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軼
摘 要: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的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貫穿于中華民族歷史的全過程。剛健有為的思想,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努力向上、朝氣蓬勃的頑強生命力,反應了中華民族百折不撓的開拓與進取精神。怎樣利用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值得我們思考。
關鍵詞:大學生 自強不息 剛健有為 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3(a)-0234-02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有著絢爛多彩的文化。孔子、老子等先哲們對人們的道德追求、道德價值、道德行為標準有著深刻的理解和精辟的論述,其中許多思想對我們當今社會仍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當然其中也有封建思想的糟粕值得我們反思和警惕。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的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貫穿于中華民族歷史的全過程。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思想,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努力向上、朝氣蓬勃的頑強生命力,反應了中華民族百折不撓的開拓與進取精神。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行和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現代多元文化、網絡文化等,使一些青年大學生的行為與道德觀念產生了強烈的震蕩,怎樣利用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值得我們思考。
1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臨的問題
1.1 自我意識強烈、人際關系淡漠
首先現代的大學生獨生子女的人數增多,缺乏和同齡人“生活在一個屋檐下”的生活和相處經驗。很多同學是第一次真正意義上過集體生活,同學們來自五湖四海,各自有自己的生活習慣和人生追求,如果不懂相互理解和謙讓很可能會在同學間產生人際關系的各種問題,導致人際關系的淡漠甚至是沖突。其次西方價值觀念的滲透對我國高校大學生理想信念的影響。資本主義國家會憑借其經濟發展優勢,利用西方文化的強勢傳播,使我國青年大學生在文化選擇、思想觀念、價值取向上發生變化。絕大多數大學生的價值取向都是正確的,但仍不排除少數大學生有以個人為中心,崇尚自我,集體觀念淡薄等現象。有少數學生價值取向上的功利性日益明顯,物質的需求日趨強烈,甚至會為了謀取私利,不擇手段、勾心斗角。
1.2 良好心理素質的丟失、缺乏對挫折的承受力
大學生是未來社會起脊梁作用的群體,他們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質的狀況,直接關系到我們中華民族的振興和祖國的未來。健康、穩定的心理素質是人們做事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首先適應不良導致心理問題。新的人際關系,新的生活環境,新的學習目標和競爭帶來的壓力都向現代大學生發起了挑戰。因此,他們難免會有一些心理上、思想上的困惑,如孤獨、緊張、焦慮等,嚴重的不適應還會造成心理障礙。其次缺乏對挫折的承受力。大學生中來自農村貧困家庭的比較多,由于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地域、家庭都存在貧富懸殊差異。人的一生是不可能一帆風順的,總會遇到困難和挫折,但怎樣面對挫折和困難因人而異。有的大學生心理素質比較脆弱,往往把自己遇到的困難估計得太嚴重,輕微的挫折也會引起比較強烈的反應。
1.3 過于依賴網絡
網絡的使用在大學生中非常普遍,網絡大千世界,極大的開拓了大學生的眼界和思維。借助于發達的網絡,大學生可以更好地學習、交流、溝通,網絡漸漸成為現代人必備的工具。網絡帶來的方便快捷甚至可以說在逐漸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但是在我們享受到網絡帶來的快捷和方便的同時,也要注意它給我們特別是大學生所帶來的不良影響。首先它誘惑著一些大學生沉溺于虛擬世界,沉迷于網絡游戲中的存在感。一些學生因為家庭、性格等各種原因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認同感,但相反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卻可以得到虛無的認同和虛擬的成就感。這往往使得他們越來越脫離現實的世界,越來越沉迷于網絡所構造的虛擬世界,甚至導致與現實生活的種種不協調,嚴重影響身理、心理的健康發展。其次網絡信息雖然豐富但容易導致信息的泛濫,迷信、暴力、色情等信息充斥網絡。如果大學生自我管控能力不強,極易受到網絡不良信息的影響,這些都易導致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迷惘和自我的迷失。
2 剛健有為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義
2.1 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內涵
《易經》中認為乾為馬,用馬來象征天。《周易·乾·象傳》解說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行健”,指天的運動永遠變動不居,剛健中正,任何艱難險阻都擋不住它的運行。“君子以自強不息”,指人們應該效法天的這種剛健性格,不依賴他人,不畏懼艱難,積極向上,發憤圖強。“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是構成中華民族精神的一塊重要的基石。
2.2 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義
2.2.1 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是時代的需求
一切事業的基礎在人。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學子擔負著祖國復興的重任。我們必須教育學生繼承和弘揚自強不息精神的優秀歷史傳統,挖掘拓展自強不息精神新的時代內涵。因為正是靠了這種精神,我們在前進的道路上克難奮進,使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行進在快車道上;正是靠了這種精神,中華民族經受了歷史災難的嚴峻考驗。今天,我們正在進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面對紛紜復雜的國際局勢,自強不息精神是我們實現民族復興的寶貴精神財富。中華民族要想進入先進發達的國家行列,面臨的困難肯定非常多,要走的道路漫長而曲折。面對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風險和挑戰,需要我們繼承發揚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解放思想,與時俱進。自強不息精神是我們的寶貴財富,我們有責任與義務把它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在青年大學生中加強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培養尤為迫切。
2.2.2 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可以幫助學生樹立積極的人生觀
在中國儒家傳統的人文思想中.強調以人為本位.人為萬物之靈。儒家認為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絕對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必須發揮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堅忍不拔的努力,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現代大學生要具備這種自強的品質,具備一種積極進取、謙虛謹慎,敢于正視現實,克服困難的可貴的精神品質,知道只有艱苦奮斗才能帶來成功。這種精神告訴大學生遇到困難要“不怨天,不尤人”,要滿懷信念,認為事在人為,一切成功都取決于自己不懈的努力與奮斗。只有形成堅毅剛強的意志,發揮自己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才能克服各種困難,實現自我價值。
2.2.3 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是學生戰勝挫折的保證
競爭的激烈,壓力的增加,都使大學生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在學生群體中出現利己主義,自由主義等現象。他們虛榮心很強,意志薄弱,經不起挫折,承受不了壓力,習慣于給自己找借口,對環境和別人要求高,但自己卻做不到。隨著經濟的發展,學生貧富差距在校園里也是個問題,由于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地域,家庭財富差距,在農村地區的學生占相當大的比例的大學校園,容易引起學生的自卑心理。如果沒有好的精神狀態和堅定的信念,很有可能會出現行為的偏差。人的一生總會碰到挫折和困難,這個時候更需要精神的力量。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可以讓同學們坦然面對挫折,胸懷自信,堅定勇敢的戰勝困難,堅持自己的理想,百折不撓的前進。
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偉大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進程中,形成了自立、自尊、自強、勇于開拓、積極進取、堅韌不拔、奮發圖強的民族精神。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影響著整個民族文化和精神活動的走向,無論是過去、現在和將來,它都是我們國家和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動力。
參考文獻
[1] 黃文毅.試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傳統文化[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8):236-237.
[2] 張國安.論“以人為本”的民族性[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0(3):176-180.
[3] 陳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4] 張岱年,方克立.中國文化概論(修訂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
[5] 畢紅梅.全球化視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