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瓊芝 周泓
【摘要】對近年刊登在國內主要學術期刊上有關初中生學習倦怠方面的11篇文章及相關論文進行分析,從學習倦怠研究的相關理論、工具的編制、成因等三個方面進行總結,指出不足之處和未來的研究方向。
【關鍵詞】初中生學習倦怠;理論;工具;成因
引言
于學生而言,學習倦怠不僅會影響學業,而且會影響身心健康【1】。因此,正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學習倦怠狀況日益加劇的情形引起了國內教育者和心理學者們的關注,本文擬回顧過去7年間國內針對初中生學習倦怠的研究,以期能給相關研究者對初中生學習倦怠狀況、存在問題及未來的發展趨勢提供了解之便。
文獻選取范圍為:筆者鍵入主題詞“初中生學習倦怠”,通過CNKI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查閱了國內各種主要學術期刊刊登的所有針對初中生學習倦怠研究的文章共11篇(2007-2013年),及這論文中提到的相關碩士論文。
1工具的編制
1.1相關的理論基礎
國內針對初中生學習倦怠較晚,早期研究者多借鑒國內外工作倦怠理論,特別是Maslach的倦怠概念。我國臺灣學者關于大學生和職業學院學生學習倦怠概念,國內連榕等關于大學生學習倦怠概念的基礎,通過現場訪談和問卷調查,來提出我國中學生學習倦怠的概念結構【2】,進行問卷編制。如胡俏、戴春林(2007)。深圳大學師范學院的吳艷等(2007)根據倦怠理論文獻,以Maslach的三因素理論(心身衰竭、玩世不恭、低效能感)為基礎編制問卷【3】。周文靜(2008)借鑒國內外有關倦怠以及學習倦怠的結構和測量的基礎上,發現當時較為流行基本概念基本是借鑒工作領域中職業倦怠的概念,與學生實際的學習環境不匹配。須深入初中生中進行實際的訪談和調查,參考已有問卷,根據我國初中生的學習環境及心理特征【4】,探討初中生學習倦怠的具體表現,提出學習倦怠的操作性概念,編制問卷。山東師范大學范玲(2008)結合已有的初中生學習倦怠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和已經查閱的文獻,對Maslach的MBI問卷進行改編來編制問卷【5】。隨著學習倦怠研究的發展,柴江,仲玉(2009)根據具體的研究給學習倦怠下定義,提出學習倦怠的結構,參考前人關于倦怠研究使用量表的基礎上【6】編制問卷。陳丹丹等(2012)根據具體研究給學習倦怠的內涵做出概括,并提出學習倦怠的五維結構,通過問卷進行學習倦怠量表編制。薛紹聰(2008)結合我國初中生的學習實際,提出學習倦怠的概念及三維結構【7】。
1.2 工具的編制
吳艷等(2007)【8】首先用開放式問卷對140名學生調查形成有21個條目的初始問卷,采用7點評分方法。正式形成的初中生學習倦怠問卷共包括16個項目,部分題目反向記分。評定方法為5點評分。通過對初中生學習倦怠問卷的探索性因素和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顯示項目的鑒別度及信、效度指標均符合心理測量學的要求。證明初中生學習倦怠問卷具有較好的信度、效度。邢強等(2011)根據相斥性、相關性和完備性的原則對收集到的條目進行篩、分析和整理,編制學習倦怠量表,劃分為(心理耗竭,學習的冷漠、人際關系的疏離、軀體耗竭、低成就感)5個維度,23個條目。經檢驗該量表的信、效度符合心理測量學指,采取5級計分法【9】。被試的得分越高,表明其學習倦怠感越強。陳丹丹等(2012)通過問卷調查,經過項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最后形成具有23個條目的問卷,采用5級計分,共分為(心理耗竭、身體耗竭、對學習冷漠、人際關系的疏離、低效能感)5個維度【10】。柴江等(2009)參考前人關于倦怠研究使用量表的基礎上編制了《中學生學習倦怠量表》,通過對200名中學生的測試結果進行統計,證明各項指標均達到研究要求,可用于正式調查。此量表所有項目采取五點計分,劃分為(情緒衰竭、去個性化和低成就感)三個維度【11】。問卷共24題。胡俏等通過對中學生訪談和問卷調查,編制學習倦怠問卷。并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驗證性因素分析。提出情緒耗竭、低效能感、師生疏離、生理耗竭四個因素【12】。包括24項,采用五點計分法,編制出中學生學習倦怠問卷,為中學生學習心理輔導提供理論支持。范玲改編了Maslach的MBI問卷,把學習倦怠分為(情緒耗竭、去個性化、成效感)三個維度,增加了被試基本資料的題目,問卷的題目由22題增至25題,形成初中學生學習倦怠問卷。共25項。薛紹聰(2008)通過對中學生、專家進行問卷調查,文獻分析法形成中學生學習倦怠的理論構想,形成的預測問卷,最終問卷含(低效能感、耗竭、疏離)三個維度。共包括20個題項,采用5點計分。問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能夠作為測量中學生學習倦怠的有效工具。周文靜(2008)借鑒國內外已有關于倦怠、學習倦怠的問卷和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通過問卷調查與訪談,編制的初中生學習倦怠問卷。包括(耗竭感、行為不良、低成就感)三個維度,經驗證問卷符合心理測量學的要求,信、效度及項目鑒別度等指標較好。可用于針對初中生學習倦怠的實際研究。
