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羽飛
【摘要】自棄心理,是指由于缺乏穩定的人生目標而在日常行為中表現出來的胸無大志,缺乏自信,不思進取,得過且過,無所作為的消極心理。它和自卑心理、閉鎖心理共同構成農村中學生未來發展的三大障礙,成為扼殺青春期農村學生的三大殺手。因此,找出農村學生自棄心理產生的癥結,制定有效的應對機制和矯正方法,是我國農村學校必須面對和解決的重大課題。
【關鍵詞】農村中學生 自棄心理 成因 預防與矯正
【中圖分類號】G6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8-0179-01
一、自棄心理的表現及成因
自棄心理的產生主要來自于個人、家庭、環境、社會等四大因素。但最主要還是由于個人不能正確認知自我和不能對個人未來準確定位而產生的。
1.自棄,個性瘋狂滋長催生的惡之花。一般而言,脫離父母的視線,任個性自由發展的孩子最容易產生自棄心理和行為。“鏐”小學時,在爺爺的嚴厲陪護下,憑著聰明,一路過關斬將,始終保持著班級第一名。在光環的映照下,鏐不免有些自得。升入初一后,由于淡出了爺爺的視線,其劣性恰如雨后的荒草瘋長了起來。很快就和一幫痞子生走到了一起,經常在校園里欺辱、威脅男女同學。他給自己的解釋是,父母在外打工混得也挺好,大不了中學畢業也打工去。年邁的爺爺面對孫子的蛻變,只有扼腕長嘆。自棄,讓韶華青春成了一聲嘆息。
2.自棄,嬌慣結出的惡之果。富有,是每個人的追求,但富有以后如何使用金錢尤其是如何對孩子進行引導教育,卻不是農村個別暴發戶所能學懂的一門功課。和富相比,峰可以說是屬于“富二代”。再加上峰的父親是靠拳頭打拼出來的家業,自然少不了對峰也進行這方面的“教育”,因此,“不吃虧”成為峰從小就信奉的律條。初一的時候,峰因為糾集痞子攜帶兇器闖入寢室毆打同學被班主任懲戒了一頓,峰的父母知道后帶人到學校不依不饒,非要為孩子討回“公道”,鬧出了很大的動靜,為峰掙足了“臉面”。后來,峰終因聚眾斗毆把同學打傷而受到懲罰。嬌慣,扭曲了孩子的人格,催生了自棄的心理、惡的行為。
3.自棄,不幸家庭的副產品。失意家庭里的孩子本身就有一些自卑,而當他們進入學校后,在和其他的孩子相處比較重就更容易加劇這種自卑心理進而發展為自棄。“富”的家庭是不幸的,在他兩歲的時候,父母便離了婚各自外出打工。也沒有給和爺爺一起生活的富寄過一分錢。在學校,班里的孩子常常欺負他,說他是沒有爹媽的野孩子。為此,富感到很自卑、很孤獨,當然,也沒少和同學打架,常常是鼻青臉腫的回家。慢慢的,富悟出了一個道理——成績換不來別人的尊敬,只有夠狠,別人才會怕你。富變了,變得很冷,很硬。中學沒有上完,就輟學外出打工,白天在建筑隊打些零工,夜間則到網吧里廝混。破碎的家庭讓他無可依附,生活的艱澀讓他慢慢沉淪。
4.自棄,本不該為生理缺陷買單。人生難免有挫折。挫折是一把雙刃劍,處理得好,挫折可以成為催人奮起的內在激勵,可如果處理不好,就會讓人對未來喪失信心而產生自棄心理,對少男少女來說更是如此。所以,生理缺陷是自棄心理產生的又一重要原因。
娟從出生起,就因為血管瘤使嘴變得歪斜,隨著年齡的增長,血管瘤也漸漸突出。這讓愛美的娟感到很不雅觀,心里也很自卑。在同學的印象里,娟從來沒有抬起過頭和同學交流,說話也總是怯怯的。從此,娟變得很敏感,很冷漠甚至有些神經質,心里總在懷疑同學在談論她。課堂上定不下心來,成績一落千丈。心里的傾斜使娟最終選擇了棄學。
5.自棄,社會也有責任。研究生抵不上農民工,給了農村孩子生存上的想象空間,這種虛擬的空間給自棄心理的產生提供了實質性的養料。因此,知識無用論是農村學生自棄心理產生的社會根源。一個公平的社會應該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不論城市或農村。而社會的導向顯然偏離了這一點。
2011年3月7日,全國政協委員王平說:“我們也不要鼓勵我們農村的孩子去上大學,因為一旦農村孩子讀了大學,就回不到自己的家鄉,回不去自己的家鄉就是一個悲劇”。“在農村也許就發展起來了,有技術,有目標,有幸福。”專家如此高論,自棄似亦合理,但提高民族素質卻也遙遙無期。
二、自棄心理的預防與矯正
根據自棄心理產生的心理機制、生理機制、家庭機制、社會機制,在預防和矯正對策上,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均衡教育發展,夯實基礎教育,提高教師待遇,是預防農村學生自棄心理產生的治本之策。農村學生往往有著強烈的大學夢想,只是因為基礎差,看不到升學的希望才產生了自棄心理。在此問題上,國家應制定更加務實的教育方針,加大對農村尤其是貧困地區農村的教育投入,改善辦學條件,是預防農村學生自棄心理產生的治本之策。
2.整治教育亂象,遏制高校費用,暢通升學、就業渠道,是防止自棄心理產生的社會條件。目前,一些重點高中都會收取部分擇校費、公寓費、校服費、資料費、班費……等名目繁多的費用,這讓貧困的農村學生對上高中心存恐懼。所以,預防農村學生自棄心理的產生,必須暢通農村學生升學、就業渠道。
3.家校聯手,關愛差生,重構希望,是防止自棄心理產生的有效機制。農村學生大多為留守學生,除了基礎差之外,還有就是缺乏父母應有的輔導關愛。這種情況往往會導致兩種結果的出現。一是容易讓讓孩子形成自卑、怯懦的性格,進而發展到自棄,這在女孩兒身上表現得比較明顯。二是使孩子缺乏教養,粗俗野蠻,具有攻擊性,容易制造事端。這種情況大多在男孩子身上出現。作為老師,可以在知識上為學生補缺補差,悉心教育,理解關懷。家長應該經常對孩子電話跟蹤、督促、關懷、引導,讓孩子從心里感到父母就在身邊,不產生孤獨感,從而對未來充滿信心。
4.樹立成功典型,開展勵志教育,豐富校園生活,是矯正自棄心理的有效途徑。自棄心理的產生,主要是因為沒看到或看不到希望。因此,作為學校,首先可以通過多種途徑,收集各行各業因求學而有所成功的事例對學生進行引導,形成孩子走向自強的 “彩票效應”。其次,經常對學生開展勵志教育,從感恩、報國、成才、成功等方面對學生進行激勵。幫助他們樹立遠大目標,確立人生航向。再次,學校要根據條件,經常舉辦公眾文化活動,以此陶冶學生情操,豐富學生生活,讓學生感受到學校并不只是課堂、作業、考試、升學……,而真正是育人的搖籃,藝術的殿堂,成長的沃土,競爭的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