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素貞
教師是學生人生的引路人,是人類文明的傳遞者,教師就是學生成長的一面鏡子,就是學生做人做學問的榜樣。古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警鐘長鳴。教師在學校肩負著除做好學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外,還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要以教師自身認真的工作態度,勤勉的敬業精神,規范的執教行為,扎實的工作作風,來引領學生,切實做到學為人師、行為示范、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教師的一言一行,舉手投足,都無時無刻不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無聲的教育在學生成長的道路上無疑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一定要靜下心來教書,潛下心來育人。下面結合我自身的情況,談談對于做一名讓人民滿意的教師旳淺顯認識:
一、找準教育的“真目的”。葉圣陶曾經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那么,培養兒童最核心的習慣是什么?應當是對學習的興趣和鉆研精神,以及做人的起碼準則。作為教師,需要有崇尚科學的態度、追求理想的精神,在浮躁的社會大環境中,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只有深刻認識了教育的真正目的,并把它內化為自已工作的指導思想,才可能遵循學生的成長規律,淡出”功利心”,不唯利、不唯上,不追風趕潮,保持正常的心態,真正為學生的成長服務。
二、做一個工作嚴謹的教師。如教師課前不認真備課,以致上課詞不達意,枉顧左右而言它,目標不清,重難點不突出,板書混亂,學生聽得昏昏欲睡。更有甚者,還因手機響起,而時時中斷講課隨意接打手機。這樣的工作作風,給學生帶來的是一種散漫的不認真的工作狀態,當教師要求學生集中注意力,認真聽講、課后認真完成預習復習和相關書面或口頭作業時,又顯得多么地蒼白無力。
三、做一個快樂而幸福的教師。當教師既有快樂,也有痛苦,甚至快樂與痛苦相伴而生。與其這樣,我們何不思考追求快樂的“度”即追求快樂的數量和質量,以及如何追求快樂才是合情合理的。教師理應追求快樂并且從自身需要和欲望的合理滿足中得到快樂。
四、關愛學生,構建合諧課堂。我國現代教育家夏沔尊說:“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師面對的不是冷冰冰的產品,而是一個個有著鮮活生命,正在茁壯成長的青少年。對學生的愛,即使出自職業的需要,更應該是發自內心的。如果把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把學生的安危放在首位稱作是對學生的“大愛”,那么,在日常的與學生的相處中,我們更需要隨時隨地都在的,細潤無聲的愛。如:在天氣將發生變化時,提醒學生注意冷暖;走在路上提醒學生注意交通安全;學生有不適當的舉動就立即予以糾正或阻止;以微笑和積極回應來對待學生的問好;……。在一定程度上,熱愛學生就是熱愛教育事業。教師對學生的愛在性質上是一種只講付出不記回報的、無私的、廣泛的且沒有血緣關系的愛,在原則上是一種嚴慈相濟的愛。這種愛是神圣的。這種愛是教師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從而“信其道”,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教育實現了其根本的功能。
五、做一個有事業心、有責任感的教師。“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燃燒著的蠟燭“等稱號,是社會對教師職業的高度評價,同時,也是對教師提出的要求。教師要像商業行業一樣,將“為顧客服務”溶進“為學生服務”之中去,并且要具備這種心態平等對待那些后進生,因為他們同樣也是“財富”的源泉。當一名合格教師是非常辛苦的事,當一名優秀教師會更辛苦。作為一名從事教育事業的教師,面臨著正確定位的問題,把教育的事當做學校的事來做,是得過且過;把學校的事當作自己的事來做,是任勞任怨;把自己的事當作教育的事來做,是人生價值的實現、生活的快樂、教育的幸福、人生的真諦。一個有為的人必將具有強烈的責任感。有教育責任心的教師,首先是對自己負責,作為一名青年教師,對自己負責,最重要的行動是珍惜自己寶貴的青春年華。一個有責任感的教師更重要的是對學生負責,而對學生負責,就是要“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盡快發展自己,使自己成為一名成熟的、具有專業本領的教師。教育事業事關民族興衰,一個教師還要具有國家責任感,通過自己的努力工作,為民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力資源和精神動力。總之,責任感能激發人的潛能,也能喚醒人的良知,更是事業成功的前提條件。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相信我會在這求索的過程中不斷的完善自我,因為我心中有一個不倒的信念——做人民滿意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