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顯龍
西班牙的塞戈維亞,有條人工修建于公元109 年的羅馬大渡槽。1900多年來,山上清澈的涼水就是經過這個渡槽流向城市。塞戈維亞人就是依賴于這座引水渠世世代代繁衍在這里。就在上個世紀,有人提議:羅馬大渡槽是個偉大的奇跡、是項宏偉的工程,應該把它列為歷史遺產進行必要的保護。況且,這條引水渠用了這么長時間,也該讓它歇歇了。于是,城里的人重新鋪設了一條水管,取代了原先引水入城的古引水渠。然而,現代化的水管鋪好后不久,這個古老的引水渠就發生了質變。經過日光的暴曬,那些千年古磚和石塊漸漸開裂,干涸的引水渠不久就坍塌了,一條千年水流不歇的引水渠就被這短暫的閑置葬送掉了。
讀罷這則故事筆者深受觸動,在感嘆“閑置”驚人破壞力的同時,不禁猛然警醒。在平時的工作中,我們亦要切記不可過早地“閑置”自己。如果我們過早地“閑置”自己,滿足于以往的業績、工作得過且過,不思進取,安于現
狀。我們就會思想僵化,就不能做到與時俱進,就有可能落伍,甚至被淘汰。因此,教師切不可過早地“閑置”自己。
首先,教師要有知識的恐慌感,不斷自我“充電”,增加“營養”。新課改對我們教師專業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要求教師不僅要有精深的專業知識,更應涉獵些與教學相關的其他知識。因此在平時的工作中我們教師必須要有強烈的知識恐慌感,認真學習專業知識,廣泛涉獵人文、科技、歷史、管理、國內的、國外的等等跨學科的書,這樣不僅能開闊我們的視野,啟迪我們的思維,這樣更能完善我們的知識結構……也只有如此我們方能適應教育改革的形勢,讓我們的課堂上充滿智慧與靈氣,真正適應學生的內在需求。
其次,教師要守住夢想,要把教育作為一種事業去追求。一份工作做得久了,自然會產生職業倦怠感,滋生出“人到橋頭,船到站”的思想,進而在工作中敷衍塞責,蒙混度日。為此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必須要在心中時刻堅守住自己最初的夢想,要把工作當成自己的人生的事業去追求,要把教學和學生管理作為不斷超越自我的一種價值取向,只有這樣我們才會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目標和樂趣,并從內心真正地熱愛自己的教學工作,珍惜自己的崗位,讓自己的每分每秒都能保持強烈的責任、意愿,進而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漫長的教育歲月。
再次,教師要勇于負重前行,給生命注入新活力。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人在有壓力的情況下往往會把生命潛能開發出來,為此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平時分工作中,要學會適時自我加壓,及時把自己從生活和工作從舒適區帶入到效率區、學習區:每天都給自己定一個新的奮斗目標,要把每一天、每一節課、每一項教學工作都當作一個新的開始。這樣我們就會在緊張忙碌的工作中不斷提升自己、綻放自己,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從內心激發自己不斷奮進的動力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