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李 張莉 蘭玉玲
[摘 要]成功地進行跨文化交際是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首要目標。然而,語言學習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不僅包括語言知識的習得,還包括文化習得。由于文化是由人們的顯性行為和隱性觀念所構成的,所以文化習得較語言規律的習得而言更為困難,尤其是那些隱性的文化內涵的習得。這類文化的習得需要依靠對顯性文化行為的觀察和運用得以實現的,而多模態英語教學為文化的習得提供了較好的途徑。
[關鍵詞]文化習得;多模態英語教學;途徑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4)06 — 0127 — 02
隨著我國與世界各國經貿往來的不斷深入,社會各領域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劇。網絡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也為英語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契機。為了適應高等教育發展的新形勢,教育部頒布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該要求提出了“大學英語教學是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學習策略和跨文化交際為主要內容,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并集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為一體的教學體系?!?/p>
語言習得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僅僅掌握單純的語法知識已遠遠不能滿足社會對跨文化交際人才的需要。然而,正確地使用語言,成功地進行跨文化交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約。因此,二語習得不僅包括語言知識的習得,還包括文化知識的習得。本文旨在通過多模態話語分析教學模式來探索文化習得的有效途徑。
一、文化及文化習得
文化是人們通過長時間的努力而創造出來的,是社會的遺產。文化包括信念、價值觀念、習俗、知識等,它是由人們內隱的思想和外顯的行為共同組成的。美國作家海明威曾說過“文化好比一座冰山,我們看到的只是一小部分,而我們沒有看到的卻是大部分?!痹谌粘I钪?,我們可以直接看到的文化形式有服飾、食物、建筑、文學藝術作品、科學技術成果,而我們看不到的大多涉及習俗、觀念、信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等等。
大學英語教學的對象基本上都是在初中和高中系統地學習過英語知識,尤其是語法知識的學生。語法知識的學習為跨文化交際的進行奠定了語言基礎。然而,語言的使用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約。因此,文化習得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便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就是“培養能夠進行跨文化交際的人才”。
文化習得的困難有二。其一是文化差異性。中國學生的思想文化觀念深受儒家、道家等思想的影響。例如,中國社會推崇的是集體主義價值觀念,為實現集體利益可以犧牲個人利益。這與美國個人主義價值觀念截然不同。與歐洲非英語國家的英語習得者相比,中國學生認識并理解中西方價值觀念的差異更具挑戰性。其二,文化的隱性特征。如文化定義所言,人們能夠看到的文化現象只是表象。人們的顯性行為勢必由深層次的隱性觀念所決定。如何通過文化表象來深入理解深層次文化因素更為關鍵。
二、多模態話語分析
在話語分析研究過程中,人們發現以語言為單一內容的研究已經無法更全面深入地進行分析。多模態話語分析正是在話語分析基礎上產生的一個獨立的前沿學術研究領域。張德祿(2010)將多模態話語定義為“運用聽覺、視覺、觸覺等多種感覺,通過語言、圖像、聲音、動作等多種手段和符號資源進行交際的現象”。
眾所周知,言語交際是一個復雜的動態過程。在言語交際過程中,話語的意義傳達除了由語言承擔外,很大一部分意義是由非語言因素來體現的。這些非語言因素包括伴語言特征(聲調、語調、語速等)、身體特征(身勢語、手勢語、面部特征等)和非身體特征(音響設備、PPT、語音實驗室、周圍環境因素等)。在英語教學的課堂上,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進行英語教學是聽覺與視覺同時進行的,以這種交際方式產生的話語屬于多模態話語。
三、文化習得的有效途徑——多模態英語教學
以培養跨文化交際人才為目標的英語教學決定了文化習得要貫穿英語教學過程的始終。陳紅(2009)認為,“跨文化語言教學除了給學生提供學習和了解目的語文化的機會,還指導鼓勵學生學習并理解本族文化,讓學生在不同的文化熏陶下形成自己的文化觀,讓學習者在母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上有同樣的開放心態和反思意識,平等地對待不同文化,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文化觀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多模態英語教學的可行性
