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林林
[摘 要]農耕文化在中國的發展源遠流長,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本文在農耕文化的基礎上解析農耕花園景觀設計的概念,通過城市居民區生活現象探討城市居住區景觀設計與農耕文化的融合,提出城市居住區景觀設計可以通過農耕花園實現“融景還耕”的新設想,初步探索農耕花園設計需要注意的要點及城市居住區農耕花園景觀設計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居住區;農耕文化;農耕花園;景觀設計;融合
[中圖分類號]TU85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4)06 — 0066 — 02
引言
目前,在我國的城市居住區建設面貌趨于標準化,居住區景觀設計發展方向和理念比較單一。面對城市居住區居民生活存在的具體問題城市居住區景觀設計需要回歸設計初衷,并非只有山石、水、觀賞植物構成的居住區景觀設計這種套路,城市居住區景觀設計可結合地區農耕文化構成農耕花園景觀。
一、 農耕文化與農耕花園景觀設計概述
農耕文化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創造出來的物質與精神財富的綜合。在物質層面,農耕文化又派生出農具、糧食加工工具、農產品等。在精神層面,中國農耕文化特別強調人與自然關系中天人合一的和諧理念,無形之中錘煉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形成獨特的農耕文化。中國古代“男耕女織”的生產生活觀念促使自給自足的社會穩步發展,雖然現代種植技術的成熟使農業有了較大發展,但農業依然是歷史發展的根脈,而且是現代社會發展的根基。從農業造就的農耕文化影響中國幾千年的燦爛中華文明來看,在當代農耕文化依然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從茹毛飲血到吃粟谷,從刀耕火種到精耕細作,再到今天的科技種田,農耕文化從產生、發展到成熟的過程與人們的生產生活緊密相連,而文化源于人們的生產生活。中國農耕文化分別以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為主發展起來,從神農氏開創的原始農業到科技發達的現代農業,農業離不開種植,中國農耕文化的特點是以耕種為主的農業文明,農耕文化包涵各種耕作技術和科學發明,并且派生出多元的文化產物,如與中國農業息息相關的二十四節氣,頗具智慧的傳統農業耕種工具與糧食加工工具。
城市居住區農耕花園景觀設計是現代城市景觀設計領域的一個新概念。農耕花園是以種植經濟作物為主融合景觀小品設計的產物,具有實用價值與審美價值相結合的特點。從農耕花園實用的角度看,自身的特點決定設計的趣味性,這種趣味性表現在農耕活動,通過農耕活動獲得農耕果實,這個過程是人與自然的互動的結果。從審美的角度看,農耕植物的色彩、形態令人賞心悅目,表現回歸田園的鄉村意境美。
二、農耕花園景觀設計與城市居住區的融合
從現存的城市居住區人的種植行為來看多數人天生具有喜愛種植的愛好。如在《舌尖上的中國》其中的一集節目展示居民在自家樓頂種植瓜果蔬菜,描述從辛勤種植護理到了秋季豐富的收獲,并和街坊鄰居一起制作美食,生活呈現出濃濃的人情味。再如成都一處居住區用屋頂空間作為花園、菜園實現城市農耕,樓頂均被居民開辟成農田,每小塊土地旁邊都立著小木牌,標識著各自的門牌號。農耕花園景觀設計融入城市居住區為居民提供親近自然體驗農耕文化的機會,人在參與種植活動中會增強居民對自然的感受、體驗,與自然深入互動,培養居民對農耕的濃厚興趣和對自然的自覺愛護。
