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錢明
摘 要:在教學實踐中,教師發現學生的語言積累薄弱成了他們作文能力持續發展的“瓶頸”。由于沒有豐富的語言積累作基礎,那些習作的方法和技能就成了“空中樓閣”。學生作文能力的提升就缺乏后勁。造成這一困境的原因或許有許多。但在教師平時的習作訓練中,過于強調方法和技巧的掌握,而忽視語言的積累和習作素材的開發是一個重要的原因。為此,教師應該千方百計地為學生開發習作的源頭活水。
關鍵詞:習作資源;活動;興趣
一、充分開發教材中的習作資源
課堂是教師教,學生學的重要陣地。不管我們的教育教學如何改革,都得堅守這個陣地,向課堂40分鐘要質量。創造性地使用好語文教材,關注語文課堂中隱含的習作教育資源,有效地開發教材中可貴的寫作資源,體現了教師開發利用教學資源的智慧,更是教師對文本的一種深刻領悟。一方面讓學生走進了文本成為學習的主人,另一方面做一個反饋,檢驗學生是否學懂了文章。在閱讀教學中根據不同的文本,從實際出發,精心設計練習,充分開發寫作資源,為學生營造自由想象的氛圍,挖掘學生的創新潛能,使挖掘語文教材和語文課堂教育資源得到有效體現,給學生打開了一個絢麗多彩的世界。利用好語文教材和語文課堂中隱含的習作教育資源對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通過讀寫結合真正能夠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巨人的花園》,讀到“小男孩沒有拔腿逃跑,卻用他那會說話的眼睛凝視著巨人。”可啟發學生聯系上下文,想象小男孩那“會說話的眼睛”可能會說什么。寫幾句話。課堂中經常設計類似的擴展情節的練習。又如,教學《窮人》這一篇課文時,在教學的最后環節中,布置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了解人物性格品質的基礎上,讓學生續寫《桑娜拉開帳子之后》。續寫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原文的理解,而且培養了他們的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
二、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豐富多彩的生活實踐就是小學生習作的源頭活水。生活與語文息息相關,密不可分。在習作中,倡導向生活開放的習作素材觀。學生的習作就不會坐而論道,閉門造車。指導學生習作要重視生活這一源頭活水,從生活中去攝取。那將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是小學生習作內容的主要來源。我們可以利用小學生愛玩的天性,引導他們在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課余活動中選擇習作的素材,讓他們在游戲中完成習作。只要學生玩得開心、玩得高興,就會寫得輕松、寫得愉快。學生往往會表現出極大的寫作興趣。如開展“傳電話”“盲人摸象”“成語接龍”“擊鼓傳花”等游戲活動。
如:一次習作題目是:《記有意義的一件事》。學生普遍抱怨沒有內容可寫,無從下筆。于是我利用活動課的時間,組織了一次“擊鼓傳花”的游戲。全班同學都積極參與,花傳到誰的手中,就由誰表演一個節目。有的同學表演唱歌,有的跳舞,有的武術,有的講故事……真是熱鬧非凡!活動一結束,就讓還沉浸在愉悅之中的學生拿起筆來把活動的場面、歡樂的氣氛、自己的心理、事物的動態等等過程與感受寫下來。布置學生完成《記有意義的一件事》的習作。此時,全班同學都“下筆如有神”了,把活動的內容有順序地記敘下來,而且有些同學還能寫得有聲有色,有血有肉,情真意切。
還可以通過課本劇表演、班隊活動、體育運動等方式為學生創造豐富的生活體驗,積累豐富的作文素材。讓學生習作時“有話可說,有事可寫”。
三、課內與課外相結合
要以課堂教學為基礎,開展課外活動,課內外相結合已被普遍認為是培養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徑。通過生活化習作資源的開發利用,引導學生關注課外、校外的活動,培養了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能力。通過富有個性化的生活體驗,指導學生學會透視生活,從物質條件匱乏的家庭生活中尋找樂觀向上的生活情感,寫出獨特的、勵志性的習作,提高自己對生活的感悟。學校運動會、學生勞動、慶“六一”文藝表演、各種競賽活動、組織學生參觀、訪問等,指導學生留意周圍事物。積累寫作素材,激發他們創作興趣,班級里形成了愛寫日記、愛寫作文的良好學習氛圍。
如:在復習四年級下冊第三組課文時,我就要求學生三人一群、五人一伙合作完成一次手抄報。這組課文讓我們對大自然給人類的啟示有了更多的理解,收獲一定很多。首先搜集有關大自然啟示的資料,也可談談自己了解的發明創造的事例。也可以談談自己從動植物身上得到的啟發,想發明什么。做到圖文并茂更好。然后,大家合作、交流。最后完稿,全班評比,并在教室里展示優秀作品。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加深了對課文內容更全面的理解,增長了科學知識,增強了實踐能力。
在教學故事性比較強的課文時,可以讓學生以講故事的方式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能很好地讓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得到較好的提升。
總之,教師們開發利用習作教學資源的意識不斷得到加強和提高。對生活中處處有語文的大語文觀有了切身的感受,隨時隨地引導學生表達。只要不斷挖掘各種教學資源,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學生就不再害怕作文,而是享受作文的樂趣。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