交際過程本身就是要求說話雙方同時運用多種模態來進行信息的傳達,與此同時,在信息交流的過程中說話雙方會使用非言語因素,如聲調、眼神、身勢語等多種模態。因此,基于交際自身的多模態性,僅從純語言的角度研究聲波符號和書寫符號已經無法對動態交際中的多模態話語進行全面的描寫和分析。多模態話語理論不僅以新的視角揭示了交際的規律,也為語言教學帶來了新的啟示。
在大學英語課堂上,教學形式勢必也要求語言與非語言的多模態結合,需要學習者多種感官協同作用,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在課堂上,學生在進行對話或辯論的過程中,同樣離不開非言語交際等手段。通過多模態教學素材,幫助學生觀察英美人的非言語交際方式及其表達的文化內涵,從而達到文化習得的目的。
(二)教師在多模態英語教學中的角色
建構主義教育學家Glaserfeld 認為,教育就是賦予學習者獨立思考的權利。教師對建構主義教與學的最好實踐是使用對話而不是向學生灌輸信息;教師以解決問題的形式向學生提出概念、論點等,問題則留待學生們去探究。在多媒體課堂環境下,通過讓學生觀看視頻等資料讓學生去發現、探索文化間的差異,即幫助學生成為積極的意義建構者和問題解決者。教師充當的角色就是為學生提供一個平臺,讓他們自己發現文化的差異,從而進行文化習得,而不是直接將問題的答案和結果直接灌輸給學生。這也是教師在多模態英語課堂上把握的一個重要原則。
多模態英語教學正是利用多種模式的有機結合,以提供真實語境為手段,以實現學生跨文化交際為目的。多模態英語教學模式充分利用多媒體和網絡的便利,為學生呈現一種超越文本自身的整體教學方式。它強調了課堂教學與自主學習相結合,改變原來以教師為中心的單一課堂教學模式,突出了自主學習。王守仁認為,多模態英語教學模式是一個兼顧教師與學生雙方能動性的綜合型教學模式。
(三)多模態形式選擇的原則
多模態教學作為一種教學理論,主張利用網絡、圖片、視頻、音頻等多種渠道、多種教學手段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協調運作參與語言學習。面對紛繁多雜的視聽資料,如果選擇不當,則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導致教學效果的下降。因此,教師要根據每一單元的內容以及所要實現的教學目標為原則,選擇合適的教學模態,如口頭、書畫、PPT、視頻、電影剪輯、錄音等。尤其是對于視頻資料的選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讓學生仔細觀察某個細節,在課堂上展開討論,找出中西方文化差異,并探討導致該差異的根源所在。另一方面,教師通過讓學生提前欣賞某部電影作品,可以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某部影片的電影主題,讓學生揣摩決定人類行為的深層次價值觀念。
以《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一冊,第四單元為例:How to Make a Good Impression。這篇文章的主旨是“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在第一次見面的前七秒鐘通過非言語交際來完成的,并闡述了給別人留下好印象的若干建議”。在課堂導入部分,我們可以選擇由威爾史密斯主演的美國電影Pursuit of Happyness (當幸福來敲門)中男主角Christ Gardner 到迪安·維特·雷諾斯總公司去面試實習生工作的那一幕。人事部主任杰·托斯特爾(Jay Twistle)向該公司各位面試官推薦了克里斯。當克里斯穿著一身工裝并且身上、臉上都沾有白灰走進面試房間時,面試官們表示出了極為不滿的情緒。課堂設計可以包括兩個部分。第一,在課堂上,通過這一幕的回放,讓學生自己總結出如何在工作面試中給別人留下一個好的印象。這一過程由學生們自己積極建構。第二,Christ Gardner前一晚因為交不起違章停車罰單而被警察拘留。第二天一早他為何衣衫不整地一路飛奔到所要面試的公司。這一幕由傳達了什么樣的文化內涵,進而探討美國深層文化,即美國人的時間觀念。在給別人留下好印象中容易被忽視的一個細節就是對約定時間的遵守。教師可以將這一信息補充到作者的建議里。另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中西方時間觀念的差異做一個比較分析,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
四、結語
大學英語教學的中心環節是課堂教學,而課堂教學是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展開的雙邊交際活動。成功地跨文化交際除了語言知識本身外,還離不開文化知識。多模態英語教學為文化習得提供了良好的途徑,尤其是通過影視作品來習得英美國家的文化知識極具現實意義。
〔參 考 文 獻〕
〔1〕常曉梅,趙玉珊. 提高學生跨跨文化意識的大學英語教學行動研究〔J〕. 外語界,2012.
〔2〕陳紅,蔡朝暉,戴祝君. 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研究:演進與變革 〔M〕. 鎮江:江蘇大學出版社,2009.
〔3〕顧曰國.多媒體、多模態學習剖析〔J〕. 外語電化教學, 2007.
〔4〕韋琴紅.論多模態話語的整體意義的構建〔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8.
〔5〕張德祿. 多模態話語理論與媒體技術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J〕. 外語教學,2009.
〔6〕張德祿. 多模態話語分析綜合理論框架探索〔J〕. 外語教學,2009.
〔7〕張德祿.多模態外語教學的設計與模態調用初探〔J〕. 外語教學,2010.
〔8〕朱永生. 2007.多模態話語分析的理論基礎與研究方法〔J〕.外語學刊,2007.〔責任編輯:譚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