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一亭 儲瑾蓉
在當代中國,加強誠信道德建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條件。大學生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當前大學生誠信的現狀總體呈現出良好狀況,但部分學生在政治、學習、生活、經濟、擇業和人際交往中出現了誠信缺失現象。大學生誠信教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意義深遠。研究通過對已有文獻的整理挖掘,主要探尋了大學生誠信現狀及問題來源、總結了發達國家誠信教育及體系建設經驗,研究了現有誠信教育體系及指標,從而得出引入參與體驗式誠信教育的必要性,并及時歸納了研究后續開展面臨的困難與問題。
1大學生誠信現狀及問題來源
隨著國家對大學生誠信問題重視程度的提高,各高校對大學生誠信教育越來越深入,大學生誠信狀況總體積極、樂觀,但也有部分大學生存在政治誠信缺失、學業誠信缺失、經濟誠信缺失、就業誠信缺失以及交往誠信缺失等消極表現[1][2]。
賈敏從(2008)以在石家莊學院大量調查為基礎,分析了誠信問題產生的社會根源、直接原因和主要原因,發現社會環境的負面效應、學校誠信教育的弊端以及大學生自身素質的缺陷是造成誠信教育問題的三個主要因素。[1]
劉顯容(2009)圍繞大學生誠信的內涵、現狀、原因及對策展開討論,全面分析了當代大學生在政治、學習、生活、經濟、擇業、和人際交往中出現的誠信問題。從社會、學校、家庭和大學生自身剖析了其產生的深刻原因,提出了營造全社會誠信的氛圍、加強對大學生的誠信教育、推進誠信制度的執行建設和完善、加強大學生誠信及誠信教育理論的科學研究四項對策。[2]
2發達國家誠信教育及體系建設經驗
發達國家的誠信體系建設以美國式和歐洲式為代表。美國誠信社會體系建設大致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法律體系、監管和執法部門、信用服務機構;歐洲大陸國家誠信社會體系建設包括法律系統、公共信用信息系統和私營信用服務系統三大部分[3]。學習發達國家的誠信教育及體系建立的優劣因素,為后續研究奠定基礎。
林鴻熙等(2009)從以教育和宗教主導的"軟性力量"和以三類信用機構和法律主導的"硬性力量"兩個角度來分析美國誠信體系的構成。[4]李艷春(2011)通過分析中美大學生誠信教育的異同點。[5]梁茜等(2012)從美國政府的頂層設計、美國大學的誠信制度、美國大學的傳統誠信教育等三方面分析了美國大學的誠信體系,認為美國大學弱化傳統的道德誠信教育,轉而從制度入手嚴格規范學生的學術誠信,對于學生的生活誠信則主要采用通識課程的方法,并從學術誠信、制度建設等方面推導出美國大學誠信體系,對我國大學生誠信教育有借鑒之處。[6]馬莉(2012)結合我國國情和英語專業大學生誠信的現狀,旨在通過借鑒美國經驗,引入西方誠信機制,提出政府"導向示范,爭當首善"、教育機構"獎懲并重,標本兼治"、教師"入腦入心,潤物細無聲"、學生"自治自律,突出主體"的"四位一體"誠信教育模式。[7]李彩霞(2008)以美國研究型大學學術誠信體系為主要研究對象,總結出事前預防與事后處罰相結合;學術誠信教育手段多樣;程序公平和權力制衡;學術誠信構建以高校為主;設置邊界組織協調政府和大學在學術誠信問題中的關系,以促進我國大學學術誠信體系的構建。[8]
3誠信教育體系及指標建立
葉蔚(2005)從經濟學角度對信用的本質含義、結構特征及價值意義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對個人信用的管理提出通過創建大學生誠信檔案,建立信用數據庫,經過所建立的模型定量分析,計算信用客體的信用風險。使個人信用不僅僅建立在貨幣借貸行為基礎上,而更加真實地反映個人的信用狀況,為今后的個人信用評定、學生就業招聘、銀行的無抵押貸款以及整個社會的信用意識提升發揮其潛在的效用。[9]
吳雷鳴等(2007)提出了要通過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學生契約觀念,加強誠信教育實踐,完善監督制約機制,實施校內與校外聯動一系列措施建立誠信體系的設想。[10]
王雅杰等(2007)以黑龍江省大學生的誠信狀況為例,結合一定的地域特征,利用因子分析法進行實證分析,構建大學生誠信的評估的指標體系。[11]
盧飛霞(2009)在借鑒大學生誠信相關研究成果基礎上,從學業誠信、經濟誠信、社會誠信三個評價維度,遴選了42個評價指標理論構建了大學生誠信評價的指標體系。剔除了6個無效指標,最終形成了由學業誠信、經濟誠信、社會誠信三個維度,共36個評價指標構成的大學生誠信評價指標體系。[12]
羅丹(2011)著眼于高校學生就業誠信主題,得出在影響大學生就業誠信按照強弱程度排序分別為社會因素、個人因素、學校因素、家庭因素、用人單位因素。據此設計了就業誠信的三級體系:由社會誠信環境引導、學校誠信環境引導和家庭誠信環境引導構成的引導體系;由大學生自我誠信教育、家庭強化誠信教育管理、學校完善就業誠信教育構成的教育管理體系;由政府完善勞動力市場制度、用人單位優化招聘流程制度、政府高校發掘渠道緩解就業壓力、學校強化就業競爭力培養構成的保障體系。[13]
4參與體驗式誠信教育的必要性
