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博
[摘 要]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是我國一直在討論的一個焦點問題,而中外合作辦學是實現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一個重要途徑。本文結合我國中外合作辦學的新嘗試,比如寧波諾丁漢大學、上海紐約大學、西交利物浦大學、昆山杜克大學,分析了中外合作辦學的利與弊,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改善我國中外合作辦學的建議。
[關鍵詞]高等教育國際化;中外合作辦學;中外合作大學;利弊;建議
[中圖分類號]G64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4)06 — 0148 — 02
一、 關于我國中外合作辦學的基本概況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我國高等教育與國際教育的接軌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高等教育的國際化也變得越來越重要。對于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定義,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觀點:有的學者側重于高等教育理念的國際化,將國際化的理念融于學校的各項教學、管理活動中;有的學者則側重于加強國際間的合作交流,大量互派留學生,而不僅僅是單方面的理念學習。一般,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方式主要是教師和學生的國際交流,課程的國際化,互相派送留學生,跨國的教育網站,中外合作辦學等。其中,中外合作辦學不僅是一種在我國逐漸發展起來的新型模式,更是實現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途徑。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實施辦法》中指出“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是指中國教育機構與外國教育機構以不設立教育機構的方式,在學科、專業、課程等方面,合作開展的以中國公民為主要招生對象的教育教學活動”〔1〕,而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是指外國教育機構同中國教育機構聯合舉辦的一個教育機構(具有法人資格或者不具有法人資格),來開展合作辦學〔2〕。本文所指的中外合作辦學主要是指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獨立設置的中外合作大學,即中外合作的辦學機構。迄今為止,在我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獨立設置的中外合作大學只有四所,分別是:寧波諾丁漢大學、上海紐約大學、西交利物浦大學以及昆山杜克大學。中外合作大學由成立于2004年的寧波諾丁漢大學一所發展到2013年的昆山杜克大學四所,這既體現了中國高等教育的進一步發展,也說明了中外合作辦學在一定程度上是適應中國的市場發展和教育發展的。
這四所中外合作大學每一所都有自己的辦學特色,但是他們在很多方面也是有相通之處的,比如:(1)在辦學宗旨上:都是要建成世界一流的國際性大學;(2)在招生方式上:需要通過中國的高考制度,并通過中外雙方的共同審核,在審核過程中不僅重視學生的高考成績,更重視學生的面試、團隊合作、綜合素質等成績;(3)在課程設置上:中外合作大學不僅有中國的傳統開設課程,更有國外大學的優勢專業和學科的融入。同時,學校的學生還可以在國外的大學本部學習課程,體驗國外的大學文化,比如上海紐約大學最多有〔3〕個學期可以選擇在遍布世界各大都市的“紐約大學全球教育體系”中學習;(4)在教師資源上:中外合作大學不僅有從中國招聘的教師,更有從全球招聘的教師,使得學校教師團隊成為具有國際化背景的、前沿學科科研能力和豐富實際教學經驗的高水平團隊。同時,中外合作大學在教學語言、教學模式、考核方式等方面也有很多共同之處。
二、 我國中外合作辦學的利弊分析
中外合作辦學由于其在教學模式、招生方式、課程設置等方面的獨特之處,對中國社會和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既有優勢,也有劣勢;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我們要以辯證的思維來看待中外合作辦學的利與弊。
1.中外合作辦學的有利之處
⑴中外合作辦學,可以使中國的學生在國內就享受到國際的優質資源
對于中國學生而言,中外合作辦學集合了辦學雙方共有的優勢資源,尤其是國外的優勢資源。在這四所中外合作大學中,除了漢語外,英語都是主要的教學語言,而且學生們有良好的英語學習和交流環境,這樣可以促進他們培養良好的英語能力;同時,中外合作辦學的教師一般都是從全球招聘優秀的老師,比如,上海紐約大學全球招聘的專任教師將達40%,與紐約大學和華東師范大學聯合聘用的教師占40%,來自國內外其他一流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兼職教師和客座教授占20% ,這對于開闊學生的視野、形成多維度的思維等都是有益處的。另外,專門的課程設置、獨特的教學方式等對于學生的發展也是大有裨益的。
⑵中外合作辦學的成果可以為中國本土高等教育的改革提供借鑒
我國正處在深度改革的關鍵時期,教育的改革也是勢在必行。中外合作大學滋長于中國的環境,但它既不是完全照搬國外大學的辦學模式,也不是完全按照中國大學的辦學模式,是中外辦學模式的一個深度綜合,是基于我國本土環境的一個創新。中外合作辦學中學生對學校課程設置、辦學模式等的認可度、教師的學術產出、學生在學校的科技產出或畢業后的工作效果、以及社會對畢業學生的認可度等都是中外合作辦學質量和效果的表征,也為中國的高等教育在課程設置、辦學模式、教學方式、評價體制等方面的改革提供借鑒,使我國的高等教育在本土的環境中進行創新性的嘗試,從而使我國高等教育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2.中外合作辦學的不利之處
