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明
【摘要】本文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2013級新生為對象,圍繞基本信息、專業適應、環境適應、學習適應、人際適應、其他適應六個方面進行調查,研究發現:學生對專業、環境、學習較為適應,人際關系處理方面有一定的不足。
【關鍵詞】適應性;95后;大學新生
一、引言
近年進入大學的學生基本是出生于95年左右,是名副其實的“95后”群體。部分學者認為“95后”敢于質疑權威、易于接受新鮮事物,同時心理承受能力較脆弱、也比較喜歡以自我為中心【1】。面對這樣的學生群體,大學教育管理工作勢必進行相應的調整。
新生適應性工作是大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關鍵一環,調查、分析大學新生適應性問題對于有效開展新生適應性教育、幫助大學生走好大學第一步、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有著重要意義。
二、研究方法
2.1研究對象
為了全面、真實地了解2013級本科新生的基本情況、專業認同感、大學適應狀況等,筆者對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2013級的381名本科生進行了全面的調查。共發放問卷381份,回收有效問卷317份,回收率為83.2%,覆蓋率高,能夠較為真實地反映客觀情況。
2.2研究工具及內容
研究采用自制的調查問卷,主要從專業適應、環境適應、學習適應、人際適應、其他適應等方面來調查“95后”大學生的適應性現狀。
三、研究結果
根據回收的問卷數據,結合多次新生代表座談會的結果,主要得出了以下結論:
3.1基本信息
本屆學生中約有三分之二的學生為獨生子女;學生消費水平有上升趨勢,約75%的學生
月消費超過1000元,這與選擇經濟管理相關專業學生的家庭背景有一定的關系。
3.2專業適應
目前就讀的專業是高考時第一志愿的學生比例達到67.5%;盡管進校才一個學期,但對專業非常了解和比較了解的學生比例超過50%;對所學專業很滿意和比較滿意的學生比例超過90%。這些數據說明,學生的專業穩定性較強、專業適應情況良好。
3.3環境適應
對大學生活很滿意和基本滿意的學生比例達到80%;對大學生活很適應和比較適應的學生比例達到85%;不適應的學生中,學習適應的比例高達57%,這也是大學生適應期最常見的問題,也是大學教育管理的重點;53.3%的學生認為對大學不適應的原因是“生活變化帶來的自然反應”;面對不適應的問題學生大多會尋求朋輩幫助或者自己處理,比例分別占到44.1%和34.8%。
3.4學習適應
對于學院的課程設置,83%的學生表示“部分課程學習的意義不大”;對大學老師教學方式的適應程度,13.5%的學生表示“很適應”,59.1%的學生表示“比較適應”;88%的學生認為大學“學習負擔不重”或者“可以承受”;在學習過程中出現效率低下的狀況時,“經常會”覺得心煩氣躁的學生占到11.7%,“有時會”的學生比例為46.1%,“偶爾會”的學生占到38.8%;學生課余時間主要用于學習、娛樂、社團工作、自我增值等。同時,我們還發現:部分學生學習計劃尚未明確、對專業知識的用途不太了解、學習重點的把握和時間分配不太合理。
3.5人際適應
總體來看,學生較好地融入了大學環境,與周圍同學相處較為融洽、易于與他人合作、生活比較適應:65%的學生表示“能夠很好地與同學相處”、有83.3%的學生表示“能很快化解與別人的矛盾”、有“無理由地郁郁寡歡現象”的學生僅為20%。
3.6其他適應
其他適應主要包括對大學社會工作、社團運行模式等方面,從調查結果看:學生參與學生組織熱情高,僅有7%的學生沒有參與任何學生組織;為了“鍛煉自己的能力”而參加社團組織的學生比例達到68.5%;由于“對專業知識掌握有幫助,十分感興趣”而參與科技比賽的學生占到了56.5%,說明大部分學生對于科創活動的認知很清晰。同時,我們也發現,“周末常常覺得無事可做”的學生比例達到了26.5%,時間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四、工作啟示
根據以上數據統計和分析,結合2013級本科新生進校后的日常表現和行為特點,總結出以下工作啟示和建議:
4.1切實有效地開展本科生導師制、黨員學導制等工作,幫助學生適應大學生活、學習、環境等。
調研中,我們可以看到學生對專業前景的未知、對學習方式、群居生活的不習慣,而大部分學生并不愿意接受父母的建議。部分學生認為輔導員、班主任都是以管理者的角色出現,內心有抵觸。這個時候,借助學院專業老師、朋輩的力量來開展適應性教育將會更加合理和有效。所以,堅持本科生導師制、黨員學導制等做法,勢必會為學生的成長成才作出更多的貢獻。
4.2努力發揮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的核心地位,加強對學生的思維訓練和創新意識激發,提升學生素質能力。
人才培養是高校的核心任務。對于大學生來說,學習是其首要任務,只有適應了新的學習環境,才能夠進行必要的知識儲備【2】。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知識、提升自我的主渠道,將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進行有效結合,在保證第一課堂學習效果的前提下開展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對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目前學生參與各類組織、各項活動的積極性較高,但是課余花在學習的時間尚顯不足。因此,無論是專業教師還是學生工作人員都應當積極引導學生以課堂為主陣地來提升自我,優先保證課堂學習質量,不能本末倒置。
4.3深入開展“我最喜愛的老師”等評選活動,促進師生間的相互了解,形成教學相長、全員育人的良好局面。
老師和學生在學校、學院的發展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梅貽琦先生曾提出著名的“師生從游論”,倡導學生與老師共同學習、共同提高。很多大學教師都熱心幫助學生成長,以資助學生學習、熱心指導學生參與科創比賽、耐心為學生答疑解惑、專注于三尺講臺等方式貢獻著自己作為師者的智慧與力量。通過“我最喜愛的老師”等相關活動,對教師中的優秀典型進行評比和宣傳,鼓勵大學教師參與學生活動、助力學生成長,將進一步推動高校人才培養工作。
參考文獻:
[1]高娜娜.95后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現狀研究及對策分析[J].成功(教育),2013(16):317.
[2]黃吉迎.大學生適應性現狀研究[J].中外企業家,2011(07):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