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國
摘 要:大學生的自主學習不僅對于學生個體在校的成長有重要影響,也是關系到走向社會后能否持續發展的關鍵。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越來越受到關注。本文主要是從齊默爾曼對于自主學習內涵界定的角度,對影響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因素進行分析。
關鍵詞:大學生 自主學習 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3(a)-0126-02
1 大學生自主學習的內涵
大學生自主學習,是指大學生在自我意識發展意識基礎上能學,在自身學習動機上想學,在學習策略和方法上要會學,在自己精神意志的努力下堅持學。大學生作為社會的高素質人才,其自身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其自己的發展,能夠不斷滿足社會的需求。美國著名的自主學習研究專家Zimmerman認為要確定學生的學習是否是自主的,應該研究為什么學、如何學、何時學、學什么、在哪里學、與誰一起學,它們分別從選擇參與到控制結果,明確學習的自主性。自主要求學習者能夠跟隨自己的意愿,選擇自己需要的知識,通過有效的學習方法,不斷充實自我、發展自我,只有不斷發展自我,才能促使自己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2 大學生自主學習的影響因素
根據zimmerman關于自主學習的內涵維度界定,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大學生自主學習的影響因素進行探析。
2.1 為什么學
(1)學習動機,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生自主學習的內部動力。托爾曼認為學習是期待的獲得,學習者有一種期待的內在狀態,推動學習者對達到目地的環境條件產生認知。有機體的學習都在于達到某個目的,并且在學會達到目地的手段。有機體在達到目地的過程中,會碰到各種各樣的情景和條件,它必須對這些情境和條件因素進行認知,才能學會達到目的的手段,并利用掌握的手段去達到學習的目地。實踐證明:學生學習動機確定,他就會以積極主動的態度,自覺地投身到各種自學活動中去,主動地參與,自主的學習。
(2)學習興趣,古人說:“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有疑問,才有學習的內驅力。因此,對于大學生來說,學習活動是由自己根據自身興趣確定還是別人安排的任務,對其自主性具有很強的影響。如果學習的內容是自己所愛好和感興趣的,則學習的主動性就會很高,責任感越強。
(3)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學習者對自身能力的認識,即自己是否能夠順利成功的完成某一任務。尤其是大學生自我效能感是對其能否達到預期結果的信心與能力判斷,能夠影響他們對于學習任務的選擇、努力程度以及意志力。自我效能感高的大學生往往對自己的學習能力充滿信心,在面對困難時,他們能夠滿懷激情的相信自己,通過自己的努力不斷克服苦難,達成自己的目標。并且在他們獲得成功后,他們的信心進一步增強,自我效能感提升,勇于去嘗試更加有挑戰性的任務。反之,自我效能感比較低的大學生往往對自己缺乏信心,害怕失敗,每當學習上出現困難時,他們就顯得焦躁煩悶,不能夠客觀正確的判斷問題,對學習不夠努力,不能持之以恒,久之選擇放棄。
(4)學習歸因,學習歸因主要考察大學生對學習結果的解釋。我們通過觀察可以發現一個現象,就是有些大學生即使在考試成績并不理想的情況下,依然能夠保持積極樂觀的學習心態,并且能夠繼續努力,對自己充滿自信,相信自己接下來一定會成功。而有些同學則認為自己的學習能力不足,繼而產生了自卑感,學習興趣也明顯降低。尤其對于自主學習者,如果他們認為自己的成功是因為自己的學習能力,而自己的失敗是由于努力不足導致的,則他們在以后的學習中其自主學習能力就會提高。
(5)家長期許,在中國我們發現,有一個重要的學習因素,就是父母的期許。我們可以看出父母對于孩子的期望,是孩子能夠更加努力學習的支柱。父母對于孩子的鼓勵與支持,也是孩子能夠更加自主學習的動力。父母往往能夠給予孩子一定的學習獎勵,對于孩子充滿著誘惑,使他們能夠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努力。
2.2 如何學
(1)學習設置,學習是一個系統的工程,我們在學習過程中需要有計劃、有選擇、有目標的進行。作為自主學習的主體者,首先在學習過程中,我們應該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內容,這樣可以更好的提高自身學習的積極性。其次我們要對自己學習制定一定的學習計劃,在制定學習計劃的過程中,應該根據SMART標準原則進行,要求我們的學習計劃能夠合理、具體,能夠滿足我們的期望。再次,我們應該不斷的對計劃目標進行監督與改正。當發現自己的目標與自己現實情況相背離的話,我們應改變自己的學習計劃,對其進行調整,以更好的適應自己學習。
