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云輝
[摘 要]3月5日是周恩來誕辰紀念日,各界對周恩來誕辰的紀念活動表達了人們對一代偉人的無限緬懷之情?!爸芏鱽砭瘛笔侵芏鱽韨€人的思想道德、品德作風、理想信念。對“周恩來精神”的大眾化有助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展中國共產黨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發揚優秀民族精神。對“周恩來精神”大眾化也有雄厚的群眾基礎、扎實的理論基礎,紀念活動的展開和其自身強烈的民族性也為為大眾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關鍵詞]“周恩來精神”;大眾化;必要性和可能性
[中圖分類號]A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4)06 — 0034 — 02
“周恩來精神”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理論成果之一,學界對“周恩來精神”的研究集中在對其內涵和外延的定義,以及“周恩來精神”與其他學科的聯系,但“周恩來精神”自身的大眾化也是必要的和可能的。
一、“周恩來精神”的內涵與外延
(一)“周恩來精神”提出的簡要歷史過程
對周恩來的紀念活動主要是在1976年1月8日周恩來逝世后進行的。在此之后,每逢周恩來的誕辰、忌日、清明節等,人們都會前往與周恩來相關的場所紀念緬懷周恩來,并通過各種文藝作品歌頌周恩來的精神。
從周恩來逝世到周恩來誕辰90周年的第一次周恩來學術研討會期間,這期間的紀念活動主要是通過文章作品,紀念周恩來偉大的品德,高尚的風范。甚至把“周恩來精神”提升到與毛澤東思想共同的高度。在周恩來誕辰90周年的第一次學術研討會中,人們開始對對周恩來的紀念活動和對“周恩來精神”的認識實現了由感性到理性的飛躍。這是紀念周恩來的一次歷史性會議,標志著對周恩來紀念活動的常態化。在周恩來誕辰100周年時,人們對周恩來的紀念和研究達到高潮,“周恩來精神”得到廣泛的共識。期間,在“周恩來精神”與風范研討會中《“周恩來精神”與風范研究文集》的出版使人們對周恩來的紀念活動有了標志性成果,此外,周恩來故鄉的《淮陰師范學報》也成為對周恩來紀念和研究的又一學術陣地。
1998年江澤民在周恩來同志誕辰10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和2008年胡錦濤在周恩來同志誕辰110 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使官方對周恩來的紀念達到新的層次,也使“周恩來精神”得到官方的認同和支持,之后民間和學術界對周恩來的紀念活動開始向新的高潮邁進。
(二)“周恩來精神”的內涵與外延
所謂“周恩來精神”的內涵,是指周恩來這位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在中國革命建設過程中體現出的先進品質的總和。其外延就是“周恩來精神”的具體內容。“周恩來精神”是由周恩來個人的精神品質,思想道德等構成的。在總結“周恩來精神”時,要依托周恩來個人的思想精神為載體,當“周恩來精神”形成后,它不但是人民群眾應該學習的精神,而且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應該有的品質。
學界中對“周恩來精神”外延的概括有多種形式,其中有代表性的是石仲泉和梁衡,石仲泉認為,“周恩來精神”的有八個方面的,即“無我精神、求是精神、創新精神、民主精神、廉潔精神、嚴細精神、守紀精神和犧牲精神”。〔1〕梁衡概括的“周恩來精神”驚人的六個有無——“一無是死不留灰、二無是生而無后、三無是官而不顯、四無是黨而不私、五無是勞而無怨、六無是死不留言。有大智、大勇、大才和大貌——那種傾城傾國,傾倒聯合國的風貌,特別是他的大愛大德?!薄?〕
必須指出的一個問題是,學界在闡釋“周恩來精神”時,多不區分其內涵和外延,而是將“周恩來精神”的外延與內涵混同。邏輯學告訴我們,內涵就是對事物概念的定義,外延是符合這些定義的事物,兩者有根本的區別。對“周恩來精神”的界定不僅是個學術問題,也是一個政治問題,所以官方對其的界定對我們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本文對“周恩來精神”外延的概括,引用的是胡錦濤在《在周恩來同志誕辰110 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該講話指出“周恩來精神”即“對黨和人民無限忠誠的精神、甘當人民公仆的精神、高度珍視和自覺維護黨的團結統一的精神、求真務實的精神、謙虛謹慎的精神、無私奉獻的精神”。〔3〕這標志著官方對“周恩來精神”這一概念認識的統一,也標志著學術界對“周恩來精神”內涵和外延認識的統一。
二、 “周恩來精神”大眾化的必要性
所謂“周恩來精神”大眾化,是指“周恩來精神”被廣大人民群眾理解、認同,進而內化并表現為自覺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的過程。“大眾化”的大眾是指全國各族人民,并非某一個階層、某個地區的群眾。目前學界對“周恩來精神”大眾化的對象集中在黨員干部、高校師生等特殊群體中,對一般的人民群眾沒有過多的要求,這不算是真正的“大眾化”,對不同群體的大眾化程度要求可以有不同的要求,但大眾化的范圍一定廣泛。
(一)“周恩來精神”大眾化有助于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周恩來精神”大眾化之所以可以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由這兩者的關系決定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指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以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由抽象的理論轉化為具體的實踐指南,由執政黨的指導思想轉化為人們群眾理解和認同的思想信念,并將這些理論內化為現實實踐中自覺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的過程?!薄?〕“周恩來精神”大眾化從屬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兩者根本目標相同,只是在具體內容上有差異,而這種差異也是一種從屬,所以在推動“周恩來精神”大眾化的同時也就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二)“周恩來精神”大眾化有助于促進現實問題的解決