中外合作辦學是一把雙刃劍,在有利于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同時,也帶來很多挑戰。一方面,在中外合作大學的課程中,有一大部分的課程是國外的課程,而且在教學語言上,像上海紐約大學所有課程的教學語言都是英語,部分語言課程會用其他語言授課,這種現象不僅不利于漢語文化、我國民族文化在我國學生以及國際學生、教師中的傳播,更是對我國民族文化的繼承與發揚造成一定的沖擊;另一方面,辦學質量是一個學校發展的命脈,對于辦學質量的評估也成為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雖然中外合作辦學是在經過教育部的評估之后才設立的,但是由于其辦學模式的獨特性,在教學過程中以及教學結果的質量評估與反饋卻是一個薄弱環節,是一個難題,而這對于確保中外合作辦學的質量以及進一步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同時,雖然中外合作辦學可以使中國學生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但是中外合作辦學的學費還是令許多中國學生望而卻步,尤其是對于貧困家庭的孩子來說,更是一筆巨額的投資,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加劇教育的不公平。
三、關于我國中外合作辦學的建議
1.對于中外合作辦學,應加大法律政策的支持、監督與保障力度
中外合作大學對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來說仍是一種新的嘗試,一種新的探索。我們應該制定相應的政策以及專門的法律來加強中外合作的辦學力度,政策的支持、法律的保證是中外合作辦學的一個強有力的基礎。同時,我們在加大支持力度的同時,也應該對它的經營狀況、資金來源、課程設置以及辦學質量等方面進行監督,以保證其朝著良好的方向發展。
據2007年的《全球政治與安全》顯示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輸出國,更是精英人才流失第一大國,截止2009年,中國送出留學生人數約162萬,但歸國者只有49萬,歸國率只有30.2%3。雖然近年來留學回國人數呈遞增趨勢,但是同我國出國留學人數總量相比仍有很大差距,這是中國人力資源的巨大損失。同去國外留學相比,中外合作辦學一方面降低了中國學生在外留學的高額費用,另一方面使得我國的優秀學生在國內就可以享受到國際的優質資源,再加上國內優質的工作環境與平臺,可以促進我國的優秀人才留在國內。我國制定防止人才外流和吸引國際人才留在國內的法律、法規,出臺留在國內發展的良好政策,創建留在國內發展的良好環境,可以進一步鼓勵我國的優秀人才留在國內發展,并能吸引國際人才留在中國。
2.為保障中外合作辦學質量,應建立完善的質量評估體系
完善的評估體系對于高質量的辦學水平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 》中對高等教育質量評估做出了明確指示“加強分類評估、分類指導,堅持管辦評分離的原則,建立以高校自我評估為基礎,以教學基本狀態數據常態監測、院校評估、專業認證及評估、國際評估為主要內容,政府、學校、專門機構和社會多元評價相結合的教學評估制度 。”〔4〕這種中國高等教育的教學評估制度對中外合作辦學的教學評估也是有很大的借鑒意義的。同時,由于中外合作大學中學校雙方的特殊性以及合作大學本身的特殊性,制定專門針對中外合作大學的評估體系尤為重要,在注重高校自我評估的基礎上,更應注重我國政府、專門的評估機構對學校自身評估的再評估,以確保中外合作大學的辦學符合我國的發展要求。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目的重在培養國家需要的人才,提升我國的科研能力與創新能力,所以中外合作辦學培養出來的學生的思想素質、學生的就業、學生的科研產出、教師的學術產出、學校為社會發展的服務水平、社會對學校的認可程度等都是評估體系的重要內容。
3.在吸收國際資源的同時,應加大我國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揚
目前,在中外合作辦學運行模式中,中方基本負責學校的行政工作,對教學安排、課程設置、師資配置、學術研究等涉及學校教育的關鍵內容關注較少〔5〕,這是造成我國民族文化傳播不利的重要原因。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繼承、傳播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同時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所以,在中外合作大學中,應加大中方對于課程開設、教師選聘等教育重要內容的控制權力,開設像國學、漢語等必修課程,加強國際學生、教師等對我國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了解,以創新性的方式使我國文化在國際友人中得到良好的傳播,增進中外雙方國際間的了解,使中外合作辦學朝著有利于我國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傳播的方向健康發展。
四、結束語
正如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國家主席習近平同志在寧波諾丁漢大學落成典禮上的講話:“寧波諾丁漢大學的創建和成立,開創了中國高等教育與國外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相結合的先河,為中國教育走向世界創造了一種全新的模式”,中外合作辦學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個新型方式,這種方式會在中國得到繼續的探索與創新,并推動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與進程。
〔參 考 文 獻〕
〔1〕教育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實施辦法〔EB/OL〕.http: // www. moe. edu. cn / publicfiles / business/
htmlfiles/moe/moe_621/201005/88508.html ,2004-06-02.
〔2〕顧美玲.中外合作辦學新機制探索〔J〕.教育科學.2008,24(6).
〔3〕新華網.中國該如何應對“人才外流”〔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observation/2010-06/19/c_12236469 _2.htm,2010-06-19.
〔4〕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EB/OL〕.http://www.gov.cn/zwgk/2012-04/20/content_2118168. htm,2012-04-20.
〔5〕民盟上海市委課題組,金忠明.關于中外合作辦學運行機制的思考--以上海紐約大學為例〔J〕. 教育發展研究.2012(07).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