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英俊
災難發生后,很多心理學工作者迫切地想要為災區民眾奉獻自己的愛心,這種積極的態度的確極大地推動了災后心理救援工作的開展。然而,我們必須認識到心理救援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如果只憑滿腔熱情和平時所了解的心理咨詢技能,而缺乏災難心理救援的經驗和培訓,則其干預效果是難以保證的。因此,在心理救援過程中,心理救援人員除了具有助人的動機外,也應接受專家督導或同輩督導。只有這樣,心理救援工作才既具有人文的表現,又符合倫理的要求。
作為心理救援隊員,我們要遵循如下幾條原則:
把握心理救援和實際問題解決相結合的原則
災后心理危機表面上是微觀層面上的個體性心理危機,但實際上是宏觀層面上的社會性公共危機。因此,具有實效的心理救援應該是把對災區民眾的心理援助與對其現實生活的問題解決相結合。換言之,當我們要開始對一災難受創者進行危機干預時,我們應首先關注其是否已經處于一個可靠的社會支持網絡中,是否已經獲得基本的生活保障,是否處于安全的環境中。只有在此基礎上的心理救援才是持續和有效的。
把握心理治愈和心理自愈相結合的原則
換言之,就是要把握心理自我修復與專家幫助下的心理修復相結合的原則。
雖然經歷災難的個體處于高應激狀態,會出現一系列身心反應,但其中大約有70%的人可以在幾個月的時間里依靠自己的力量達到自愈。認識到這一點非常必要,這可以避免在實施心理救援工作中過于強調“幫助”,而忽視了災區民眾自身存在的潛力和資源,以至于導致心理救援的盲目性,甚至增加災區民眾對災難的恐懼心理和對他人的依賴心理。因此,心理救援工作一方面要幫助民眾樹立接納創傷的態度,另一方面要引導他們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調動自身的資源去處理和消化自己的創傷。
把握自我卷入與自我保護相結合的原則
成功、有效的心理救援需要心理救援人員適度的自我卷入。也就是說,在干預過程中,心理救援人員要始終保持一種共情的態度,深切體會受助者的想法和情感。但是,如果對此沒有較好的把握,例如有些救援人員過高地估計了自我能力或對自我的一些心理問題缺乏有效的解決,則可能會在干預過程中漸漸感到資源枯竭,繼發產生心理創傷。因此,心理救援人員要調整干預目標的心理預期,保證必要的休息。一旦發現自身情緒失調,應及時進行自我保護,必要時停止心理救援工作,向心理督導師求助。
把握短期干預與長期干預相結合的原則
心理創傷的修復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因此,災后心理救援需要制定中長期計劃,有組織、有步驟、持之以恒、科學合理地進行。但由于我國心理救援人員嚴重不足、分布不均衡等原因,絕大多數心理救援都是短期行為。因此,心理救援人員必須要充分利用有限的資源,靈活、變通地采取多種形式為災區民眾提供持續、有效的服務。例如在災后的每個關鍵時期,協助或安排社區民眾參加特定的支持團體;建立專門的心理援助站和心理援助訓練站,定期為災區民眾進行心理危機評估;提供專業的電話和網絡心理救援服務,以便最大限度地減少災難所帶來的心理危機后遺效應。
把握好一般性技術與特殊性技術相結合的原則
災難心理救援的方法有很多,有的是一般性技術。比如:傾聽、共情、支持等技術。而有的方法卻有特殊性,比如眼動系統脫敏與再加工治療(EMDR)、認知行為治療、催眠療法、沙盤療法等。每個人在災難發生后的應激反應,與其個性、文化、內心的需求、創傷程度、過去面對生活事件反應的習慣均有連帶關系,因此,心理救援人員在實施干預的過程中,應細膩地注意到每位受助者的個別差異,在方法上,要處理好一般性與特殊性的關系,掌握好技術實施的時機。
把握化解消極因素與植入積極因素相結合的原則
災難給人類帶來沉重的打擊,使個體的精神世界蒙上了陰影,這也正是心理救援工作所需要去化解的。但是,從辯證的角度看,沒有任何事件是絕對負面的。如果心理救援人員能夠通過心理救援把災難發生后的溫暖、團結、尊嚴、生命的意義等積極因素植入被干預對象的內心,那么,災區民眾則會將災難變成發展的契機,將應對災難的經驗轉化成生存的能量,從而更加珍愛生命、用心生活。
要澄清的是,并不是心理救援專家到了現場才等于心理救援工作的開始,事實上,心理救援工作應該在災難發生的那一刻起就開始了,只不過那時的心理救援主要體現在政府相關部門迅速對災難作出反應上,也就是說,在對災區群眾的情況作了充分準確的了解后,政府組織并有序地開展方方面面的救援工作,這包括對災區群眾的安全、住宿、飲食、醫療、通訊等問題的解決。這些工作中所體現出來的心理救援元素是社會穩定化環節,即這些工作以統一指揮、協調有序、循序漸進的姿態通過各種渠道被災區民眾看到、聽到和感受到,這就會讓他們較快地從災難所帶來的黑暗和寒冷中尋找到光明和溫暖。同時,后續心理救援工作的組織實施應有條不紊地展開,以當地災后救援指揮部為中心,組織、整合來自全國各地的心理救援人員,統籌分工,制定清晰的計劃和明確的方案,這包括上報下達體系的建立、心理救援區域的劃分、重點干預對象的明確、督導轉診制度的建立、科普宣教工作的分工等等,尤其是需要制定出針對奔赴災區的大量志愿者的培訓方案,并將志愿者有機地整合到專業的心理救援隊伍中。這樣,心理救援工作在初期就設定了穩定、有序的基調,使得災區民眾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得到順暢、科學的心理救援服務,這也是心理救援中社會穩定化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