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芳
摘 要:在枯燥乏味的數學課上,要讓學生靜下心認真聽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教師花點心思,好好鉆研教材,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動”起來,打造一節“幸福課”,可以幫助學生學得愉快,學得充實。
關鍵詞:數學課程;學生心態;因材施教
哈佛的沙哈爾老師說:“幸福是可以通過學習和練習獲得的。”要幸福,就要從學生的積極心理學開始,所設的課型能符合他們的心理特征,他們就會迎合你的授課,配合教師的教學工作。下文就從現代學生的心態,根據課型合理設計來加以闡述。
一、分析現狀,探求學生心態
在現代社會中,家長普遍認為,當前的社會,只有孩子取得大學學歷,甚至更高的學歷,將來才能獲得好工作,于是,強迫孩子“萬人擠獨木橋”。但孩子特別是初中學生,他們根本無法懂得父母的心,認為讀書對于他們而言,只是一件為家長的事情,對自己來說,根本沒有意義。所以,他們無法專心學習,更有甚者,上課睡覺,或者根據自己的興趣來選擇課程。對于數學這門枯燥乏味的學科,很少有學生喜愛。所以需要數學老師在授課時花一點心思吸引孩子們的心。畢竟“教育,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
二、因材施教,選擇合理方法
教師教給學生一桶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池水。在上課前,教師首先要精心備課,根據不同課型,選擇合理方法勢在必行。一堂45分鐘的課,如何高效利用,就取決于老師的應變素質。整堂課都是精彩的,這樣,會給學生帶來視覺疲勞,所以,我認為,只要能在一節課中,體現一下“畫龍點睛”,讓學生意識到今天我聽了這節數學課,讓我明白了什么,讓作為主體的學生感覺到幸福就足夠了。下面,就我在實踐課堂中,歸納的幾點經驗,供大家參考。
1.拋磚引玉,提高能力,讓思維“動”起來
在八年級下冊“5.1多邊形”有探索:四邊形的內角和等于多少度?
在我們已掌握“三角形的三個內角和為180°”這一知識點,試猜想四邊形的四個內角和的度數?
教師引導:
已知:四邊形ABCD(如圖1),
求證:∠A+∠B+∠C+∠D=360°。
證明:連結AC
∵∠B+∠BAC+∠BCA=180°,∠D+∠DCA+∠CAD=180°(三角形三個內角的和等于180°)
∴∠B+∠BAC+∠BCA+∠D+∠DCA+∠CAD
=180°+180°=360°
即∠BAD+∠B+∠BCD+∠D=360°
讓學生從上面的證明過程中,領悟原理:將四邊形轉化為三角形。還可以引進其他位置的三角形嗎?即你還有其他添輔助線方法來證明嗎?
(1)證明思路:
四邊形的內角和=3個三角形的內角和-1個平角=360°(如圖2)
(2)證明思路:
四邊形的內角和=3個三角形的內角和-1個三角形的內角和=360°(如圖3)
(3)證明思路:
四邊形的內角和=4個三角形的內角和-1個周角=360°(如圖4)
在學生的積極參與下,同學們又考慮到了如下的添線方法:
■
這一堂課,學生們的思維“動”起來了,都能積極參與到課堂上來,課堂效果非常理想,作業也完成得很出色。
2.引人入勝,增加趣味,讓興趣“動”起來
在七年級上冊“4.5合并同類項”一節,開頭我就用這一例子:無論x取何值,老師一定能快速說出代數式2x2+x-■(4x3-2)的值。你信嗎?同學們的好奇心被激起,每一個同學都高高舉著手,希望老師敗于自己的手下,于是,有取分數的,有取無理數的,但經過同學們的驗證,老師的確做到既快又準確。于是,我乘勝追擊,問:同學們也想擁有這個本領嗎?今天,老師就揭開本領的秘密。學生的興趣就被激發出來了。在八年級下冊“4.3證明(3)”我用故事:一個農夫帶著一只狼、一只羊和一棵白菜,身處河的南岸,他要把這些東西全部運到北岸,問題是他面前只有一條小船,船小到只能容下他和一件物品,另外只有農夫能撐船。另外,因為狼能吃羊,而羊愛吃白菜,所以農夫不能留下羊和白菜,或者狼和羊單獨在河的一邊,自己離開。請問農夫該采取什么方案才能將所有的東西運過河呢?從這個故事中,讓學生進一步體會邏輯思維需要嚴密性,符合實際,做到言必有據。
3.善于歸納,形成經驗,讓記憶“動”起來
在八年級下冊“5.1多邊形(2)”一節中,我讓學生自己歸納結論,教師作適當的指引:
一問:
什么是n邊形?書本是用什么方法來定義n邊形的?什么是多邊形的對角線?如何用圖形語言來表達多邊形的對角線?課本第96頁表5-1中設置第3,4列的目的是什么?表5-1中設置第3,4列的目的是什么?表5-1中設置2~5行的好處是什么?我們是通過什么方法探索得到多邊形的內角和的?
