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得東 李卓冉 李祖濤
摘要 在具體闡述生態設計理念內涵的前提下,提出了5條城市濕地公園景觀營造的生態設計措施,并對城市濕地公園的功能及相關理論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生態設計;城市;濕地公園
中圖分類號 S18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05-01438-02
Abstract Under the premise of elaborating the connotation of ecological design concept, five ecological design measures for urban wetland park landscape were put forward, the function of urban wetland park and relevant theory were discussed.
Key words Ecological design; City; Wetland park
濕地系統是全球三大生態系統之一,其對人類的意義不言而喻,而處于城市中或城市近郊的濕地已經遭受了嚴重的干擾和破壞,有的濕地被用來造田,有的已被泥沙淤積,還有被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嚴重污染的,導致濕地面積逐年縮小,動植物品種減少,濕地環境質量下降,濕地原有的功能退化,游人避而遠之,環境問題不斷惡化。所有這些問題都說明城市濕地資源保護迫在眉睫。自我國1992年加入《濕地公約》后,已先后出臺了若干法律法規用以保護濕地,并相繼批準建成了一批國家級濕地公園和省級濕地公園。可以說,對濕地的保護意識有所增強,但在城市濕地公園的規劃與建設中還是存在急功近利的現象,一些地方更是借著城市濕地公園大肆開發旅游建設,沒有很好地理解和貫徹城市濕地公園的主要功能,這也是當今城市濕地公園景觀建設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城市濕地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自然資源,而城市濕地公園的建設無疑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有效保障[1]。
1 城市濕地公園的功能
城市濕地公園應以維護濕地生態系統平衡,保護濕地功能和生物多樣性為目標,在改善城市生態環境、休閑和科普教育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1.1 城市濕地公園的生態功能
城市濕地公園與普通城市公園相比,其生態系統更復雜,更脆弱,生態效應更加明顯,更加強調濕地生態系統的生態特性和基本功能的保護和展示,突出濕地所特有的科普教育內容和自然文化屬性[2]。生態功能是城市濕地公園的主要功能,濕地可以蓄洪防旱、凈化污水、調節城市區域小氣候,為動植物提供棲息地,保護生物多樣性,增加景觀多樣性,在維持區域生態平衡方面發揮特殊作用。
1.2 城市濕地公園的游憩功能
《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設計導則(試行)》中將城市濕地公園定義為:城市濕地公園是一種獨特的公園類型,是指納入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具有濕地的生態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態保護、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閑游覽為主要內容的公園[3]。城市濕地公園區別于濕地自然保護區的地方在于它具有城市及公園屬性,所以必須考慮其滿足市民休閑與游憩的功能。濕地公園強調人與濕地共存共榮,不能以旅游開發帶來的經濟效益影響或破壞濕地自有生態系統。
1.3 城市濕地公園的教育功能
城市濕地公園屬于城市公共綠化。綠化是組成居住生態環境必不可少的因素,在居住環境生態系統中起著重要作用,對公眾生活質量的改善擔負著重要的功能。城市濕地公園獨特的自然環境是一處天然的教育樂園,這里充滿了自然的魅力,人與植物、動物、水體的和諧相處構成了獨特的景觀。同時,濕地中動植物種類眾多,可以作為科學研究的對象,也可以用于生態展示和教育,如香港濕地公園和成都活水公園等。
2 生態設計理念的闡述
2.1 生態 生態(Eco-)一詞源于古希臘字,意思是指家(house)或者環境。簡單說,生態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狀態,以及它們之間和它與環境之間環環相扣的關系。生態學(Ecology)的產生最早也是從研究生物個體開始的。1869年,德國生物學家E.海克爾(Ernst Haeckel)最早提出生態學的概念,它是研究動植物及其環境間、動物與植物之間及其對生態系統的影響的一門學科。如今,生態學已經滲透到各個領域,“生態”一詞涉及的范疇也越來越廣,人們常常用“生態”來定義許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和諧的等事物均可冠以“生態”修飾。當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生態”的定義會有所不同,多元的世界需要多元的文化,正如自然界的“生態”所追求的物種多樣性一樣,以此來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發展。
2.2 生態設計
生態學的引入使得景觀設計的思想和方法均發生了轉變,景觀設計不再停留在花園設計的狹小天地,開始介入更為廣泛的環境設計領域,開始關注區域生態系統,甚至全球生態系統的保護與構建。任何與生態過程相協調,盡量使其對環境的破壞影響達到最小的設計形式都稱為生態設計,這種協調意味著設計尊重物種多樣性,減少對資源的剝奪,保持營養和水循環,維持植物生境和動物棲息地的質量,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環境及生態系統的健康[4]。生態設計是對自然過程的有效適應及結合,它需要對設計途徑給環境帶來的沖擊進行全面的衡量。生態設計的理念讓人們重新審視景觀設計的最終目的。景觀設計從本質上說可以歸結為是對人類生態系統的設計,是一種最大限度地借助于自然力的最少設計,一種基于自然系統自我有機更新能力的再生設計。生態主義應成為景觀設計師內在和本質的考慮。
3 城市濕地公園景觀的生態設計理論
主題性、自然性、生態性是城市濕地公園的三大特點,這說明濕地公園的景觀應保證其生態性、自然性的特點,這是其保持吸引力與生命力的前提,而營造自然性景觀需要生態設計理論進行指導,常用的生態設計理論主要有以下3種。
