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艷
[摘 要]中俄兩國自開啟制度化進程以來,經過了二十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自身的特征:制度化發展呈現明顯的制度累積特征;制度化進程主要依靠雙方高層領導推動;制度化動力由外部動力逐漸向內生動力轉化。中俄關系制度化所體現出的這些特征表明兩國的制度化發展正在日益走向成熟和完善,已經開始進入良好的運行軌道,制度化的成效也開始逐步顯現。
[關鍵詞]中俄關系;制度化;特征;成效
[中圖分類號]D82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4)06 — 0092 — 02
一、中俄關系制度化的特征
1.制度化發展呈現明顯的制度累積特征。從中俄兩國建交以來的大概十年時間里,兩國的制度化合作主要是在搭建框架、奠定基礎,即還處在制度化合作的初始階段和磨合期,同時為兩國關系制度化的持續深入做好準備。進入新世紀后,中俄兩國關系的制度化建設取得較大的進展。2001年的《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的簽署,將中俄兩國自建交以來到確立建設性伙伴關系以及戰略性合作伙伴關系的進程中所有有價值的行為規范、程序、模式都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使其具有了更大的價值和穩定性。此后,伴隨中俄兩國雙邊交往實際需求的不斷增加和實際水平的不斷提高,一些與之相適應的新的制度性原則和規范開始在原有機制基礎上設立、延伸和深化,推進中俄關系制度化進程不斷向前發展,而且與此同時,在不同領域的制度數量也呈現不斷增加的趨勢。這表明,中俄關系的制度化發展已經成為一個大的趨勢,期間可能出現的某些消極因素也會隨著時間的延長而逐漸消失。
2.制度化進程主要依靠雙方高層領導推動。建立中俄關系的制度化保障機制一直是兩國領導人十分關注和積極推動的問題。中俄關系從一開始就與其他大國關系不同,它是一種自上而下,主要依靠領導人的相互信任關系而建立和保證的。因此,兩國國內政治格局的變動以及領導人的個性、見識都會對中俄關系造成深刻影響。在中俄兩國領導人的直接推動之下,兩國建立起了從國家領導人到部門領導、從中央到地方的不同領域的定期會晤和交流機制,這些制度化機制的存在,極大地保證和促進了雙邊關系的全面深入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兩國最高領導人之間的定期化、制度化交往一直在發揮主導作用,正是在雙方高層的頻繁會晤和交往中,兩國間的各種合作機制才得以醞釀、建立并發揮作用。有著較深歷史積怨的中俄兩國,能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解決領土爭端,大幅度裁減邊界地區的軍事力量,并確立跨世紀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在政治、經濟、軍事、安全、人文、國際事務等領域建立全面的合作機制,使兩國關系逐步進入成熟、穩定的發展新階段,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雙方領導人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以及兩國高層和官方的頻繁互動所產生的熱情與能量。正是由于國家最高領導人對兩國合作機制和制度建設的高度重視,并且通過頻繁的首腦會晤,簽署了一系列諸如聯合聲明、合作條約等各種形式的外交文件,肯定雙方合作的已有成果,并進一步制定出雙邊合作在各領域繼續推進的內容、方式、模式、進程等,充分保證和極大地推動了雙邊合作的順利發展。由此看來,兩國高層不僅認識到,而且通過實際行動來表明相應的制度和機制是中俄關系發展的基本保障。新時期的中俄關系發展近二十年來,兩國都出現了領導人更替的局面,但無論任何時期,兩國領導人之間都建立了十分良好和有效的個人關系。兩國元首經常會晤,就發展雙邊關系達成許多重要共識,為推動兩國各領域合作注入強勁動力。中俄關系的制度化框架主要是在雙方高層的大力推動下,在不斷簽訂的雙邊條約基礎上搭建起來的,它規范著中俄雙方的行為,體現了雙邊關系的穩步、持續發展。
