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大謹
摘 要:通過中學生的心理現狀及原因來分析體育活動對中學心理健康的影響,以及在體育教學中如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學校體育課發揮其特殊功能。
關鍵詞:體育教學;心理健康;心理障礙
一、中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
根據有關文獻資料報道大約有32%的中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對本校學生進一步調查發現心理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弱點。具體表現為:抑郁、焦慮、人際關系敏感、情緒不穩定、心理不平衡、適應不良、強迫癥狀、對抗傾向等心理疾病;特別表現在抗挫折能力、意志力、協作精神等比較薄弱。
二、體育運動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體育活動不僅能鍛煉肌肉、增強體質,而且可以陶冶情操、增進心理健康等具有積極的影響。體育運動有助于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即增強人的自信心、責任感、榮譽感和集體主義精神,培養堅持性、果斷性、自制力、獨立性等個性品質;使人性格開朗、樂觀、情緒振奮,充滿生氣。
三、體育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對每一個學生的成長和發展都有重要的影響。健康的心理是正常生活、學習、工作和交往的保證,因此,學校要使學生通過實施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保障學生能全面健康地發展。
1.加強心理健康內容教學
體育作為一門特殊的課程,在教學中存在著理論課和室外課,在其教學中都包含著心理方面的教學內容,因此,體育教師要把心理健康的內容融入教學當中,讓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正確內容和標準、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掌握心理健康的保健方法,使學生能夠及時和恰當地調節自己的心態,引導鼓勵學生經常參加體育運動,并在運動中尋找快樂、陶冶情操、消除不良情緒等。
2.注重學生自尊自信的培養
體育活動是多種多樣的,必須有自己的明確鍛煉目標,量力而行,看到自己的長處,不斷地提高。例如,在體育教學中讓學生選擇一些自己喜歡的運動項目,要求學生制定練習層次目標,依次從最容易實現至最難實現進行排列。從易到難依次逐步進行練習,當通過練習每實現一個目標時,學生就體驗到了成功感,因此,就增長了信心,再去征服下一個目標,這樣不斷地增強自信,直至實現終極目標。
3.調控情緒避免心理失衡
情緒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人的身體健康、認識發展、個性發展以及人際關系。通過體育活動可以消除不良的情緒,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地發展。
4.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
良好的意志品質對于人的活動效果具有重要意義。在體育教學中,通過參加運動負荷和難度較大,具有持久性和挑戰性的體育項目。如:在教學訓練長跑時,采用疲勞負荷法;在訓練快要結束時突然提出新的任務,或延長訓練時間,并要求學生保持運動技能的穩定性和準確性。以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的本領,形成堅韌不拔、敢于拼搏的意志品質。
5.營造體育教學中的氛圍
體育教學是室外進行的,要面對許多不穩定的外界因素,因此,教師課前一定要做好各項準備工作,如:在游戲教學中,可以通過場地的布置、器材的準備、教學場景的創設等,使學生一到運動場,就會被深深地吸引,誘發其健康的情感,給學生帶來愉快、輕松、樂觀和諧的心理享受。
綜上所述,在體育教學中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需要,體育運動能激發學生自我意識健康發展,激發心理潛能,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智,達到自我意識日趨完善的新境界,能培養自強自立、積極向上、成熟的人。學生有了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更好地適應激烈的社會競爭。
參考文獻:
祝蓓里.體育心理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06.
編輯 代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