(2)學習策略,學習策略,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用以提高學習效率的任何活動。它主要有學習方法、學習的調控和元認知構成。學習方法作為學習策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自主學習的工程中存在有很重要的地位。而對于高校自主學習者來說,他們已經能夠獨立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能夠根據自身現實情況,對自己所獲得的信息進行加工,不斷調整學習方式。例如,做筆記、畫圖表、劃重點、列提綱、在書上評注等都是一些具體的學習方法。學習的調控是學生對自我學習監控的表現,在學習生活中學生能夠根據自己對于目標完成現狀,不斷對自己的學習行為進行監視、控制、調節和修正,使自己能夠更加有效的掌握所學知識。學習元認知,是學生主體對自身的認知過程進行自我反省和自我調控的過程,能夠確保學習者按照既定目標方向不斷前進。學習認知是其進行更好學習的基礎,能夠更清楚的了解自身學習過程中的優缺點,選擇適合自身發展的學習策略。
(3)學習態度,自主學習是一個獨立的學習過程。Pintrich.P.R認為我們在學習過程中要正視由個體差異、情景、心理等因素給自己帶來的局限,善于監控和適時調節自身的學習行為;能夠利用自我調節過程來調節外部情景和減少自身特征所產生的影響。畢竟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我們掌握的知識結構和深度都不同,因此,我們在學習中可能遇到任何問題,我們應該學會調整自身內在情緒,不要因為自身的局限而氣餒。首先,我們必須認識到個體的存在。每個人都有自尊心,尤其是處于青少年的我們,自尊心尤為強烈。戴爾在其探究個體自尊水平對于學業失敗的影響實驗中,已經證明個體的自尊水平在對其所收到的評價信息做出怎樣的反映中起著重要作用。高自尊、高自我價值感的學生在學校中有更強的興趣和動機,從而能夠提高學業成績。而良好的學業成績反過來又會維持其高自尊和高自我價值感。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我們應該給與學生充分的尊重,讓他們能夠正確客觀的評價自我、認識自我。其次,我們必須有堅韌的意志力,能夠持之以恒,為了目標不斷前進。
2.3 時間管理
德國教育學家博爾諾夫認為:教育作為一項偉大的事業,首先,教育者應該學會給自己留下時間,給接受教育的人留下時間。其次,教育應該喚醒人們對于自由時間的重視,使人們能夠學會積極的創造時間、利用時間。在我們當代大學生除去正常的上課時間,其自由時間相當充裕,如果他們能夠充分合理的利用這些閑暇時間,不斷提升自我,避免毫無意義的消磨時光行為,這樣不僅能夠掌握新的知識,而且可以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課余時間由于其非強制性的特點,對于大學生來說,課余時間即是自由時間。學業時間的自我管理是大學生自主學習的一種重要表現,是培養他們自主學習能力的基本保證。主要考察大學生是否依據學習目標進行學習內容的主動選擇和調整。如果大學生能夠主動選擇和調整學習內容,而不僅僅是依靠他人指定學習內容,則其學習的自主性就高,反之則較低。研究表明,大學生都已經認為自己具備自我管理時間能力。但是,大部分學生對于時間管理的能力不是很強,他們往往不能合理的利用時間來完成自己的學業,會感覺到“計劃趕不上變化”。尤其是當前的教育模式下,學生時間管理課程的缺乏,考試的開放性,使得學生形成了一種錯誤的認識。他們以為考前的突擊對于成績的提升至關重要,平時的學習并不凸顯,往往認造成“先松后緊”的情況,其結果是自主學習能力不高,甚至還有可能導致考試焦慮的產生。因此,毋庸置疑,合理的時間管理學習已經成為21世紀每個人生存的基本能力,特別是當代的大學生必不可少的一種基本素質。
2.4 學什么
(1)學習控制,學習目標的確定,意味著學習過程的開始。然而這個學習過程是漫長的,需要我們懂得學習控制。因為我們在進行目標設置的過程中,運用的SMART原則(S=Specific(明確性)、M=Measurable(可衡量性)、A=Attainable(可達成性)、R=Relevant(相關性)、T=Time-bound)(時限性),就是為了我們能夠更好的控制學習過程。它要求我們在設定目標的時候,要明確自己的目標,同時將自己的目標量化為一個個切實可行的小目標,我們可以根據自身的選擇,擬定出完成小目標的時間,然后定期對各項目標進行檢查,查看完成的進度情況,以便及時掌握學習的進度,以及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對學習目標進行調整修改。
2.5 在哪里學
(1)學校環境,一個學校的學習環境可以分為硬件和軟件兩個部分。硬件更多地是提供教學的物質保證,它是學生學習的必要條件。比如,學校能夠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自習室、能夠為學生提供富有教育資源的圖書館等。但我認為軟件環境對學生具有更直接的影響。例如學校的校風包括學術氛圍、人文素養、考風考紀等以及學校的教師素質、教學模式等問題都對學生的學習有著重要的影響。當前我們的教學模式更加注重的是教師的“教”,而不是學生的“學”。學生在課堂與教師的交流特別少,學生參與課堂討論、做口頭報告的機會不多,這主要是傳統的灌輸式教育方式造成的。這叫教育模式嚴重扼殺學生對于學習的興趣與開動思維能力,降低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能動性。
