩年來,通過聽課、學生問卷調查與督導反饋,發現實施研究性教學的課程教學效果均優于未實施該教學方法的課程。
2 動物醫學專業課程實施研究性教學的條件
動物醫學專業是一個理論和實踐性非常強的專業,實施研究性教學不僅要求教師要有堅實的理論知識,更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科研經歷和學科前沿知識,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只有達到一定的科研水平與實踐能力,才能較好地完成研究性教學任務。
2.1 角色轉變 教師要轉變自己的角色,由課堂主導者變成教學內容的組織者和學生的合作者。通常需要教師采用建構思想進行情景設計,學生在該情景中探討課程教學內容,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以自己的理解實施計劃;教師根據學生表現進行指導和評價,鼓勵學生自主完成課程內容的學習和實踐;同時要求教師對動物醫學專業及相關領域有一定研究基礎,并且能夠及時將自己的研究成果滲透到教學中,力求教學與科研相長。教師在實施研究性教學過程中,應該把它作為一個研究過程,不僅要研究如何教,還要研究如何學,更要思考如何提高教學質量。
2.2 研究性教學的組織 在實施研究性教學過程中,針對一個問題或一個情景,教師要能夠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并選取適合的活動方式和流程。通常采用的流程包括:①選擇情景范圍。確定課程內容是全部實施還是部分實施。②選取活動形式。可選擇的形式有“個體獨立完成,其余學生探討分析”、“分成若干小組,組內成員合作完成”等多種形式。③任務的分配。依據活動的形式,將任務細化并分解到個人(組),若任務內容需要組間成員協作完成,則指導小組進行二級分工,共同完成任務。同時還要進行教學任務的背景需求分析,所提出的教學任務是需要查閱大量資料,進行文獻綜述或問題解釋,還是依據實驗產生結果進行比較分析等。
2.3 研究性教學問題設計 根據所教授課程,精心挖掘研究性素材,設計研究性教學的具體問題。設計研究性教學的問題,可以采用“以點帶面”的方式,即從某一知識點出發,將關聯緊密的內容聯系到一起,突出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演繹論證能力。如在動物生理學課程中可以提出如下問題:“尿液是怎么形成的呢?哪些因素可以影響到尿液的生成?什么實驗能證明常見因素如葡萄糖對尿液生成的影響?”。還可以從某一現象(實踐環節)出發,通過對該現象進行邏輯分析,綜合所學的課程知識,選取相應的理論內容,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突出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和歸納能力。如在獸醫寄生蟲學教學中,可以設計以下問題:“某年雨水很大,一群放牧綿羊進入秋季后出現貧血、消瘦、下頜水腫等癥狀,你覺得該羊可能患了哪些寄生蟲病以及如何確診”等。
2.4 優化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 因為研究性教學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會占用更多的課堂時間,所以對教學內容的優化就顯得尤為重要。一是采用現代教學手段,充分利用多媒體設施、網絡環境的交互性和擴展性,增加課程教學的時間和空間,將課堂教學與課外指導進行有機的結合;二是優化課程教學內容,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學習能力,將部分課程內容采用學期內自學或終身學習的形式來完成;三是對于密切相關課程,應對交叉的教學內容做好分工,做到有統有分,層次分明,不遺漏,不贅述。
2.5 制訂合理的課程考核體系 良好的課程考核體系可以更好地發揮激勵和引導作用,是研究性教學得以實施的重要基礎。動物醫學課程傳統的考核方法通常以考試為主,課堂考核、實驗考核為輔,所以學生往往容易形成應對考試的被動性學習。在研究性教學課程的考核過程中,應改變重結果、輕過程的考核方式,力求考核評價的全面性、全程性、過程性和發展性,降低了筆試的比例,提高了學生的課堂討論、口頭辯論與答辯、實驗課表現、實驗操作考核的分值比重;此外,由于動物醫學專業的特殊要求,專業課,如獸醫內科學、獸醫外科學、獸醫產科學、獸醫傳染病學、獸醫寄生蟲學五大臨床課程都開設了一定數量的課程實習,學生在實習中的表現也被作為考核的一個指標,力求做到有效評價學生成績,以激發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的熱情和耐心。
3 存在問題
3.1 怎樣激發學生持續學習的積極性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研究性教學并不是一種萬能的教學模式,其自身也會存在一些不足。在實踐中發現,在剛開始實施研究性教學時,多數學生都非常開心,因為再也不用在教室里坐著聽老師“一言堂”了,自己也可以真正參與進去。但是實施一段時間,發現一些學生有點懈怠,因為這種學習方法需要學生進行思考,不如以前輕松,想聽課就認真聽,不想聽就放松,因此學生就有點懈怠。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幫助學生,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學生持續學習的積極性,這樣才能順利實施研究性教學。
3.2 如何建立科學合理的教師教學效果評價體系 在研究性教學實施中,教師既要完成教學任務,又要達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不斷創新的教育目標[4],這就需要教師付出更多的精力。可是在實際教學中,發現有的教師雖然很努力,但學生并不滿意。由此可見,僅僅通過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或是督導聽課來評價教師是遠遠不夠的,更需要同行教師、行政管理人員,甚至是用人單位的共同參與。因此,建立科學合理的教師教學效果評價體系就顯得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 趙新平.研究性教學中教師角色的重塑[J].教育理論實踐,2011,31(1):61-62.
[2] 別敦榮.研究性教學及其實施要求[J].中國大學教學,2012(8):10-12.
[3] 鄭大宇,李杰,季阿敏.研究性教學在專業課中實施的研究[J].成人教育,2013,318(7):71-72.
[4] 郭曉云.略論高校研究性教學及其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8(4):264-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