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少數民族題材工筆人物畫是指以少數民族地區民族風情和人民生活為題材的工筆人物畫作品;它推動了少數民族美術事業的發展,展現了中國少數民族題材美術作品的藝術魅力。在工筆人物畫教學中引入少數民族題材的目的,是讓學生具有以少數民族文化為題材創作出優秀作品的藝術能力。
關鍵詞:黑衣壯服飾元素 工筆人物畫 教學 線條 色彩
[本文為廣西民族師范學院民族藝術特色學科建設項目(項目編號TSJG201314)研究成果]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少數民族的著裝由于地理環境、氣候、風俗習慣、經濟、文化等原因,經過長期的發展,從而形成不同風格,五彩繽紛,絢麗多姿,并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民族服飾的配色、圖案都有著鮮明的個性和特色,不僅可以為工筆畫的發展與創新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機,同時也為工筆畫教學更具民族特色提供了條件。
一、廣西黑衣壯服飾文化
壯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主要分布在廣西、云南、廣東、貴州、湖南等省區。其中,廣西壯族占全國壯族的百分之九十。根據人們的習慣,按壯族女子服飾顏色對其進行劃分,一般分為白衣壯、藍衣壯、青衣壯、灰衣壯和黑衣壯,共五類。
黑衣壯因其服裝從頭到腳只有黑、青兩色而得名,根據其服飾特點,可以分為上衣下裙、長袍和上衣下褲三種類型。上衣下裙型主要分布在百色隆林、那坡,崇左大新的部分地區,它保留著上衣下裙、裙內穿褲的原始樣式;長袍型主要分布在崇左大新、龍州一帶,其女子外穿長袍、內著長褲;上衣下褲型分布在廣西大部分的壯族地區,上衣為對襟衣或右衽衣,下為大褲腰寬腿褲。
黑衣壯女子的頭飾也是豐富多彩,并呈現出明顯的地區差異。如百色隆林、崇左龍州一帶的女子喜歡用白色頭巾包頭,頭巾兩端織有花紋,末端有白色垂線懸掛。百色那坡地區的成年女子發式為綰髻,頭上插班簪、頭籠、頭花等,若蓋上黑頭巾,這些飾物仍露在外面;青年女子戴黑頭巾,一般為三角形,兩邊布角自然垂下。
壯族的繡鞋,年輕人喜歡用艷麗的色彩來繡花,紋樣有龍、鳳、花、蝴蝶等動植物;老人多用厚重的顏色,紋樣有云、龍、鳳等。
二、工筆人物畫的現狀及其教學要求
工筆人物畫是我國最早出現和形成的一種傳統繪畫形式,它的主要表現技法是以墨立形和以色賦彩。工筆人物畫相對于其他畫種來說具有較強的民族特色和審美特點,它的現代化需要建立在民族文化傳統之上;即使是借鑒西畫,也應該“衡中西以相融”,存中國畫之魂,表現中國氣質和精神,這樣才會有強大的生命力。
目前從高等藝術院校的工筆人物畫教學可以看到,現代工筆人物畫相對于傳統工筆人物畫而言多了兼容性。從藝術角度來看,西方繪畫強調模仿和再現,中國繪畫則強調傳神和寫意。現代工筆人物畫在吸收西方藝術思想的營養后,表現形式不再單一,變得尤為多樣。現代工筆人物畫教學和創作中合理運用西方繪畫的造型、光影、色彩等表現方法,從而使工筆人物畫的題材、形式、語言、理念等方面都發生了深刻的變革。在工筆人物畫教學過程中,在吸收西方繪畫思想的同時,教師應有效地引導學生積極研究民族藝術特有的藝術品質,深入理解中國的藝術精神和審美標準,從而形成自己特殊的藝術風格。
三、廣西黑衣壯服飾元素在工筆人物畫教學中的表現
少數民族題材工筆人物畫是指以少數民族地區民族風情和人民生活為題材的工筆人物畫作品;在題材、形象以及審美上已成為工筆人物畫創作重要文化資源。在廣西,黑衣壯是壯族的一個重要分支。以黑衣壯服飾元素為主題的工筆人物畫創作,在教學中,相對于學生來說,應該是重點也是難點。
第一,從線條來說,黑衣壯服飾樣式比較簡單,在畫面中線條疏密若處理不好容易形成平均之勢。這就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從人物形象和服飾的各種元素中尋找疏密變化。
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先引導學生將畫面中線疏密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頭發稠密的線條和面部輪廓的對比;第二層,肘關節內外輪廓和腹部線條的對比;第三層,膝關節部分的線條對比。在這個基礎之上,再根據人物和服飾特征尋找細節的疏密對比,如:百色隆林“三層樓”壯族女子服飾(圖1)整體分為短衣及臀、裙子及膝、長褲過腳,猶如樓層疊起、錯落有致。上衣白色領口中下部有刺繡的花邊,裙子為百褶裙,裙邊有精細的幾何紋樣,并配有兩條長短不一的繡帶;褲子多為黑色土布。這樣的服飾元素本身就非常具有畫面感;領口花邊和上衣的疏密對比、百褶裙和上衣、褲子的疏密對比以及裙子繡帶和百褶裙的對比等等。在已經固定的三個層次的對比中加入這些細節的對比,畫面中的線條就具有了節奏感。但是,也不能因為節奏感而忽略的整體感,這就要求教師要積極地啟發學生,不能照搬,要學會取舍,組織線條。