在對大學生進行誠信教育的過程中要遵循道德培養的一般規律,從知、情、意、行四個維度,促進大學生形成正確的誠信觀念,強化其對誠信的內心體驗,發展誠信意志從而形成穩定的誠信行為習慣。在誠信品種形成的過程中,感情體驗起關鍵作用,它是一種獨特的感悟和意識,可以發生在感覺水平也可發生在認知水平,體驗式教育是一種親歷,是簡單說教無法替代的,體驗式教育更是學生自主產生的靈魂震撼,整個過程需要師生的全情投入和積極參與。
藍蔚(2005)提出了高校誠信教育中的情境化教學,并闡述了情境化教學之內涵和情境化教學的一般程序。他提出增進學生體驗式誠信教育應通過創設情境,引發誠信情感;引導體驗誠信情感;指導實踐鍛煉,養成誠信品行三方面同步進行。[14]
禹旭才(2007)指出,我國高校誠信教育存在著"目標知性化"、"內容抽象化"、"動機外在化"的局限,這必然導致大學生知德與行德的分離。他提出要實現認知積累轉向綜合體驗,實現抽象原則轉向具體實踐,外在誘導轉向內在激發。應注重設計一些隱性的、能真正引起學生心靈震撼的綜合體驗性目標,培養大學生對誠信的適當敏感性。[15]
韋志兆(2010)將積極心理學觀點成功融入誠信教育,強調教育更應尋找并研究學生的各種積極品質,并在實踐中對這些積極品質進行擴大和培育。結合當前困擾高校的考試作弊、拖欠學費等誠信問題,開辟新途徑,搭建積極教育的平臺,使學生在這個平臺上能夠充分展示自己,激活自身潛力,增加積極體驗,高大學生思想教育實效。[16]
5后續研究思路及難點
(1)通過對國內外文獻梳理,結合問卷調查,挖掘出大學生誠信教育的本質和特點,并對大學生誠信問題進行類別區分。經過對文獻的學習整理,發現問卷設計要觸及誠信本質有較大難度,已有文獻大部分是對大學生誠信缺失現象的羅列,從家庭、社會等外界因素尋找誠信缺失的根源,并以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為論述重點,如何對誠信本質進行挖掘還需心理學等專業知識支撐并輔以多種調查方法;
(2)通過對美國研究型大學的誠信體系學習分析,國內高校大學生誠信體系,體系由指標-模塊-平臺三部分組成。但國外學生誠信體系多于社會誠信體系總體構架關聯,借鑒發達國家的體系構架不能僅僅浮于表面,須究其根源、靈活變通結合實際才能為我所用;
(3)充分研究參與式體驗教育理論,建立體驗式教育模板。已有研究雖已引入體驗式教學的概念,但缺乏具體操作方法,及深刻理論支持,還需進一步研究探討;
(4)文獻資料或各高校實際操作的具體對象均以廣泛或普通群體為主,而在現實生活中每個學生的誠信意識及行為表現不同,給予教育的心理接受和反饋程度不同,因此需制定學生誠信教育個性化培養方案。
參考文獻:
[1]賈敏從.大學生誠信教育的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8.
[2]劉顯容.大學生誠信現狀及對策研究[D].西南大學,2009.
[3]張鐵男,馬濤,魏升軍.發達國家誠信體系建設經驗分析及借鑒[J].學術交流,2007(8):12-15.
[4]林鴻熙,鄭露曦,張向前.美國誠信體系建設對我國的啟示[J].科技和產業,2009(12):120-125.
[5]李艷春.中美大學生誠信教育對比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1.
[6]梁茜,吳志強.美國大學誠信體系及對我國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啟示[J].高教論壇,2012(10):16-18.
[7]馬莉.美國高校誠信教育特點及啟示——以英語專業大學生誠信教育為例[J].征信,2012(5):75-78.
[8]李彩霞.美國研究型大學學術誠信體系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
[9]葉蔚.大學生個人信用信息系統的管理與建設[D].山東科技大學,2005.
[10]吳雷鳴,趙睿,何建佳.大學生誠信調查與誠信體系的建立[J].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2007(9):114-115.
[11]王雅杰,喬冠華,范昆.大學生誠信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J].統計與決策,2007(16):68-70.
[12]盧飛霞.大學生誠信及誠信評價指標研究[D].浙江大學,2009.
[13]羅丹.大學生就業誠信體系的構建研究[D].湖南大學,2011.
[14]藍蔚.高校誠信教育中的情境化教學探究[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2005(2):94-97.
[15]禹旭才.超越局限:關于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反思[J].煤炭高等教育,2007(4):57-60.
[16]韋志兆.融積極心理學于誠信教育 提高大學生思想教育實效——以廣西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生“零作弊”“零欠費”為例[J].高教論壇,2010(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