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毅
何謂“忘年交”?一般是指年歲差別大、行輩不同而交情深厚的朋友。人們喜歡談論“代溝”,卻很少有人談論“忘年交”。其實,年齡差距并不一定都會形成溝壑,年長者與年少者之間也可以架起友誼的橋梁。
古今中外,不乏“忘年交”的佳話。李白被朝廷逐出長安后,有個叫魏萬的年輕人仰慕李白的詩才,踏著詩人的游蹤,足足追了三千里才在廣陵見到李白,兩人結成一對忘年交。魏萬說:“一長復一少,相看如兄弟。”李白說:“相逢樂無限!”李白不僅托魏萬照顧他的兒子明月奴,還把自己的全部詩稿交給魏萬,讓他編成集子。國外也有類似的故事。羅曼·羅蘭未成名時,十分崇拜托爾斯泰,貿然給托爾斯泰寫了封信,請求指點迷津。幾個星期后,他收到一件寄自俄國的郵包,打開一看竟是托爾斯泰的親筆回信,長達38頁。60歲的托爾斯泰對22歲的羅曼·羅蘭說:“我親愛的兄弟,當我接到你給我寫的信,心里不禁十分感觸,我含著眼淚讀完了它。”在這封長信里,托爾斯泰談了一個人選擇人生道路的原則,羅曼·羅蘭讀后感到是“一種生活的啟示,一扇開向無窮宇宙的門”。
美國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認為,不同輩分的人由于歷史時代、社會環境和生活經歷的不同,兩代人的價值觀、思想認識、心理狀態、生活態度、行為方式以及興趣愛好等方面也會存在巨大差異,并且容易引起分歧和沖突。這一概念后來被許多學者賦予心理學、社會學、文化學、政治學等多方面的意義。盡管學者們的論述角度有所不同,但對“代溝”的理解卻基本相同,一般都把它理解為在兩代人之間所出現的矛盾狀態。
老年人與年輕人交流,從談論的話題到雙方的身份,肯定不同于老年人之間的交流,需要一些特殊的方法。
首先,要換位思考。當兩代人之間發生觀念沖突時,老年人要將自己的角色暫時定位在年輕人身上,這樣,相互之間就會多一分理解,才可以盡量做到感同身受。
其次,老年人應在平等的基礎上,虛心向年輕人學習,不要以權威、經驗多自居。傳統觀念里,老年人被視為“智叟”,擁有大量的社會經驗和技術知識,所謂尊敬長者就是強調老年人的權威。這個優良傳統本身無可非議,但在當今信息化時代,年輕人獲得信息和知識的能力、速度可能已遠遠超過老年人,這就需要老年人放下架子,與時代共成長。
年輕人學到了經驗,老年人接觸了新知識,這可能就是忘年交的最大價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