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音
45歲的王先生一年前遭遇車禍,當時導致右手臂開放性骨折,無昏迷,當時他沒感到害怕,只是感到十分麻木。經醫院治療三周后在家中休息。兩個月后,王先生在家中燒菜時突然腦中閃出車禍時自己全身是血和碎玻璃的受傷情景,他感到異??謶?,控制不住地全身發抖,渾身冒冷汗,癱倒在床上。此后,他經常在噩夢中、休息時腦海中出現自己在車禍中的情景,他感到十分痛苦,不敢外出,因為看到開得很快的車輛他就會控制不住地全身繃緊,透不過氣來。平時王先生也是一驚一乍的,還經常失眠,對家人發脾氣。因此,王先生已無法正常上班,在家也不敢一個人待著,需要妻子或老人陪伴才安心。這種狀況持續了半年多,家人實在無法忍受了,于是陪王先生前來就診。
生活中常見的精神創傷事件
自然災害(如經歷地震、洪水、海嘯等);
意外事故(車禍、生產事故、空難等);
暴力襲擊(強奸、搶劫、人質、戰爭、斗毆等);
重要喪失(如親人離世)。
經歷以上的精神創傷事件后的幸存者發生創傷后應激障礙的概率為5%—10%。
這些幸存者會出現(往往延遲數月才出現)典型的心理癥狀,包括精神麻木,創傷情景的再度體驗以及警覺性增高。創傷再現的痛苦和闖入腦海中揮之不去的創傷記憶,會在白日夢或夢魘中再度體驗創傷情景。如果持續的警覺性增高(入睡困難,易激惹或發怒,警覺過度)持續時間超過一個月以上仍然不能恢復,就會導致社會功能(學習、工作、家庭、人際交往等)明顯受損。案例中王先生的經歷就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
最近幾年,許多種不同的抗抑郁藥物已被臨床醫生用于治療創傷后應激障礙,如帕羅西汀、米氮平、舍曲林等,經過系統持續的治療,患者的癥狀都有很大程度的改善。所以,一旦出現創傷后應激障礙,可在精神科醫生的幫助下獲得藥物治療。
讓我們回顧一下王先生的治療過程。
精神科醫生與王先生經過數次初始訪談(每周一次),通過支持性的心理治療技術(共情地傾聽和反饋,澄清等),和王先生建立了良好的治療關系,他感受到自己的痛苦能被醫生理解,并意識到自己的狀況不是因為自己膽小不堅強,而是無法努力自控的過度焦慮恐懼。
針對王先生嚴重的過度警覺、失眠和極度焦慮的狀態,精神科醫生讓王先生服用20mg的抗抑郁藥物帕羅西汀,兩周后,王先生的過度焦慮恐懼以及做噩夢等癥狀有所緩解,但仍害怕一個人外出,想到與車禍有關的情景就會非常難受。
此時對王先生進行心理治療是必不可少的。通過建立認知概念化,使王先生明白,他的癥狀是因為他過高地評估了周圍情境的危險性,認為自己是無法應對的,才會導致他過度焦慮恐懼,并產生回避反應。醫生建議他換一種認知方式,即現實中出現恐懼感覺時,告訴自己現實環境是安全的,自己還是能夠應付的,難以忍受的感受最終會過去的。同時,在過度焦慮恐懼時運用放松練習,以使自己能好受些并有掌控感。
經過四個月(10次)的心理治療,王先生已經敢走出家門了,也可以獨自一個人在家休息,并再次回到了工作崗位。目前王先生每天服用半片(10mg)帕羅西汀,作維持治療。
擴展閱讀—
哪些人容易出現創傷后應激障礙?
有以下因素的個體容易在精神創傷的打擊后出現創傷后應激障礙:
以前有過精神創傷史;
有過抑郁癥、焦慮癥病史,如原來就有人格方面的偏差則恢復較慢;
有焦慮的家族史(包括父母的創傷后應激障礙);
親子依戀障礙。
溫馨小貼士:
精神創傷后即刻的心理危機干預能有效減輕當事人當下的痛苦,并可能防止慢性或延遲反應。首先,當事人要脫離創傷性事件,得到基本的安全,有家人陪伴,盡可能對信任的人傾訴創傷事件發生的全過程,包括當時的各種極端的情緒和想法感受,這有利于重新整理由于創傷事件的影響而紊亂的精神活動過程。避免用酒精、毒品等來緩解痛苦。盡管很痛苦、艱難,當事人也要努力逐步地回到以往的生活工作節奏中去。
一旦發展成創傷后應激障礙,可以運用心理治療的方法幫助當事人。認知行為技術在創傷后應激障礙治療中已得到越來越多的普及和確認,包括放松訓練、分級暴露、延遲暴露、虛擬現實暴露、認知重建、應激預防訓練、催眠等。團體心理治療也是一種重要的治療方式。其他的心理治療方法如人際心理治療、眼動脫敏和再處理(EMDR)等是適用于與創傷相關病狀治療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