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創造性是視覺傳達設計發展的必然要求,對如何培養設計創造性思維的探索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設計師要注重創造性思維的訓練,遵從創造性思維的原則,只有這樣才能設計出吸引受眾的作品。同時可以運用數字技術使創造性思維在視覺傳達設計中得到更好的展現。也可以結合中國傳統文化,運用創造性思維,賦予作品新的意義。
關鍵詞:創造性思維 理念 視覺傳達
一、視覺傳達設計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一)獨創性思維的訓練
獨創性思維要求設計師在進行設計時不遵循既定的思維方式,善于打破常規,采取靈活多變的思維方式,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問題,善于從一個思維基點跳到另一個思維基點。所謂思維空間的基點,是指思維的要素,比如在視覺傳達設計中要考慮的點、線、面、空間、體、色彩、光線等形式因素以及風格流派、圖案、題材、肌理等。獨創性思維訓練強調個性表現,設計師要打破慣性思維、定式思維的束縛,從眾多的思路中尋找最新、最佳的答案,同時,要做到不落俗套,不落于平淡。在信息高度發展的社會,個性化、獨創性表現是視覺傳達設計的生命之所在,獨創性和個性可以迅速地吸引觀賞者的注意力,同時增強藝術作品的張力。
(二)逆向思維的訓練
在視覺傳達設計中,當設計師沿著某一種特定的思路進行思考,卻始終找不到最佳感覺時,可以進行逆向推理,往往能夠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從而找到新的設計靈感。逆向思維是超越常規的思維方式之一,按照常規的設計思路,設計出的作品往往缺乏獨創性,而逆向思維可以打破原有的思維方式,開辟出新的設計思路,從而創作出具有獨創性和個性的視覺傳達設計作品。比如,日本設計師福田繁雄設計的作品《戰爭》,采用逆向的思維方式,簡潔的畫面中只有炮筒和子彈,倒置的子彈向人們傳遞戰爭害人害己的思想觀念。
(三)超前思維訓練
超前思維是指人們根據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對客觀事物和人們的實踐活動的發展趨勢進行預測、推斷和構想的一種思維過程。超前思維是人類思維活動中面向未來和未知事物所進行的構想和預測性思維活動,在社會發展的諸多領域,特別是視覺傳達設計領域,超前思維產生了巨大的作用,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怎么進行超前思維訓練呢?比如,書籍裝幀設計,設計師進行設計的時候,要力求突破現有的書籍形式,展開超前思維想象,預測、構想新的書籍裝幀形式,從而探索新的設計思路,在創造性思維中設計出更加優秀的作品。
二、視覺傳達設計中創造性思維模式的運用
(一)創造性視覺思維的內涵
美國心理學家麥金通過研究對視覺思維這一概念作出了獨特的概括和界定。他認為,視覺思維表現為三種視覺意象,分別是眼睛所看到的;用我們的心靈之窗所想到的;我們通過勾繪、隨意畫成的東西或繪畫作品。同時,觀看、想象和繪畫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的關系。例如,鄭板橋畫竹子的時候,有三層意境,分別是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眼中之竹是眼睛所看到的物象;胸中之竹是心靈之窗所想到的物象,或稱之為意象;心中之竹是畫家畫出的藝術作品。視覺思維的過程是一個藝術家或設計師通過自己的觀察,在客觀物象的基礎上形成主觀意象,在主觀意象的基礎上,將意象表現為繪畫作品或設計作品的過程。而視覺傳達設計是利用視覺符號來傳遞各種信息的設計。“視覺符號”和“傳達”是視覺傳達的兩個基本概念。通過視覺所能看到的能表現一定思想觀念的符號就是“視覺符號”,視覺符號是我們眼睛所能看到的,如招貼、包裝、VI設計等。設計師通過符號向受眾傳達信息的過程就是視覺傳達。
(二)創造性視覺思維的原則
藝術欣賞者在欣賞一幅藝術作品時,總是有一定的視覺中心,因為人的眼睛的結構決定了人們在觀察時只有一個焦點,欣賞者往往只對最主要的、有趣味的圖形感興趣,而對于其它不懂的、不熟悉的畫面則容易忽視。隨著一次欣賞過程的完成,視知覺會很快轉移到另一個視覺中心,進入下一個視覺思維的過程。人們在欣賞一幅設計作品時,總是首先看整體,產生總體的視覺印象,然后注意到視覺中心的形象。所以,視覺中心在視覺傳達設計構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設計師進行設計實踐時應當注意的一個重要方面。所以,設計師要協調好設計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系,突出視覺中心的形象。視覺中心越明顯,越能體現設計作品的整體傳達效果。除了重視視覺中心,創造性思維視覺思維的原則還包括把握好比例與尺度,中國人所說“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說的就是比例與尺度。比例具有科學性,給人嚴謹、規范、理性、有秩序、完美的感受。構成形式美的比例有很多,比如等差數列比,我們把前項與后項的差永遠保持一致的數列稱為等差數列,如2,4,6,8,10,12,14,16,18,20……自然數列也是等差數列,按等差數列原理所形成的圖案富有秩序性,通常應用于較為單純且有規律的形式之上。如古希臘帕特農神廟的柱子之間的距離就符合等差數列之比,從而形成唯美的秩序感。1:1.618被稱為黃金分割比,這種比例是迄今為止全世界公認的美的比例,也是人們看得最多、最熟悉的一種比例關系,許多經典的傳世之作都與之有關。比如法國的巴黎圣母院、埃菲爾鐵塔、中國的漢瓦、秦磚等,都符合此比例。還要注重對稱與均衡,對稱是表現平衡最完美的形態,具有絕對的平衡性。在自然界中很多形態都呈現出對稱的特征,如中國傳統的宮殿、人的五官、軀干和四肢,都是對稱的。在視覺傳達設計中,對稱的圖形能夠給人以莊重、嚴謹、條理、大方、完美的感覺。均衡是指形態不對稱,但因量的感覺相似而形成的平衡感。在視覺傳達設計中,平衡是指造型的形、色、質以及有關位置、空間、量感甚至錯覺所形成的人的心理量感的平衡,均衡處理得當,可以使平衡效果更顯得生動而富有變化,動感十足,如希臘化時期的雕塑作品拉奧孔,就是典型的例子。