3.制度化動力由外部動力逐漸向內生動力轉化??傮w來看,中俄兩國關系制度化近20年的發展與它們面臨的復雜的國際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換句話說,“外力”在推動兩國關系不斷走向制度化方面起了重要的影響作用。應該承認,是世界格局和國際戰略形勢的變化迫使中俄必須走到一起,相互倚重。20世紀90年代初,在美國“冷戰”思維的影響下,中美兩國在貿易、人權、核不擴散和臺灣問題等方面存在明顯分歧,美國國內的反華勢力居于上風,要求政府對華采取遏制政策,這對中國的國家發展戰略構成嚴重威脅。為抵消這一威脅,擴大與加強同中國的重要鄰國俄羅斯的聯系對中國而言,就具有相當的迫切性。俄羅斯在獨立之初,曾在一段時間內出于“盡快融入西方”的目的而采取了“一邊倒”的政策,但這并沒有給俄羅斯帶來多少實際的政治、經濟利益。相反,俄羅斯國內的動蕩的政治局勢卻加深了西方對俄羅斯未來的不信任感,在這種情況下,美歐加快了北約東擴的步伐,試圖最大程度地擠壓俄羅斯的“戰略空間”。而彼時力量虛弱的俄羅斯,面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咄咄逼人的“東擴計劃”,只好把目光轉向東方,在東方尋求其力量支撐點,以制衡西方。中俄兩國面對共同的外部壓力環境,其制度化合作關系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逐步達成共識并不斷深化的。從中俄兩國制度化合作的歷程來看,外部動力在中俄關系最初的發展階段確實起到了某種促進作用,中俄兩國正是出于共同抗衡來自美國和西方的遏制與擠壓而選擇靠近,并為了保持兩國關系的長期、穩定發展而將兩國關系納入制度化的軌道加以規范和調整的。但據此把中俄關系的發展簡單地說成是外部動力的結果,也是缺乏現實依據的。因為制度化合作關系的發展,有其自身的邏輯。外部因素可能會成為國家間制度化動力初始階段的主要動力,但隨著制度化的發展,國家之間的共同利益和社會交往將成為推動制度化不斷走向成熟和深化的重要因素。所謂的“內生性”因素主要是指,通過廣泛的合作與交流,逐步加強兩國人民間的了解與信任,并使兩國人民能從雙方合作中持續獲利,從而產生進一步合作的動力,簡單地說,就是兩國之間的共同利益基礎和發展邏輯。中俄兩國在認識到這一點以后,在其制度化建設的進程中,開始日益強調兩國經貿和人文領域等的機制化建設。由此可見,隨著中俄關系制度化的不斷發展,在制度化的動力方面,其內向化、內生性的趨勢日益明顯。在制度化框架下,如果說上個世紀90年代中俄兩國相互靠近的主要動力是來自美國和西方世界的“外部”壓力的話,那么新時期的中俄關系則更多是靠自己的“能量”,即兩國日益在政治、經濟、國際戰略、軍事和人文領域所體現出的共同利益,在不受外界因素干擾的情況下連續不斷的發揮作用,越來越顯示出自身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推動兩國關系朝著不斷制度化、機制化的方向發展。
二、中俄關系制度化發展的成效
(一)中俄兩國的相互信任日益增強。兩國關系的發展,首先要解決雙方政治安全層面的一個相互信任的問題,如果不能相互信任,包括經貿合作、人文交流在內的其他所有的關系都無法深入進行下去,因為彼此永遠是以一種防備、警惕的心態來看待對方。中俄關系發展至今天,兩國的戰略互信不斷鞏固和發展,兩國關系的基礎越來越堅實。這其中的每一步可以說都與中俄關系的制度化建設密切相關,這是兩國關系能夠長久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目前,兩國還簽署了開通兩國國家元首在“正常及緊急狀態下”密碼通信線路的協議,該協議進一步凸顯了兩國在戰略安全合作方面的互信水平。此外,兩國還簽署了關于發射彈道導彈和商用艦載火箭的通報協議,進一步加強雙邊的戰略互信。兩國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問題上繼續相互支持和配合,就雙邊關系和重大國際問題及時交換意見,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保持密切溝通和協調。新世紀以來,中俄雙方的關系得到快速健康地發展,雙方在對待對方國家核心利益問題上都非常支持,體現了中俄兩國的相互尊重、也進一步加強了兩國的政治互信。