早在1898年,英國社會活動家埃比尼澤·霍華德在其發表的《明日:一條通向改革的和平道路》提出了關于城市規劃的設想,認為應該建設一條兼有城市和鄉村優點的理想城市,他稱之為“田園城市”?!?〕農耕文化與城市居住區景觀設計的有機融合,城市居住區景觀設計可以通過農耕花園實現“融景還耕”這一觀點與埃比尼澤·霍華德的理想城市不謀而合。城市居住區作為滿足居民物質與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務設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從空間方面劃分為室外空間和室內空間。農耕花園景觀設計是針對城市居住區室外空間的研究對象,與城市人口密集的鋼筋混凝土森林對比,農耕花園景觀設計讓居民體驗農夫的快樂,使城市居住區增加接地氣的生活趣味因素,特別是對老人調節心情和對兒童認知自然有幫助。與目前的城市居住區景觀設計相比,農耕花園景觀設計更加能與人互動,這種互動表現在農作物需要人種植培養,而人從農作物種植過程獲取精神快樂與物質收獲。因此,農耕文化與城市居住區景觀設計并非排斥而是可以融合。
三、城市居住區農耕花園景觀設計的設計要點
城市居住區農耕花園景觀設計的區域是居住區綠地景觀規劃設計。居住區綠地包括公共綠地、宅旁綠地、配套公建所屬綠地和道路綠地。居住區綠地景觀設計的內容是綠地布局形式、景觀分析、功能分區、道路分析、植物分析等。傳統居住區綠地景觀設計以植物造景、休憩、觀賞為主要功能,而農耕花園景觀設計是以種植為主要功能,附帶提供休憩、觀賞的功能,將景觀小品點綴其間。農耕花園景觀設計要點與傳統居住區綠地景觀設計內容基本相同,但側重有所不同,前者側重農耕種植,后者側重造景。農耕花園景觀設計有助于營造適合人居的人性化的居住區生活空間環境。以下是對城市居住區農耕花園景觀設計的要點分析。
3.1 農耕種植
農耕種植面積應占總體居住區綠地面積的大部分,種植澆灌可采用植物滴灌技術或噴灑技術。農耕種植是經濟農作物的種植,種類包括糧食、蔬菜、果樹、花卉等,在審美方面應符合景觀設計美學,如種植高矮、大小、叢植相結合,遵循形式美法則。種植應充分考慮農作物的特點,種植較為耐旱的糧食類的農作物芝麻、落花生等;種植易于打理、觀賞價值強的農作物,如棉花、紅薯等。種植蔬菜類的生長速度快的農作物,如上海青、油麥菜、生菜等。種植果樹類的農作物,如桃樹、杏樹、梨樹、蘋果樹、石榴樹等。種植可以觀賞、食用花卉類的農作物,如菊花、玫瑰、油菜花、忘憂草等。
3.2 景觀小品
城市居住區農耕花園景觀設計在種植區域中間點綴景觀小品能使居住區環境錦上添花。景觀小品常以景觀石、雕塑、垃圾箱、燈具、指示牌等組織景觀小品,景觀小品雖體量不大,卻是景觀中的點睛之筆,不僅形象生動、為恢弘嚴肅的建筑增添情趣、豐富空間層次,活躍了整個景觀環境的氣氛?!?〕居住區農耕花園景觀小品設計應注重審美功能,景觀小品設計細節一旦粗制濫造會造成喪失美感,給人劣質的感覺,而考究的設計細節反映一個城市的文化素質和審美高度。景觀小品設計采用廢舊物品進行重新設計是目前提倡的一些做法,它會激發人的創作靈感和啟迪智慧。如由土人設計公司設計的中山岐江公園保留舊廠房和機器設備作為城市珍貴的城市記憶元素,用崇敬態度將這些元素重新賦予新生命力,這些景觀小品懷舊卻不失精致。
3.3 道路規劃
農耕花園耕地規劃種植應結合景觀設計功能區域劃分,不必與農村方形田地形態相同。在平面分布圖中,耕種面積可呈現不規則形狀,具體分布應根據景觀設計規劃需要劃分,在種植區域合理規劃和住宅樓入口設計的基礎上合理規劃道路使道路暢通無阻,并且避免過多交叉。如由土人設計公司設計的沈陽建筑大學校園使用水稻、當地農作物作和鄉土野生植物為景觀的基底,道路規劃設計突出便捷的直線形成路網體系。而在城市居住區農耕花園的道路規劃設計應從自身特點出發,因地制宜,通過道路規劃增加空間的豐富,這點并不違背傳統居住區景觀設計。
四、城市居住區農耕花園景觀設計的現實意義