我國現在處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改革開放事業在也進入深水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社會中出現了各種現實問題。社會風氣敗壞,優秀的民族精神得不到發揚,腐朽的封建思想和拜金的資本主義理念在社會中橫行;黨員干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得不到體現,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和腐敗現象在不斷滋長;不少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缺乏自信等問題日益嚴重,這些都嚴重影響了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對“周恩來精神”大眾化的過程,也是一個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但再偉大的理論也不能解決所有的實踐問題?!爸芏鱽砭瘛贝蟊娀梢钥梢詮囊韵路矫鎸崿F其作用:
首先,有助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共產黨十八次代表大會指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薄?〕“周恩來精神”大眾化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直接表現,“周恩來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根本內容上是一致的。如果說“周恩來精神”所倡導的是一個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應該擁有的精神品質,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的就是,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社會、國家、公民應用的秩序和精神。
其次,有助于更好地開展黨的先進性與純潔性建設。周恩來心系群眾、信仰堅定、自律奉獻,是黨先進性和純潔性的實踐者。保持黨員干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質要求,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我黨在思想上和組織上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周恩來精神”大眾化的過程就是促進黨員干部先講和純潔的過程,因此,對“周恩來精神”大眾化更加具有必要性。
最后,“周恩來精神”大眾化有助于優秀民族精神的發揚,周恩來作為歷史人物,其精神品質是中華民族優秀民族精神的結晶?!爸芏鱽砭瘛贝蟊娀倪^程就是與封建主義、拜金主義等思想觀念斗爭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有利于人民群眾更加清晰的認識“周恩來精神”和以“周恩來精神”為代表的民族精神的發揚。
三、“周恩來精神”大眾化的可能性
(一)“周恩來精神”大眾化的有雄厚的群眾基礎與優秀傳統文化背景
首先,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周恩來精神”在本質上屬于人民群眾創造的精神財富,其大眾化的基礎就是人民群眾本身。對人民群眾進行“周恩來精神”大眾化之所以是可能的,因為長期以來,周恩來個人的精神品質已經在群眾中成為一座永恒的豐碑,這是“周恩來精神”大眾化的直接影響。此外,長期以來,各界人民在緬懷紀念周恩來的同時,就是在進行“周恩來精神”大眾化,這在無形中就擴大了其精神大眾化的群眾基礎。
其次,“周恩來精神”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是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成果?!爸芏鱽砭瘛痹谄浯蟊娀^程中有深刻的民族精神的烙印,“周恩來精神”的民族性有利于人民的認同,有利于其自身的大眾化?!爸芏鱽砭瘛敝械膬热菖c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合之處正是其自身大眾化的重要媒介,“周恩來精神”與傳統文化之間的互動可以促進雙方的共同發展。
(二)“周恩來精神”大眾化有扎實的理論基礎
要實現“周恩來精神”大眾化,需要強大的理論作為支撐。學界對“周恩來精神”的研究日益深入,在周恩來誕辰90周年后,“周恩來精神”的學術性意義才進入學者的視野,之后學界集中在對“周恩來精神”的定義上,各位學者眾說紛紜,直到胡錦濤在紀念周恩來總理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明確指出“周恩來精神”的定義,這時“周恩來精神”的外延問題才得到明確的解決。此后理論界對其大眾化的問題也開始研究,但在這一研究過程中,“大眾”的范圍集中在黨員干部和高校師生,并沒有真正的“大眾化”。學界在研究這一問題時也逐漸突破這些限制,使“大眾”的范圍擴大,“周恩來精神”大眾化的理論基礎也不斷加強,特別是“周恩來精神”大眾化的學理基礎。
(三)紀念活動的開展為“周恩來精神”大眾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每逢周恩來的紀念日,社會各界對周恩來的紀念活動也開展而來,它們就是對“周恩來精神”大眾化的踐行。不管是官方紀念還是民間紀念,其目地都是緬懷偉人,懷念周恩來的豐功偉績,學習周恩來個人的優秀品格。同時“周恩來精神”在當前社會中大眾化的最好方式也就是各種紀念活動的開展,所以,各種成熟的紀念方式為“周恩來精神”大眾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紀念活動有助于促進對“周恩來精神”的理論詮釋,為其大眾化創造理論基礎,同時這些紀念活動充分展現周恩來的豐功偉績和高尚品質,為“周恩來精神”大眾化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對周恩來紀念活動的多樣化和豐富化有助于“周恩來精神”通俗化,為“周恩來精神”大眾化創造了群眾基礎。同時對各種紀念活動的優化也進一步促進了“周恩來精神”大眾化的發展,比如利用網絡開展紀念活動,擴大紀念活動的對象,官方紀念活動和民間紀念活動的合流等,都“周恩來精神”大眾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參 考 文 獻〕
〔1〕石仲泉.周恩來的卓越奉獻〔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
〔2〕梁衡.大無大有周恩來:紀念周恩來誕辰100周年〔C〕.中國散文1998,(02).
〔3〕胡錦濤.在周恩來同志誕辰110 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8-03-01
〔4〕張靜.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基本問題研究〔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0:01.
〔5〕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金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