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偉音
[摘 要]隨著時代的變遷,經濟的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越來越被各國所重視。我國高校現行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已經很難跟上日新月異的社會大環境的變化,觀念落后、教育形式過于單一等弊端不斷影響這教育成果的提升,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迫在眉睫。本文從完善理論體系、創新多種教育方法和優化校園文化環境三方面提出創新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幾點看法。
[關鍵詞]高校;思想教育;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4)07 — 0134 — 02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重要性
隨著經濟的發展,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環境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與世界的接軌不斷深入,東西方思想不斷沖擊著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利益觀的形成。現行的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觀念比較落后,教育形式過于單一,教育成果很難顯現,已經不能適應現今社會的發展。大學生作為國家發展的基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該根據大學生自身的時代特點和發展需要,制定適應時代發展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
(一)社會環境的不斷變化決定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刻不容緩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環境不斷發生著變化,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就業形式都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大學生的自強、民主、法制意識都不斷提高。隨著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伴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信息的飛速傳播。世界各地的思想文化都涌入我國,如何正確去糟取精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
人的思想觀念形成與社會環境的影響密不可分,不同的社會環境會培養出不同的利益群體、不同的生活環境、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信仰等等,要將思想政治教育真正的做出成果,就需要了解、認識、分析不同社會環境對人思想的影響因素。人是社會發展的最主要生產力,人的全面發展關乎到社會的全面發展。在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時要根據人的需求、想法,馬克思認為人是社會的自然屬性,人不單純依靠思想意識,而是靠勞動改造自然。所以在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時,要結合社會現狀、社會結構、人的需求、人的權利等等根據不同時期不同環境的社會現狀創新思想政治教育體系。
(二)當代大學生的時代特點決定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迫在眉睫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思想不斷進步,當代大學生個性鮮明,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經不能滿足所有學生的教育需要。在這個信息全球化高速傳播的時代,當代大學生每分每秒都接受著不同信息的沖擊,在了解和豐富自己知識的同時也影響這大學生本身的思想觀念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是以人為本,教育的中心是學生,為保證大學生在不同信息沖擊下能保證健康的心理狀態,就要不斷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跟上時代的發展,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創新過程中力求將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到提高學生理想信念、道德標準、品行氣質等等。只有用全新的富有時代特點的高校思想教育體系運用到教學中,才能真正激發大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真正提高大學生的品德素質、信仰理念等等。
(三)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教育強國的戰略意義
大學生是國家發展的基石,那么高校就是培育基石的礦山。高校作為培育國家發展接班人的地方,德治關乎國家未來的發展。在重視精神文明建設的今天,大學生作為建設先鋒人,只有大學生的思想道德高了,才能帶動這個社會的思想道德的提升。
二、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幾點看法
(一)完善的理論體系奠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基礎
完善的理論基礎是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在進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時,要結合時代的發展,融入科學發展觀、社會主義榮辱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等等我國特色的思想觀念和文化教育。力爭創新出適合我國國情、適合社會主義環境下生活學習的大學生的教育模式和理論體系。并且在積極融入我國特色思想的同時,要重視研究西方發達國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進一步完善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人的道德意識、真愛和平、人性和進行思想教育的過程是具有相似性的,在不斷研究和分析外國發達國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可以及時規避國外在探索和完善過程中走過彎路的經驗教訓,在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和完善的過程中少走彎路。
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過程中,可以積極加入現代先進的教育理論,例如:接受理論、灌輸理論和行為科學。結合多種教育理論模式,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建立成生產、生活、學習、全天候、全方位的教育理論體系。接受理論,也就是要讓受教育的人接受教育工作者傳播的教育理論,只有接受了才能真正的理解并且更好的運用。接受是人對事物、現象的一種認同。接受或者拒絕決定著這個人的性格和特征。一個教育理論真正被學生們接受才預示著教育取得了成效。接受才意味著教育工作者傳播的理論知識被學生們認同,才能真正的讓學生們入心入腦。在結合接受理論進行教學時,要充分尊重接受者的主觀能動性,研究不同接受者的差異性和接受程度,規避接受者的抗拒心理,力求做到建立不同接受者的不同教育體系。