黑衣壯服飾的布料以土布為主,土布的質感與普通布料相比,土布比較厚重、粗糙。怎樣指導學生用線條將布料的質感表現出來也是教學中的一個重點。我們可以從線條的用筆用墨入手,如:筆上的水分可以干一些,線條可以略粗,這樣畫出來的效果就不會像普通布料那么柔和了。
第二,從色彩上來說,工筆人物畫的色彩具有裝飾性的特點。裝飾性色彩不受固有色的限制,要求合理運用色彩之間的對比協調而產生最美的畫面效果。黑衣壯服飾以黑、青純色為主,其色彩的單一性,就要求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啟發指導學生在創作中將同樣的顏色畫出不同的效果,既表現出土布服飾的色彩又表現其厚重。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根據實際,逐漸引導學生意識到以下幾點:1、黑衣壯服飾的色彩體現在工筆人物畫種,主要表現在民族服飾色彩與傳統工筆畫色彩的融合;2、染色要一遍遍反復地分染、罩染,最終達到淡而不薄、厚而不膩的效果;3、工筆人物畫的色彩不受光源色、環境色的影響,不是對固有色的再現,也不是純粹主觀地用色,更不是純粹以畫面構成賦彩,而是三者的完美結合。
在著色過程中,要考慮畫面的統一協調性。最好選定某種色調來把握畫面大的色彩效果,如:冷色調、暖色調或是藍色調等等;一幅畫面中如果沒有主色,它將雜亂無章、平淡無奇。用色對比不能過于強烈刺激,也不能過于柔和。在創作中,要時刻提醒學生不能簡單地再現固有色,只有在其本身的色彩上,加入作者的主觀意識及畫面構成需要,做到各個顏色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方可相輔相成。“三層樓”壯族女子服飾的布料較粗,一般為藍衣、藍裙、黑褲或藍衣、黑裙、黑褲,或黑衣、藍裙、黑褲等。首先我們要選定畫面基調,根據這個基調確定用色。如工筆人物畫《壯家姐妹》(圖2)中,畫面以藍色調為主,那么,畫面中出現的所有顏色都要為藍色服務。中國畫的藍色稱之為青,顏料中有頭青、二青、三青、花青、酞菁藍,將這些顏色按照需求整合在畫面中,即構成了畫面的主色;其次,中國畫的黑,以墨色為主。墨雖分五色,但不足以表達黑衣壯服飾中的黑。以黑色衣服為例,若畫面中的黑色均用純墨色來表現,那么,顏色單一,無法滿足畫面需要。這就需要我們給墨色一個色彩傾向;教學中,可引導學生在墨色中加入胭脂、花青、赭石等顏色,使單一的墨色具有冷暖傾向,呈豐富多彩樣,既不脫離現實又有一定的區別;最后,在色塊的處理上,也要有一定的節奏,使之形成白藍黑相間,相鄰的色塊要有區別。服飾中花邊的處理,也要統一在藍色中,適當點綴些紅黃等色調,不能喧賓奪主。另外,為了表現土布服飾的粗糙感,可以在上色完成之后,以水洗之,力度要適中,不可洗過,以露出些許斑駁為宜。
四、結 語
少數民族題材工筆人物畫推動了少數民族美術事業的發展,展現了中國少數民族題材美術作品的藝術魅力。在工筆人物畫教學中引入少數民族題材的目的,是讓學生具有以少數民族文化為題材創作出優秀作品的藝術能力。所以,要使學生明確自己的追求方向,養成一種整體連貫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法;養成多視角、多方位地認識觀察對象的習慣。只有通過雙向學習,借鑒融合,自立面貌,加強造型和專業基礎的嚴格訓練,才能使學生全面掌握工筆人物畫的造型語言,為今后創作出更多更好的少數民族題材工筆人物畫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劉紅曉.廣西少數民族服飾[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12
[2] 魏恕.現代工筆人物畫教學的新思考[J].大家,2012(03)
[3] 谷麗虹.淺析新時期的工筆畫教學[J].成功,2009(02)
[4] 孫利波.論中國工筆人物畫的色墨關系[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05
[5] 周燕弟.對工筆畫教學現狀的一點認識[J].書畫藝術,2002(06)
作者簡介:
靳森媛,廣西民族師范學院美術與設計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