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等職業院校的內涵發展體現在與行業企業的融合度,新建高等職業院校在注重全面發展的同時,要把加強教育理念樹立、資金投入、教學模式的形成、學生的素質教育四個方面當作重點工作,有利于高職教育的持續發展。
關鍵詞:教育理念 教學模式 學生管理
近十幾年來,各行業企業對高端技術人才的需求呈現急、精、特的局面,高等職業院校著力樹立自己的品牌,在如何培養應用型、技能型、創新型的高端技術人才中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職業特色。面對目前行業企業技術性人才需求短缺的形勢,高等職業教育得到了迅猛發展,今年有機會到臺灣的昆山科技大學培訓學習,在職業教育中的一些教育模式,深受啟發。臺灣的科技大學都是職業類的高等教育,在職業教育中非常重視與企業行業的對結,其實質的內容是在教師的社會服務、教學過程、師資培養、科研工作、學生實踐等全方位進行融合,抓住了職業教育的根本。對于新建立的高等職業院校能否在已舉辦多年高職教育的院校中站穩腳根,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但關系到學校發展生存的四個主要問題要認清。
1 加大建設資金投入,完善軟硬件設施建設
一般新建高職院校在建院過程中,在軟硬件設施的建設上投入了一定資金,購置了教學儀器、設備,但與舉辦多年高職教育的院校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高職的教育特色最終體現在培養應用型和技能型高端技術人才,實習實訓設備是實踐教學的首要條件,是實習實訓的基礎。如今各行業企業的新技術日新月異,市場對技術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提高,高職院校的教學設備總價值即使達到了高職辦學條件,但有相當一部分教學設備陳舊、落后或已損壞,在教學中不可能滿足現代職業教育新技術的需求。新建高職院校加大教學設備資金投入,完善硬件設施建設是高職院校良好開端、長期發展的保證,應引起各高職院校的高度重視。
針對到各高職院校,能否加大教學設備的資金投入取決于經濟實力、資金的程度以及院校領導的認識。應該說各高職院校的資金或多或少存在緊缺,在資金緊張的情況下,職業院校應制定整體建設規劃,每年從各項收入中按一定比例劃出資金用于儀器設備的購置,不斷改善實習實訓條件,切不可因學校收入與支出的不平衡而忽略實習實訓條件的改善。
2 樹立高等職業教育理念,適應職業特有的教學需求
職業教育源于普通教育又區別于普通教育,平常提到的普通高等教育是一個以學科為本位的教育。這樣的教育重理論、輕理念;強調知識、輕視技能。職業教育模式的特點體現在職業現場的工作,而不是學科,以培養這種職場工作需要的能力來設計課程。新建立的職業院校應該采取多種舉措,切實從思想上而不是從形式上轉變教育教學觀念,依據市場需求盡快建立高職教育教學模式。
一是要深入進行人才需求的調研,在社會經濟的大背景下,在充分調研基礎上,制定完善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專業課程、修改課程內容、教學大綱。體現出以職業教育為主,形成課程設置、學習環境符合職場實際的職業教育模式;
二是系統學習高等職業院校成功的經驗,有計劃組織專業教師外出學習、進修,請專家到校做報告、舉辦學術講座,切實轉變教師尤其是專業教師頭腦中長期形成的固有教學觀念,建立當代職業教育的新理念。
3 改革教學模式,加強實訓實踐性教學
探索教育模式、改革教學方法,落腳在強化職業能力培養。在組織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備市場、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備學法。要按照各行業的上崗要求,對技能訓練、技能實踐從常規抓起,規范教學。鼓勵教師積極探索、總結和推行“分層次教學法”、“項目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民主式教學法”等工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真正改變傳統的課堂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建立以學生為本的思路來激發學生的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勇于實踐的能力。
要加強實習、實踐教學。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重新修訂,保證學生的實習實訓達到50%以上,并通過嚴格的訓練和考核,使學生畢業時的技術能力達到上崗規范要求,掌握從事某一種專業領域所必需的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
要掌握現代化教育技術的方法和手段。教師要主動開發和使用符合教學需要的現代化教學媒體、仿真教學軟件等,實現學生的學習目標、內容、方法和教師的多媒體技術應用的有效組合,不斷提高多媒體技術應用的現代化水平和信息化程度,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教師做好教學工作最重要的一點是要與行業企業密切結合,這里所說的教學工作是總的一個大方面,從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建設、師資力量、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科研工作、服務社會等方面來講,都是教學工作的組成部分,不分輕重,缺少其一,教學工作都是不完善的。
4 創新學生管理工作方式方法
學生管理工作是所有院校工作的兩個方面之一,學院的兩大工作中,一方面是教學工作,包括教師的教學工作,師資培養、教學環境的改善以及后勤保證等工作;另一方面是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生活管理工作,高職院校的學生管理工作顯得尤其重要,眾所周知,高職院校新生錄取處于高考錄取三批次或是部分省市的四批次,一般來說分數低于本科生的錄取分數,學生自控、自理能力較差;管理工作量大,需要教育的內容多,發生及處理的問題多。
提起學生管理工作,一般是制定好規章制度,嚴格管理,拿紀律來約束學生,這樣做的結果或產生的影響如何呢?學生遵守紀律得到了肯定,違反紀律的學生可能受到了處分,給社會及學生家長的感覺是學校辦學正規,可信度高。事實是學生的潛能沒有發揮,思維受到約束,沒有創新意識,畢業后找到工作崗位算是學院完成了培養任務,學生的后續發展沒有了創新動力。
現在形成共識的學生管理理念應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第一位的。現在的高職教育形成的共識是“以學生為本”,教學如此,管理亦如此。傳統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的模式已不適應時代的需求,應該充分發揮學生探求知識的想像力和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建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否則,隨著現代新技術的日新月異的快速更新,學生在校的僵化學習模式,最終是跟不上社會的發展需求的。從臺灣職業教育模式來看,在許多方面注重了學生全面發展,學生在校生活自由度更寬。學校讓學生明白學習方法重要還是學習內容重要;要求學生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行為習慣符合社會要求還是有違社會公德等等,給了學生發揮想像空間、創新思維的能力。
總之,高職教育內涵發展對于高職院校來講是永恒的課題,既要做好校企合作的文章,把職業教育融入到社會需求中,又要培養好有創新能力、有終身學習意識的高端技能人才。只有走內涵發展的路子,高職教育的生命力才會長青持久。
參考文獻:
[1]高靈芝.職業教育合拍“灰領”時代[J].職業,2006(1):45-46.
[2]崔曉紅,謝斌.加快高職教改彰顯高職特色[J].職業技術,2007(3):49.
[3]高寶立.高等職業院校的人文教育:理想與現實[J].教育研究, 2007(11).
作者簡介:
張曉偉(1963-),男,河北遵化人,學工處處長、教授,研究方向:計算機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