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芳芳
【摘要】課堂提問是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是師生交流信息的主要途徑,也是教材、教師與學生有效融合的主渠道,還是增強數學課堂有效性的重要環節,提出一個好的數學問題必須把握時機,問在學生的疑惑點、問在學生的興趣上、問在學生的模糊處、問在學生新舊知識的聯系處、問在學生思維的轉折間、問在學生思維發散點、問在教學環節的關鍵處。
【關鍵詞】數學;課堂教學;提問;有效性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在課堂教學中,課堂設疑提問的質量直接影響著教學的質量,影響著學生思維的訓練。然而在實踐中,我們的課堂提問存在著諸多的誤區:隨意式提問荒廢學生;注入式提問禁錮學生;籠統式提問迷惑學生;轟炸式提問摧殘學生;命令式提問遠離學生;模糊式提問愚弄學生。因此,課堂提問不但要增強針對性,體現目的性,把握好問題的難易度、梯度、密度、時度和速度,還要注意語言的簡練、趣味以及語言的激勵作用。那么,把握什么樣的時機提問容易收到最佳效果呢?
一、問在學生的疑惑點
古人說得好,“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提問,是為了啟發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來獲得知識、培養能力。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調動學生進入“憤悱”狀態,引導學生“生疑”“質疑”“釋疑”,培養他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有了疑問,就會產生求知欲望,就非要弄個水落石出不可。因此,教師在組織教學時,要善于根據教材內容,或課前設疑、引人入勝,或課中置疑、波瀾跌宕,或課后留疑、回味無窮,使學生在課堂上始終處于一種積極的探求狀態。
二、問在學生的興趣上
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為活躍、最現實的成分,是學習者成功的內驅力,是直接推動學生學習的心理動機。當學生處于一個對新知的“盲”點時期,教師若能創設一個良好的問題情景,用問題引起學生的好奇與思考,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便能在教學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假設一座橋梁。
【教學片段1】在教學“有理數的乘方”時,筆者先問學生知道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高度是多少嗎?在引起學生興趣后,又拋出“把一張足夠大的厚度為0.1毫米的紙,連續對折30次的厚度可能超過珠穆朗瑪峰。你相信嗎?”學生肯定會覺得不可思議,從而主動進行探究。
【片段1反思】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的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學習就會成為學生的沉重負擔。本節課用問題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探究的欲望,使學生心里自然產生一種對新知的渴求。
三、問在學生的模糊處
【教學片段2】在教學“軸對稱變換”時,在學生學習掌握了軸對稱變換的概念后,并自認為了然于胸時,筆者趁勢提出“軸對稱變換和軸對稱圖形是一樣的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議論紛紛,筆者追問:“如果一樣,為什么還再學一次?如果不一樣,那區別在哪里?”這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學生們開始了自主探索。
【片段2反思】課堂提問把握時機最重要,非到學生“憤”、“悱”之時,不可輕易提問。因此要求教師熟悉教學內容、了解學生,準確把握教學難點,在課堂教學中還要洞察學生心理,善于捕捉時機。對于難度較大的問題,要注意化整為零,化難為易,循循善誘,方能鼓起學生的信心,通過分層啟發,才能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提問難度大都巧設在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子”的層次上,實現學生從“現有水平”向“未來發展水平”的遷移,從而把學生的注意力、想象思維引入最佳狀態。本節課在學生自認為學得很好時,適時提問,讓學生引發思考、質疑,從而自主學習。從另一方面,也讓學生深刻感受到,學習知識不能停留在表層,而要深入地探究。
四、問在學生新舊知識的聯系處
溫故而知新。知識的“網眼”是相通的,舊知識可以作為學習新知識的開始,以故引新,以舊啟新,新舊相連,不斷拓寬知識的內容。思維一般都從問題開始,當學生遇到困難、發生矛盾時,思維就開始了。
【教學片段3】在“單項式的乘法”最后,筆者讓學生計算,讓學生感受了整體思想后,趁勢提出,那 的結果能算嗎?在學生紛紛搖頭時,筆者繼續提問,那能否把這個多項式相乘轉化為我們熟悉的單項式乘多項式呢?結果一學生很快提出,先算,先把其中一個 看成一個整體,當做“單項式”,另一個還是多項式,就可以轉化為“單項式乘多項式”進行計算。
【片段3反思】課堂提問要注意喚醒學生的舊知識,置新知識于整個舊知識的背景中去思考。在講授新知識之前,教師抓住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把握學生的認知生長點,設計出導向性的問題,鋪設好認知橋梁,促使新舊知識間的滲透與遷移,逐步建立完整的認知結構。在新舊知識的聯系處提出問題,有利于幫助學生建立起知識間的聯系,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內動力,更全面地理解新知識。
五、問在教學環節的關鍵處
所謂“關鍵處”,是指教學目標中的重點、難點,是那些對學生的思維有統領作用,“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地方。為了使學生能夠深刻理解進而熟練掌握法則、定理和公式,教師要努力啟發學生掌握知識關鍵和本質的提問,為推導式和法則輔襯。
【教學片段4】教學“多邊形的內角和”,筆者設計如下一系列問題,為證明定理作思想和方法上的準備:
①四邊形的內角和是指哪些角的和?內角和等于多少度?是怎樣知道的?②N邊形有幾個頂點?幾個內角?是否可以“轉化”為多個三角債的角來求得呢?如何“轉化”?③還可以怎樣做?
【片段4反思】通過老師的點撥啟迪,學生抓住了求證的關鍵,尋找到解證的方法,同時也明確了“轉化”這一數學思想方法,奠定了進一步學習數學的基礎。
創設有價值的數學問題,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關注孩子的興趣點,了解孩子的疑惑點,找準新知的生長點,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探尋新知在現實生活中的原型,用教育藝術提煉和組合,精心預設,采用追根究底的方法,注意變換角度,捕捉生成,提煉出一個個能夠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數學問題,以引起學生深思、多思的興趣,促使學生的思考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引領學生直至到達“理解”的彼岸。課堂提問,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課堂提問的功能優化問題的設計、把握提問的方法,以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陳東棟.問在“點”上【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9(10).
[2]俞燕云.淺談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提問的有效性【J】.科學大眾,2010(9).
[3]陳一華.初中數學教學課堂提問有效性的探索【J】.科學大眾,2006(5).
[4]章世倩.談提高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2011年7月第12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