近年來,農業觀光旅游風靡中國,許多城市游客來到農村體驗鄉土人情和品嘗農家小菜?!?〕這證明城市人對農村自家菜園的向往,城市居住區綠地景觀設計引入農耕花園的設計理念會產生生態、節約、教育等現實意義,并豐富城市居民生活和促進建立良好的居住區鄰里關系。
4.1 生態意義
城市居住區農耕花園景觀設計屬于景觀綠化范疇,在生態功能與傳統居住區景觀設計作用相同。居住區景觀設計的生態作用從根本上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傳統居住區綠地是以植物為主體,在凈化空氣、減少塵埃、吸收噪音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能有效地改善居住區建筑環境的小氣候?!?〕居住區農耕花園景觀設計屬于種植綠植,因此同樣起到積極的生態意義。
4.2 節約意義
城市居住區農耕花園景觀設計與傳統的居住區綠地景觀設計相比,農耕花園景觀設計能合理地利用土地進行小規模農產品生產,在種植的過程居民體會農產品從種植到養護到收獲果實的復雜過程,從而培養居民糧食節約意識。此外,從居住區農耕花園景觀小品的材料運用方面,可采用廢舊物品再設計或可再生材料來制作景觀小品。如美國芝加哥的蓋瑞康摩爾青少年中心屋頂花園設計開發一個包括花卉和蔬菜園的屋頂花園,花園小徑由回收牛奶容器制作而成的塑料木板組成。在我國部分地區的景觀設計同樣具有節約意識,如采用廢舊輪胎做景觀小品。
4.3 教育意義
在居住區融入農耕花園能使城市兒童少年對生活有深入的了解,從參與農產品的種植娛樂的過程中擴展孩子的視野,普及農業知識,在娛樂中教會孩子知識世界和幫助形成健全的人生觀、價值觀。兒童對環境的反應比成年人更為直接和迫切,他們總能發現高低、遠近、軟硬、暗亮的概念,而他們用來探索這些概念的客觀物體則又能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并強化他們的學習樂趣。〔5〕居住區農耕花園無疑是激發兒童對自然認知學習的良好場所。城市居民通過種植農作物可糾正對農產品的錯誤認識,使人們了解自然生長下的農產品的形態和綠色種植下農產品的樣子,不會盲目地用大與好看的標準來衡量農產品的質量。
結語
東晉陶淵明所著的《桃花源記》描述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彼尸F的寧靜和諧的生活場景是人們心中理想的生活環境??梢?,從古到今人們追求的是安全、愜意的生活環境,然而對比現代人民的居住方式和古代存在較大差異,現代人們期待更健康、更舒適、更有品質的生活方式,因此對于城市居住區的生活環境設計要求更高。農耕文化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折射不同時期的社會文化,雖然現在是信息化時代但農耕文化一直伴隨著科技發展在不斷進步,城市居住區景觀設計應結合農耕文化是從高雅景觀設計走向親民景觀設計,農耕花園景觀設計不僅使城市居住環境產生積極意義,而且使農耕文化發揮新作用。
〔參 考 文 獻〕
〔1〕陳柳欽.田園城市:統籌城鄉發展的理想城市形態〔J〕.城市管理與科技,2011,(03):21-23.
〔2〕陳麗昀.張建華.城市景觀小品對城市精神文化的塑造〔J〕.上海商業,2011,(23):14-15.
〔3〕季曉達.淺議景觀園林設計與農業經濟生產的結合〔J〕.中華民居,2011,(07):7-8.
〔4〕李和平.居住區綠地規劃設計探析〔J〕.現代農業科技,2009,(23):254-254.
〔5〕〔美〕克萊爾·庫珀·馬庫斯.人性場所〔M〕.俞孔堅,等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242.
〔責任編輯:陳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