(2)網絡環境,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計算機技術的普及,網絡已成為人們進行學習的重要平臺。網絡對于學習者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其開放性,能夠最大限度的實現資源共享。人們可以根據自身需求在網絡上選擇自己需要的東西,能夠更多的與不同學者進行交流探討。但是網絡也具有一定的弊端,因為網絡資源發布者的層次不齊,這就要求學習者要具備一定的信息辨別和篩選能力,盡量避免盲從。
(3)圖書館,圖書館對于學生來說就好比知識的海洋,我們每一位學者都喜歡沉浸在這片海洋中自由的翱翔。作為自主學習者的天堂,這里存有大量的圖書資源,內容涉及到文科、理科、工科、農科、醫科等,你可以在這里選擇自己喜歡的書目來看,研究自己感興趣的東西。還可以在這里與其他同學交流學習,相互探討問題,共同進步。然而,我們很多學生,不懂得利用圖書館,認為圖書館就是藏書閣,每次都是匆匆經過,而很少涉足。
(4)家庭環境,家庭對于學生的影響是很重要的。觀察學習是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的核心概念,又稱“替代學習”,指的是“通過對他人的行為及其強化性結果的觀察,個體獲得新的反應,或已有的反應特點得到修正。而在這一過程中,觀察者不一定具有外顯的操作反應。”孩子能夠通過觀察別人的來學到這種行為,與此同時,他還可以進一步從別人行為的后果中學到間接的經驗。因此,父母作為學生的榜樣,他們的一言一行孩子耳濡目染,對孩子有這潛移默化的影響。和諧健康的家庭氛圍能夠為孩子的學習創造出更良好的家庭環境。
(5)和誰學,由于大學教育的開放性,學生與學生、老師之間的平等性,為其增添更多的選擇。你可以和自己的同學朋友,也可以和老師一起,幫助老師完成課題。
(6)同輩群體,大學生作為一個群體,他們的生活、學習圈基本僅限于學校,社會接觸面也比較少,多數時間他們是在學校與自己的同學、朋友一起度過的。因此他們周邊同學朋友的生活習慣、時間管理觀念等會潛移默化的對其個體自身產生影響,這樣影響可能是社會助長,也可能是社會惰化①。正如中國古人所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在學校尤其是自主學習的個體,我們需要尋求一個好榜樣,能夠不斷積極的向榜樣目標靠近。
3 教師
在現代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下,教師不僅傳授知識,更應與學生一起分享對課程的理解與創造。強調教師與學生的互動,關注學生的積極主動性,重視學生的民主平等交流。然而,社會現實并非如此。很多情況下,我們的教師教育觀念還沒有轉變,始終堅持“為考而教”的思想,認為自己的目地就是為了將自己所知道的知識傳授給學生,而不是在傳授的過程中去幫助學生養成一種獨立自主,自我思考的能力。讓他們能夠在沒有教師的指導下,自主的去學習知識,開發自己。
參考文獻
[1] Zimmerman.B.J,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J].Educational Psychologist,1998,25(1):3-17.
[2] Pintrich.P.R.The Role of Goal Orientation In Self-regulated Learning[M].Handbook of Self-regulation P.Academic Press 2000:451-501.
[3] 龐維國.自主學習——學與教的原理與策略[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56—158.
[4] 龐維國.論學生的自主學習[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2):78-83.
[5] 劉威.關于大學生自主學習的幾點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1(34):58-61.
[6] 任春華、桑青松.大學生自主學習的影響因素及其培養途徑[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6(11).
注釋
①社會惰化主要指當群體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時,群體中的成員每人所付出的努力會比個體在單獨情況下完成任務時偏少的現象,它一般發生在多個個體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合作,自己的工作成績又不能單獨計算的情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