3.1 景觀生態學理論
景觀生態學是地理學與生態學之間的中間學科,是對人類生態系統整體論研究的新興學科,主要研究生態系統的空間格局和生態過程。景觀生態學為城市濕地公園的保護規劃及游憩開發規劃方面提供理論指導,保證斑塊、基質、廊道的合理規劃。景觀生態規劃是應用景觀生態學原理及其他相關學科的知識,通過研究景觀格局與生態過程及人類活動與景觀的相互作用,在景觀生態分析、綜合及評價的基礎上,提出景觀最優方案和對策及建議,注重景觀的資源和環境特征,強調人是景觀的一部分及人類干擾對景觀的作用[5]。
3.2 生態修復理論
生態修復是指根據生態學原理,通過一定的生物和生態以及工程技術的方法,人為地改變和切斷生態系統退化的主導因子或過程,調整配置和優化系統內部以及外界物質、能量和信息流動過程和空間層次,使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和生態學潛力盡快成功地恢復到一定的原有的甚至更高的水平[6]。城市濕地由于受到多種因素的干擾和破壞,濕地本身自我修復能力下降或喪失,在規劃和建設成濕地公園的過程中需要對濕地進行生態修復,生態修復理論正越來越多地應用在城市濕地公園的規劃和建設中。
3.3 4R設計理論
4R即Reduce(減少)、Reuse(再利用)、Recycle(循環)、Renewable(可再生)。遵循4R設計理論就是使設計減少能源消耗,使資源利用率提高,讓污染物成為對環境有利的物質,從而減輕污染。同時減少對自然的不合理設計,使設計更順應自然發展的過程,實現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7]。4R設計理論是可持續發展和低碳生活在生態設計中的具體體現。
4 城市濕地公園景觀營造的生態設計措施
4.1 尊重原有植被、地形地貌
保持濕地生態系統完整性的重要手段就是利用原有的水體、植物、地形地貌等構成濕地景觀。首先,植物是濕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進行植物配置時,主要考慮植物種類的豐富性,還有就是盡量采用本地植物,努力恢復濕地原有自然濕地生態系統的植物種類。恢復原有植物系統是生態設計理念的最好體現,有些濕地公園在植被生態恢復過程中盲目引種,勢必會對當地的生態環境產生不良影響。
原有濕地地形地貌也應盡量保持現狀,特別是駁岸及岸邊環境,更應精心設計。符合生態理念的做法是水體岸線以自然升起的濕地基質的土壤沙礫代替人工砌筑,還可建立一個水與岸自然過渡的區域,種植濕地植物,使水面與岸呈現一種生態的交接,這種做法能夠帶來良好的生態效應。
4.2 劃定生物保護培育區
對濕地現狀景觀資源良好的地區劃定一定面積的生物保護培育區,實行封閉或半封閉管理,減少人為干擾,可以很好地保護原有的濕地生態系統。最大限度地考慮濕地的生態承載力,最大限度地對濕地資源進行保護,做到生物保護培育區不受污染及人為的過度干擾。如杭州西溪濕地公園中就將濕地中生態環境好的區域實施封閉保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3 壓縮游覽設施數量
城市濕地公園建設將旅游項目作為經濟收入的一項重要目標,大量建設游覽設施、觀光建筑,以及石質駁岸和水泥園路,這勢必會影響濕地公園的生態環境與景觀格局,造成生態服從經濟的結局。濕地公園中應盡量壓縮游覽設施數量,應以最小干預的方式設置一些親水廊道、觀景平臺、觀鳥屋等設施,使其更好地融入濕地景觀,并做好濕地公園的環境承載力的科學分析。這也是遵循生態設計理念的具體體現。
4.4 保持濕地水體連續
在城市濕地公園建設中,應保證濕地生物生態廊道的暢通,確保動物的避難場所。能夠保證水體連續是保障整個濕地生態系統連續性和整體性的前提。實際工程中,水體常常被道路、建筑、設施等切割成若干塊,這對整個濕地景觀形態及生態系統的維護都是一種打破,這就要求通過科學合理的規劃確保濕地水體的連續、完整特性,水體的連續對后續植物系統及生物鏈的形成都大有裨益。
4.5 應用生態環保技術
城市濕地公園生態理念的體現也包括各種技術的應用,如香港濕地公園中應用的地熱冷卻系統(所有散熱設備藏于地下,減少視覺干擾),雨水收集系統、太陽能供電技術等。成都活水公園在污水凈化處理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日處理污水能力達300 t。再有如上海崇明東灘國際濕地公園應用生物監測技術,凈化技術,并設立凈化功能展示區向游人展示、宣傳這些新技術的應用效果。
5 結語
建立濕地公園是生態建設發展的需要,是綜合發揮濕地資源多重效益的重要途徑,是城市濕地保護和生態建設的主要內容,也是我國履行《濕地公約》的要求[2]。面臨著城市濕地面積不斷減少,污染不斷加劇,種群生態不斷衰退的現狀,城市濕地公園的出現和發展為保護城市濕地資源提供了一個新的模式,但在規劃與建設中也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不得不重新考慮城市濕地公園建設的核心目的,城市濕地公園將濕地與公園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針對其規劃設計方面的理論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而生態設計理念的應用必將是濕地公園規劃與建設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原則。
相關規劃應轉變傳統的設計觀念,在規劃階段綜合各專業人員及公眾的意見,集思廣益,大膽創新,多角度、多方面考慮問題,深入挖掘生態設計理念的內涵與應用領域,確保城市濕地公園的健康、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園媛.城市生態濕地公園景觀設計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0.
[2] 江婷.南京城市濕地公園植物造景研究[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07.
[3] 建設部.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設計導則(試行)[Z].2005.
[4] VAN DER RYN S,COWAN S.Ecological Design[M].Washington D.C:Island Press,1996.
[5] 楊雪.大慶湖泊濕地景觀生態設計研究[D].大慶:大慶石油學院,2010.
[6] 李洪遠,鞠美庭.生態修復原理與實踐[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
[7] 常俊麗,婁娟.園林規劃設計[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