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芬
【摘要】目的:研究對腦血管疾病介入治療并發癥的護理的重要性,通過臨床觀察,將護理方法更加廣泛地應用。方法:選取我院結我院收治的100例患有腦血管疾病的患者,按照就診順序將其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對觀察組的患者在一般護理基礎上進行特定的護理干預,對對照組的患者進行一般護理,在兩組患者護理后并發癥出現幾率和滿意程度進行比較。結果:對比發現,觀察組患者并發癥出現的幾率低于對照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慢腦血管疾病患者介入治療并發癥進行護理干預是非常必要的,通過特定的護理,能夠減輕患者病痛,降低并發癥出現幾率,使其快速恢復健康。
【關鍵詞】腦血管疾病;介入治療;并發癥;護理
腦血管是一種病發率較高的腦部疾病,其危害也是非常大的,很多人在患上腦血管病后常年無法恢復,嚴重者導致死亡。腦血管的高死亡率導致我國每年因為其死亡的人數逐年增多,引起了國家對其的高度重視[1]。腦血管主要表現是腦部供血不足或者出血,其癥狀主要是四肢無力、頭暈頭痛、意識不清醒、反應不靈敏等,在發病時還會產生很多并發癥,如腦栓塞、血管迷走神經反射、皮下血腫等。目前,對腦血管疾病的治療主要采用介入治療,雖然其術后效果較好,但是也會出現并發癥。本研究主要選取我院收治的100例患者,將其分為兩組并采用不同的護理方法,對比兩組患者的并發癥出現幾率和滿意度結果,以找到更好的護理方法。現將研究結果作如下報道: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腦血管疾病患者100例,其中男性患者57例,女性患者43例,年齡39~81歲,平均年齡(60.2±17.3)歲,病程1~4年。其中腦出血45例、腦梗死39例、腦動脈硬化16例。將兩組患者按照隨機數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對觀察組的患者在一般護理基礎上進行特定護理干預,對對照組的患者進行一般護理,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方面沒有明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對照組患者進行一般的護理方法,保持病房環境衛生和正常溫度,定期調整患者臥床姿勢,及時觀察患者的身體溫度,體溫過高活著過低都是不正常的,需依照具體情況進行分析;對心臟跳動速度進行觀察,防止再次出血;要觀察患者的血壓和呼吸規律,如呼吸急促,則表明情況變得比較嚴重,血壓過低或過低高,證明患者腦缺血,需要及時進行補救;觀察患者的瞳孔變化,將變化詳細記錄。
對觀察組在對照組的一般護理的基礎上實行特定的護理干預:
①穿刺部位的并發癥護理:皮下血腫屬于術后穿刺部位的并發癥,其主要表現為局部硬塊。對其的護理通常采用止血、制動時間等。首先,對其穿刺的部位壓迫止血,可以使用彈力膠布(不導致過敏的)為患者止血,使用動脈壓迫方式止血,這種止血道具包括基座、圓形壓板、膠布、螺旋手柄等,如遇到穿刺位置較高或者體型較大的患者,可以將膠帶入水后,用手正確地將其揭開;其次,告訴患者及其家屬為其翻身時應將右下肢和身體形成一條線,讓患者呈側臥姿勢,并保持枕頭位置不變,這樣可以幫助患者減輕疼痛;最后,及時觀察患者的穿刺部位的顏色和溫度,如發生意外及時補救。
②腦血管并發癥護理:加強對患者的意識、瞳孔的觀察,根據具體情況合理對血壓控制,對患者的言語能力、活動、知覺及皮膚黏膜出血情況加以觀察,防止出現便秘、情緒起伏大、噴嚏等現象,及時為患者排尿排便,如發生意外及時解決。
1.3觀察指標
在護理后觀察患者并發癥出現狀況,對比兩組患者并發癥狀況;詢問每個腦血管患者對護理的滿意程度,將兩組患者滿意程度進行比較。
1.4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所獲取數據均采用SPSS17.0處理,計數資料以數(n)與率(%)表示,并通過x2進行檢驗,P<0.05則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通過將兩組患者的結果進行對比發現,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出現幾率為18%,對照組為40%,觀察組患者并發癥出現的幾率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同時觀察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程度也明顯高于對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兩組患者并發癥出現幾率比較
組別
例數
腦栓塞
血管迷走神經反射
皮下血腫
比率(%)
觀察組
50
2
4
3
18
對照組
50
7
5
8
40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2:兩組患者滿意程度比較
組別
例數
非常滿意
一般滿意
不滿意
滿意率(%)
觀察組
50
39
8
3
94
對照組
50
15
20
15
70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3討論
腦血管病作為一種比較高發的疾病,其主要癥狀為頭暈、神志不清醒等,嚴重者還可能造成行動不便,其死亡率較高[2]。很多患有此疾病由于常年受到病痛的折磨,出現精神萎靡、悲傷絕望等心理問題,同時也會出現一些疾病帶來的并發癥,這對患者的病情恢復有著很消極的影響[3]。
腦部供血不足或者出血是腦血管疾病的主要表現,患者一般會伴有四肢無力、頭暈頭痛、意識不清醒、反應不靈敏等癥狀。介入治療是新興的治療技術,其能夠降低腦血管疾病的死亡率。目前,對腦血管疾病的治療主要采用介入治療,雖然其術后效果較好,但是也會出現并發癥,如如腦栓塞、血管迷走神經反射、皮下血腫等。
本研究選取我院結我院收治的100例患有腦血管疾病的患者,按照就診順序將其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對觀察組的患者在一般護理基礎上進行特定的護理干預,對對照組的患者進行一般護理,將兩組患者在護理后的并發癥出現幾率和滿意程度進行比較發現,觀察組患者并發癥出現的幾率低于對照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對慢腦血管疾病患者介入并發癥進行護理干預是非常必要的,通過特定的護理,能夠減輕患者病痛,降低并發癥出現幾率,使其快速恢復健康。
【參考文獻】
[1]楊秀麗,徐節.腦血管疾病介入治療圍手術期143例的護理[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0(20):4932.
[2]陸世清.循證護理在腦血管疾病介入治療中的效果探討[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1,02(18):3077-3078.
[3]陳娟帶,鐘維章.缺血性腦血管病介入治療并發癥的預防護理[J].微創醫學,2010,01(04):42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