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禮明
【摘要】為了有效地發揮評價機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正面導向作用,提高英語教學質量,必需建立一個科學、有效的評價體系。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英語水平,在教學實踐中為學生建立“學習檔案”。
【關鍵詞】評價;反思;教學質量
學習評價是教學全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英語課程的實施首先是確定教學目標,其次是教學手段,第三是評價機制。在確定了教學目標之后,就要根據目標的要求,選擇適宜的教材和恰當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是否成功要靠評價機制做出判斷和反饋,評價的結果又用來驗證教學目標制定的是否科學。因此,這三者的關系相互制約,共同作用,從而產生高質量的教學。長期以來,我們的評價意識與手段還停留在考試與測驗上,很少考慮到評價手段的多樣性和評價功能的全面性,通常把評價當作試卷測試的同義詞,并只注重教學結束后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把學生的分數作為唯一評價的量化標準。事實上,外語教學目標中許多被期望的行為是難以單純用試卷測驗和分數來評價的。因此,為了有效地發揮評價機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正面導向作用,提高英語教學質量,有必要建立一個多樣性、可選擇性、科學和有效的評價體系,能注重學生個體差異的,更能體現以人為本的評價理念和評價模式。
一、兩種有效的評價方式
終結性評價(如期末測試等)是檢測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發展程度的重要途徑,也是反映教學效果的重要指標之一。說到測試性評價工具,人們常想到的是考試試卷。然而,在新的評價理念下,測試性評價工具應該是形式多樣的、對學生有吸引力的,并且能夠有效地激勵和促進學生發展的。為此,在設計測試性評價工具時,一方面要從學生的角度出來,使試題具有精彩的創意;另一方面,要對測試的結果進行仔細的分析,并與其他評價手段有機地結合起來使用。測試應包括口試、聽力考試和筆試等形式,全面考查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學生對外語學習的興趣和態度,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意識和參與程度,在小組活動中的合作精神,學習中對異國文化的理解和跨文化交際的意識以及在學習進程中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及價值觀的形成等,這些都是學好外語的重要因素,而這些因素是無法通過定量方式測定的,也無法在終結性評價中反映。形成性評價正是這樣一評價方式,其是對學生日常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所取得的成績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策略等方面的發展做出評價。其目的是激勵學生學習,幫助學生有效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增強自信心,培養合作精神。形成性評價有利于學生從被動接受轉變成為積極參與者。形成性評價可采用描述性評價、等級評定或評分等評價記錄方式。無論何種方式,都應注意評價的正面鼓勵和激勵作用。教師要根據評價結果與學生進行不同形式的交流,充分肯定學生的進步,鼓勵學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
二、學生自評與互評相結合
在小組活動中,小組成員針對活動內容、形式等方面展開自評或互評,指出別人的優缺點,反省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引導學生自評是對學生的尊重和信任,有利于調動學生參與評價的積極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也有利于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和評價的客觀程度。學生之間的互評可以起到相互督促、相互學習的作用,有利于激發學生你追我趕的上進心。評價的內容包括學習態度、學習策略等多方面。通過評價使學生體會到努力程度、學習方法與學習效果之間的關系,從中受到啟發。
三、知識與能力評價相結合
一些學生懂得很多英語知識,卻不會表達,這樣的例子早已屢見不鮮。我們不能只憑分數來評定學生學習英語的好壞,應當將知識與能力評價相結合,而且更要注重對學生能力的評價。為了培養學生說英語、用英語的能力,我設立一個“表演節目活動記錄”,因為英語節目表演正是對學生應用英語能力的檢測方式。除了平時的課堂表演,每學期我還組織一至兩次全員參與的表演節目的活動,如詩歌朗誦、短劇表演等活動。學生以小組或個人為單位,圍繞學習的重點自定表演內容。表演的時間既可在課堂上,也可在課后。我還為學生的活動留下了錄音和照片,一并收入起來。如此一來,學生便積極主動地將知識轉化為能力,我對學生的評價也更全面了。
四、校內評價和校外評價相結合
校內評價是指學生在校期間,對學生的思想品德、英語能力、身體素質等的評價。校外評價是校內評價的延伸和繼續,它強調檢驗學生素質的高低,而不應只看分數和升學率。通常是對家長進行問卷調查,以了解家長對孩子英語學習的評價與建議,記錄檔案中不僅是對學生的促進和鼓勵,也能引起教師的思考與改進。對于已畢業的學生,我們的校外評價還延伸到高一級學校,通過高中反饋的情況,看學校教育的社會效應,從而進一步提高我們的教學質量。
五、采用多樣化評價形式,建立“學習檔案” 終結性評價是對學生學習的結果進行的評價,它可用來對學生的學習做出結論和判斷,或者用于證明和選拔;形成性評價是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的評價,旨在確認學生的潛力,改進和發展學生的學習。形成性評價不單純從評價者的需要出發,而更注重從被評價者的需要出發,重視學習的過程,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體驗;強調評價中多種因素的交互作用,重視師生交流。在形成性評價中,老師的職責是確定任務、收集資料、與學生共同討論、在討論中滲透教師的指導作用,與學生共同評價。評價應關注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過程以及學習的效果,采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既關注結果,又關注過程,使對學習過程和對學習結果的評價達到和諧統一。
讓我感受最深的是,學生在運用所學語言完成一項具體任務時,他們是把自己看作學習主體,他們的感受是:我有能力做這件事。我在評價學生完成這項任務時,評價的核心放在學生的態度、能力和運用語言的過程方面,語言的知識和技能是融在全過程之中的。例如我布置學生每人編輯或參與編輯一份英語手抄報,作為日常學習記錄。他們在編輯英語手抄報的過程中,以個人為單位或以小組為單位,選定主題,明確分工,從收集資料、撰寫文稿到排版、打印,最后完成報刊。學生在完成這些不同任務的過程中,互相協作、評價,以至于忘記了他們是在學習英語。同時,他們的語言能力得到了發展。正如一位著名研究task-based learning的專家所說:具有交互功能的任務學習可以激發學生把全部語言資源調動起來,把他們的語言知識發揮到頂點。由此我們看到,學生在完成各自的任務時發揮了他們最大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充分體現了個性發展和合作學習的理念,也體現了個人在集體中的作用和價值。完成每一項任務都需要他們動手實踐,語言的應用也自然地體現在其中。可以說,這種評價形式為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提供了天地,使素質教育的思想體現在學習過程之中,評價的引導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正因為如此,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學生學習積極主動,易于合作,師生關系融洽、民主,學生的能力大大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合作意識大大增強,從而提高了學生的英語素質和老師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胡春洞 王才仁,《學科現代教育理論書系·外語》,1996,廣西教育出版社
[2]王立非,《現代外語教學論》,2000,上海教育出版社
[3]黃遠振,《新課程英語教與學》,2003,福建教育出版社
[4]劉潤清 韓寶成,《語言測試和它的方法》,1999,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