灌輸理論和填鴨式教學正好相反,它是由列寧提出的,將理論聯系實際,曾在革命戰爭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它是充分利用報紙、媒體進行宣傳從外到內的灌輸傳播。反對枯燥空洞的說教,運用多種多樣的行為載體,使大學生在無聲無息中被熏陶、被感染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教育體系創新中結合的灌輸模式要充分結合時代特點和發展特色,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理論為總指導思想的原則,經過革命的洗禮這些理論都是經過驗證的,經得起時代和歷史的考驗,是我們應該堅持發揚的,不能只為創新將理論之根丟失。在創新和發展的同時也要大膽創新,解放思想,著眼于馬列主義結合發展實際,實事求是不斷創新出有規劃、有形式、有組織的全方位、全天候教育體系。
行為科學理論涵蓋了心理學和人類學等。從研究人的需求、行為動機等等建立理論體系。結合行為科學理論豐富思想政治教育體系能更好的從人的需求出發建立相應的科學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結合行為科學理論分析大學生的需求、行為動因等等因素,更好的引導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在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只有完善的理論體系做基礎才能建立適應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教育模式。
(二)多種手段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思路
在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要多方嘗試、大膽創新,摒棄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形式單一、方式枯燥等弊端。建立多形式、多層次、多方面、多思路的全方位教育模式。單一的教育模式容易讓學生的思維形成定式,不利于大學生未來的學習、生活和就業。單向性的教學模式培養的學生在分析和處理問題的時候固定思路、固定方向、固定模式、固定處理方式。
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今天,經濟利益主體的多元化決定了要從多方面、多角度去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社會多方形成合力,大力支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想要獲得較高的教育成效,必須要結合社會中各個階層的生活特性,分析生產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因素,由政府支撐,從政治部門到新聞文化傳播部門,從領導干部到文化藝術者到教育工作者到學生的全方位的聯動機制。例如增加感動人物評選的報道。用當下最真實、最具有感染力的實例激發大學生們的愛國主義熱情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在生活的各個領域中不斷滲透不斷灌輸思想教育的理念,落實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中,就是對全體學生要進行全面的觀察分析,不能落下一人,要覆蓋全校,提高整體教育效果。
創新中有效結合時代主旋律,結合當代愛國主義等主旋律的教育理念,充分展示時代精神,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帶有時代特點從而符合時代發展規律,以求教育出真正適合時代發展的大學生。
(三)優質的校園文化環境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提供生長環境
校園是孕育人才的搖籃,校園文化環境是高校發展的基石。人的思想意識形成與環境息息相關,所以校園文化決定著校內學生的思想意識的形成。校園文化是為了學生服務的,所以就要將學生作為主體,進行校園文化的優化。大學校園涵蓋了世界各地的學生,不同的生活環境、地理文化習慣造就了不同的人物特點。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能更好的塑造學生們的思想素質。根據不同的學生需求要開展不同的校園文化活動,盡量滿足不同對象的多樣需求,適應全校師生的發展愛好需求,利用興趣吸引學生們參與并接受。將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結合到實踐中,從而提高教育成效。
優秀的校園文化能與社會進行有效的接軌,從而培養學生們適應社會發展,時代變遷的價值觀和世界觀等。校園文化的優化需要在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進行,在面臨實際挑戰時,個人意識和心理建設等都接受了不同的挑戰。這樣的鍛煉和單純傳播理論知識是存在本質的區別的。在多樣校園活動中,不僅能在活動中分析自身尋找到自身不足,還能有效進行改正和提升,大大的提高了單純教育的教育成效,保證了教育成果的長久性。
良好的校園文化宣傳比社會宣傳更能產生激勵的效果,校園的好人好事更貼近學生自身,更顯平凡,讓正義、高尚等品質不再那么遙不可及。身邊的感動事跡更具感染力,更能促使學生自我提升。通過優秀校園文化的不斷滲透,將思想政治教育植入校園文化中的方方面面,思想政治教育才會真正的落入實處走入生活每個角落。
三、總結
高校作為一個社會的小縮影,作為培養國家建設接班人的基地,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學生未來發展的基礎和保障。只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有效的落實,并能真正的被大學生們所接受,才能保證當代大學建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等,才能保障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所以隨著社會的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完善,緊跟時代發展,為每一代大學生建立適應不同時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
〔參 考 文 獻〕
〔1〕 李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有效性分析〔J〕.中國科技投資,2014,(01).
〔2〕 郭媛媛,楊陽.科學發展觀與高校思想教育創新〔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20).
〔3〕 夏越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機制芻議〔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7).
〔4〕 曹秀.大學生價值觀多元化發展態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路徑.畜牧與飼料科學,2013,(12).
〔5〕 何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J〕.科學導報,2013,(11).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