■
學生根據教師的引導,可得多邊形內角和公式:(n-2)×180。
為了使學生增強記憶,我進一步讓學生分析:內角和公式反映了多邊形中哪兩個因素之間的關系?問能否利用這兩個關系給自己出幾個題目?
通過一問:多邊形中一個頂點處的內角與外角有什么關系?能否把由內角和得到外角和的詳細過程寫出來?比較內角和與外角和的結果,它們的區別是什么?你覺得多邊形哪個性質反映了其本質?多邊形的外角和為什么不是361°或其他?
讓學生知道知識點之間的密切聯系。以及知識點可以向外延伸,認識擴充課外知識的重要性。
4.實際操作,柳暗花明,讓手“動”起來
幾何題型,在小學學習時,出現的多是一些簡單直觀圖形,到初中就要用思維邏輯推理進行證明,由直觀形象到抽象思維,學生很難轉變,所以,需要讓學生的手真正動起來,通過自己的折疊、翻折,讓學生從操作過程中找結論、找思路、找方法。
如:八年級下冊“4.2證明”的例6,已知:如圖5,AD是三角形紙片ABC的高,將紙片沿直線EF折疊,使點A與點D重合。求證:EF∥BC。
我讓學生自己動手折疊,從中找出相應的知識點,既活躍了思維,又進行了復習,讓問題變得簡單化。在“5.4中心對稱”一節,對于“中心對稱圖形”這一概念說出來比較簡單,但要學生真正理解,需要下一番工夫,于是,我課前讓學生自己動手準備一張平行四邊形紙片和等邊三角形紙片。課堂上,讓學生們操作:平行四邊形繞著對角線的交點旋轉180°,比較前后兩個圖形的關系,發現兩個圖形互相重合。說明平行四邊形是中心對稱圖形。再讓學生把等邊三角形繞著它的中心旋轉180°,比較前后兩個圖形的關系,發現這兩個圖形不重合,前后倒置。所以等邊三角形不是中心對稱圖形。這一操作使學生對中心對稱圖形有了更直觀的認識。這個抽象的概念也就迎刃而解了。
此外,在平常教學中,我特別注意師生情感的交流。在學生進行課堂練習的時候,告訴他們作業的“優秀”之處,課堂表現“令人滿意”的地方。在課堂設計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創造師生情感交流的機會,而且不能滿足于課本信息的交流,要保證課堂的信息量,力爭把現代數學發展的前沿常識、科普知識、生活常識等引入數學課堂,讓課堂充滿鮮活的時代氣息。
在初中數學課堂中,還有更多的課型亟待我們去發現,去挖掘,讓學生“動”起來,打造數學幸福課堂,使每一個作為主體的學生能幸福地上課,享受數學課的魅力。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