(二)中俄雙方的信息溝通渠道日益順暢。中俄關系近20年來得以順利發展,這同兩國始終保持各個層次、各種渠道的經常性對話直接有關。目前,中俄兩國在領導人層次已經建立了包括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兩國外長及兩國議長在內的定期會晤機制,這些高層交往機制在推動和促進雙方的信息交流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伴隨著中俄兩國各領域的制度化建設,不僅為當前雙方關系的發展提供了信息溝通的平臺,而且還為未來雙方關系的持續穩定發展帶來了確定信息。通過各個層次、各種渠道的不斷對話,中俄雙方不僅可以獲得關于對方國家現狀的相關信息,同時也可以通過已經建立并有效運轉的各種機制,獲悉關于對方國家未來意圖和立場的相關信息,并通過彼此對雙方已制定的相關協議、規范的遵守,來確保對方的相關國家行為在“可控”的范圍之內,這樣使得政府的決策程序得到簡化,兩國之間的廣泛合作與協調也越來越快捷和方便。從而為雙方信息的溝通交流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機制環境,進一步推動雙方在各個層面和不同領域的信息傳遞更加頻繁和暢通。
(三)中俄雙方的爭端解決機制日益建立。中俄兩國由于在意識形態、社會制度、文化傳統等等方面存在的差異以及雙方面臨各自不同的國內外環境,在一些問題上存在不同看法和分歧是不可避免的。而且,隨著中俄雙方制度化合作的越來越具體,今后雙方關系的發展將會更多觸及兩國的切身利益,利益協調難度無疑會不斷增大,出現利益分歧的情況將在所難免。如果不積極進行妥善處理,會直接影響到兩國制度化關系的進一步發展。因此,為了避免上述“可能”的發生,同時為最大程度地解決爭議,消除分歧,中俄兩國制度化建設20年來,注重在各個領域加強彼此之間的協商。在目前兩國所擁有的較為完善的機制框架下,兩國元首、政府及所屬相關部門每年都舉行定期的會晤與政治對話,經常性地就雙邊出現的問題和分歧進行溝通、協商和磋商;在一些雙邊和重大國際問題上,則充分利用中俄首腦及總理熱線電話加強聯系,協調立場。
(四)中俄雙邊關系健康穩定地發展。現時期的中俄關系,正是在這些制度化機制的規范下,表現出了與中蘇同盟時期的很大不同。其中一個非常明顯的不同就是,兩國關系的發展更趨于理性化和務實化。中俄兩國自建交以來,就明確將兩國關系置于制度化的框架內發展,隨著兩國制度化機制的逐漸建立和完善,兩國關系中曾經存在的某些情感和情緒化因素被逐漸排擠出去,推動兩國關系朝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在中俄兩國建交初期,由于相關的制度化機制尚處于醞釀和初步建立的階段,因此在兩國關系中還存有一定的感情和情緒因素,導致出現了對中俄關系的評價和期望要么過高,要么過低,進而對兩國關系的發展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失望或奢望的情況。這樣的狀態,對中俄兩國關系的長期發展而言,其實是不利的,也是不健康的?,F在,隨著中俄兩國關系的制度化發展,這種情感和情緒化的因素日漸減少,兩國關系已完全“蛻變”成為一種理性化的雙邊關系。在中俄關系的實踐中,利益交換原則體現得越來越明顯,雙邊合作中出現的問題也越來越公開化。這并不代表兩國關系的發展正在日趨冷淡,或是不正常,恰恰相反,這樣的狀態對于新時期的中俄關系而言,才是兩國關系更為“正?!钡囊环N狀態,不會再出現像中蘇同盟時期那樣“過熱”或“過冷”的狀況。
〔參 考 文 獻〕
〔1〕《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相互關系基礎的聯合聲明》,新華社1992年12月18日電。
〔2〕楊成.制度累積與中俄關系的中長期前景〔J〕.俄羅斯研究,2007,(03).
〔3〕崔憲濤.面向二十一世紀的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3:158.
〔4〕中俄元首聯合聲明和宣言匯編(1992—2001)〔G〕.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66.
〔5]寇健文.中共與蘇共高層政治的演變:軌跡、動力與影響〔J〕.問題與研究:(03).
〔責任編輯:王 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