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清華
摘要:生活化教學,就是在教學背景下進行教學活動,在激發學生參與熱情、學習興趣的同時,將教學目標轉化成學生的內在需求,從而在生活中學習,得到更富有活力的知識,陶冶情操。
關鍵詞:生活化;貼近生活;個性發展
將語文自我封閉的特性轉換成開放性,在打開語文空間的同時,讓其更好地面向社會、生活以及學生,而不是機械地消耗學生青春,這是現代教學的重要任務。《新大綱》也明確提出: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內容,也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和其他學科相比,語文能力與生活實際聯系得更加緊密。
一、以教學為起點,貼近生活
語文教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由于課堂教學生活與外延基本上一致,所以我們必須將課堂作為教學的依托,讓生活和教學取得聯系,讓教學過程更加貼近生活。
在構建生活化的教學環境中,雖然傳統的教學環境擁有固定黑板、墻壁與桌椅,但是缺乏有利的認知結構和溫馨的教學環境。針對這種現象,我們必須努力構建生活化的教學環境,讓教學更加舒適、溫馨,讓學生在愉快輕松、無拘無束的環境下進行思想交流。同時,在教材編排中,每篇文章都是在生活的基礎上將語言文字轉換成客觀事物,再得到對應的感受。生活化教學則是在生活化背景下,為學生提供對應的情節背景。部分課文內容在教材編排中,由于沒有將生活與學習聯系起來,從而對學生學習也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因此,在當代教學環境中,必須根據教材內容努力構建生動、有趣的情境,從而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更好地解讀教材內容,對課文進行升華;或者將教材編制成課本劇,在演練的過程中,將語言文字直觀地展現給學生,開拓學生對課文的認知與思維能力。
二、提煉生活,推動個性發展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必須抓住和生活息息相關的要素,讓學生從生活中學習語文。生活作為知識的搖籃,我們應該用發現的眼光挖掘生活資源,努力尋求語文和生活的結合點,讓生活成為學習的載體,并且以實踐為依據,努力引導學生生活化、社會化。
我們必須將語文回歸到生活中去,努力捕捉現實背景,構建生活情境,在模擬、回憶生活的過程中,對語文進行自然學習。為了拓展學習空間,在課堂內外活動中,必須充分利用家庭、學校、社區資源,通過綜合性活動,不斷增加學生課外實踐機會。首先,家庭作為學生主要的生活空間,父母是孩子最初的啟蒙老師,孩子可以得到很多知識,老師可以根據學生家庭特征進行設計。如:對于家長是賣服裝的,可以讓學生設計服裝廣告;賣水果的,讓他寫關于水果的文章。如此不僅可以帶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得到家長的認可。其次,學校作為學習的主要平臺,任何事物都可以將學生引入教學工作中去。因此,老師必須充分利用課外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各種活動中去。例如:在班委選舉中,可以讓學生利用自薦書進行演講,并且在每堂課前讓學生進行2分鐘的演講,這樣就能讓學生將生活所感、所聞、所見和其他學生進行交流分享,從而也增強了學生語言組織與演講技巧,在開拓學生思維的同時,讓教學更富有生活性。
在主題隊會,并且讓學生對《我設計的主題隊會》進行說明時,應該鼓勵學生收聽新聞廣播、多看報紙書籍,通過參加各種文藝或者體育競賽,讓學生主動接觸生活。在這種“生活化”的語文教學中,學生不僅能體會到學習語文帶來的興趣,還能將語文和生活有機地聯系起來,讓學生擁有一定的語文知識,從而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因此,在實際工作中,必須從小學生年齡以及心理特點出發,選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給學生更加靈活、自由、開闊的空間,將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誗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