三、數字技術使創造性思維在視覺傳達設計中得以淋漓盡致地展現
數字化技術作為一種工具或手段進入視覺傳達設計領域,它改變了傳統的視覺語言,展現出無窮的魅力,引發一場視覺表現形式的革命,使視覺傳達設計的發展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從而洋溢著無限活力和時代氣息。
互聯網的出現,使信息傳播媒介不再受地域、時間、空間的局限,達到了全球共享,改變了傳統視覺傳達設計的信息傳遞時間、區域等問題。計算機軟件的運用,為視覺傳達設計提供了新的設計思維和創作方式,幫助設計師將豐富的藝術想象力轉變為藝術作品,提高了設計師創作的自由度。數字技術的出現豐富了視覺傳達設計的表現手法,激發了設計靈感,數字技術使視覺傳達設計的表現形式日趨多元化,將圖形、文字、音頻等多種元素進行整合處理,從而實現了圖文一體化的新型視覺傳達設計的表現技法。
近年來,數字化、信息化技術逐漸滲透到視覺傳達設計的各個領域,使得文字、圖形、聲音等視覺元素因數字技術表現技法而變得渾然一體。這場數字化技術革命激發了設計師的設計靈感,創造性地設計出更多優秀藝術作品。
四、創造性思維為視覺傳達設計中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賦予新的符號意義
我國有燦爛輝煌的傳統文化。設計過程中,文化是靈魂,形式是軀體,文化有賴于形式的傳達,形式依賴文化賦予生命。沒有文化底蘊的設計作品猶如沒有靈魂的軀殼,所以,視覺傳達設計師的工作就是創造有生命、有靈魂的視覺形象。設計的內涵是文化,所以,設計師應當從中國民族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尋找靈感。
和西方文化強調“個體之美”不同,中國文化根植于中國的地域性、民族性之中,強調主客觀統一的和諧觀,認為萬事萬物都是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都遵循同一個本質規律,將天、地、人、道德、藝術看作一個和諧統一、生機勃勃的整體。中國的傳統圖形注重形式的和諧、完整,關注形式與形式之間的呼應、禮讓和穿插關系,在構圖方面追求整體、和諧、對稱。將傳統圖形應用到視覺傳達設計創作中時,應當通過打散、切割、錯位、變異等藝術手法,將這些民族傳統視覺元素進行重組,最后在立足于傳統圖形的基礎上,創作出符合中國藝術精神的視覺傳達設計藝術作品。這樣的設計作品,既融入了中國特色的傳統文化元素,又具有新的時代感和生命力,讓古老的藝術可以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而不斷延續下去。
這些年來,現代視覺傳達設計和傳統的和諧觀相互結合,融為一體。如從中國銀行的標志中就可以看到強烈的中國民族文化特色。靳埭強先生將中國古銅錢的造型和中國文化中的典型代表“中”字相結合,設計出具有強烈民族特色的標志。在古銅錢的設計上,中間方孔,上下加垂直線,形成“中”字形狀,給人和諧、穩定、沉穩、整體的感覺,體現出天圓地方、經濟為國之根本的設計理念,易于識別,寓意深刻,含義雋永。
水墨是視覺傳達設計師青睞的一種中國傳統元素。水墨元素之所以會對視覺傳達設計產生重要的影響力,一方面是因為水墨元素所傳遞出的樸素美,另一方面是因為它傳遞出的意境美。以水墨元素為主題的視覺傳達設計往往在構思上獨具匠心,水墨元素在對色彩與線條的駕馭上可以起到以一擋十的藝術效果,同時也具有無畫處皆成妙境的審美效果,在疏密、濃淡對比中盡顯一種陰陽相生的美。
以中國傳統文化符號為原型設計的標志——中國印·舞動的北京,就是具有獨特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理念的成功的設計作品。中國印·舞動的北京以中國傳統文化符號——印章為表現元素,以中國傳統色彩紅色為基準色,具有喜慶而熱烈的氣氛。印章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中重要的藝術表現形式,蘊含著歷史的深沉,散發出神秘的美感。印章中的筆畫融畫于字,融字于畫,顯示出獨特的藝術魅力。印章中的“京”字形成簡潔而又夸張的人形圖案,用竹簡體書寫的“BeiJing 2008”,處處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和歷史韻味。
參考文獻:
[1]史亞麗.淺析中國傳統元素在視覺傳達設計中的應用[J].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03)
[2]陳龍.淺談平面設計中的中國傳統元素[J].現代商業,2008(11)
[3]潘魯生.設計藝術教育筆談[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5
[4]尚曉明.信息時代背景下視覺傳達設計的新語境[J].包裝工程,2009(11)
[5]李澤厚.美的歷程[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
路琳,齊魯工業大學藝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設計藝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