2初中生學習倦怠狀況和特點的研究
總體狀況和特點:劉云等(2013),黃桂新(2013),邢強等(2011),王鵬軍等(2011)研究發現不同年級的初中生,其學習倦怠感表現出顯著性差異不同。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的倦怠感在上升。初一年級比初二、初三年級的學生學習倦怠程度輕,初三年級的學習倦怠比較嚴重;
性別差異研究結果:邢強等(2011),黃桂新(2013),王鵬軍等(2011)均研究發現:不同性別的初中生,其學習倦怠感表現出顯著性差異不同。同年級的初中生,男生的學習倦怠程度比女生稍微高一些;
3學習倦怠的影響因素
國內外有關學習倦怠的影響因素的探索一直是熱點。Branko Slivar發現先前Maslash 和Leiter 提出的影響職業倦怠的六因素同樣在情境中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倦怠,于是提出(學習負擔、對學習缺乏控制、獎勵和激勵不足、不良的人際關系、重要他人過重期望、以及學校與家長和學生與教師價值沖突)六個影響學習倦怠的因素【13】,并且還認為這些因素也可能對中學生學習倦怠造成影響。國外其他學者還從人口學變量、學習動機、自我效能感、社會資源與支持等方面來研究其對學習倦怠的影響。
3.1初中生學習倦怠與學習成績的關系
柴江,仲玉(2009)通過問卷調查發現:不同成績排名等變量在學生的學習倦怠程度上存在顯著性差異;情緒衰竭、去個性化、低成就感與學習成績呈顯著負相關;
3.2與人格特點的關系
邢強,陳丹丹(2011)發現個體的人格特質對其學習倦怠有一定預測作用。
3.2.1與自尊的關系
黎亞軍,高燕(2011)認為初中生學習倦怠與自尊關系密切。具有高程度自尊的初中生,在面對各種壓力源時,能夠善于利用擁有的各種支持資源來應對壓力和焦慮情景,學習倦怠感比較低。
3.2.2與自戀傾向的關系
顯性自戀和隱形自戀傾向對學習倦怠有直接的影響。其中顯性自戀的作用是負向的,而隱性自戀的作用是正向的。
3.3與社會支持的關系
黎亞軍等(2011)通過問卷調查發現:初中生學習倦怠與社會支持關系密切,社會支持不僅可以直接預測學習倦怠,而且可以通過自尊間接預測學習倦怠。
3.4與成就目標的關系
高志華等(2012)通過問卷調查發現:掌握性目標和成績性目標都會對學習倦怠產生直接的負面影響。傳統的關于學習動機的理論認為掌握性目標與個人的長遠發展相關,會指引個體采取更為有效的策略進行學習,這有利于取得良好的學習成績,在學校有較低水平的消極情感,因此掌握性目標對學習倦怠有直接的負面影響。近期的理論研究發現,成績性目標并不與膚淺的學習策略相聯系,它也具有適應性,并且也與良好的學習成績相關。
3.5與在班級中的地位的關系
柴江等(2009)發現非學生干部的學習倦怠水平要高于學生干部。且差生、中等偏下的學生的學習倦怠水平顯著高于上等生;差生、中等偏下的學生的學習倦怠水平顯著高于中等生;差生的學習倦怠水平顯著高于中等偏下的學生。
綜上所述,對于初中生而言,學習倦怠的影響因素除了前面提過的人口學變量方面的年級、性別、年、成績、學校、地域因素等因素外,還包括內部因素、外部因素。內部因素指由學生自身特質或自身體驗所決定的內在因素,如學生的人格特質、歸因方式、學習動機、學習風格、認知結構等。而外部因素是相對于內部因素而言,指那些難于有學生直接掌控、相對學生自身獨立存在的外在因素,如社會大環境、學校、家長的壓力、學先辦學條件、父母文化、父母職業等。
4研究評論
總體上,研究為上升趨勢。其中2008,2011年至今是研究的高峰期,成果很多。但,經分析來看,仍有一些不足:1、方法上,同步驗證檢驗的研究很少。實證研究不多。2、研究者們研究得出的學習倦怠的概念結構,僅限于某一特定地區。3、研究者針對初中生學習倦怠的狀況的實證研究不多。4、相對大學生、高中生群體而言,針對初中生學習倦怠的研究不多。5、對少數民族初中生學習倦怠的關注較少。
5進一步研究展望
國內關于初中生學習倦怠研究起步較晚,隨著研究的深入,今后國內初中生學習倦怠研究將有如下發展趨勢:(1)研究者們將探索出結構更合理、信、效度更高、適用范圍更廣的本土學習倦怠問卷以供研究。(2)研究者們將考慮將多種方法綜合運用來進行倦怠研究。(3)研究者們將致力于初中生學習倦怠的實證研究。(4)將有更多的心理研究者關注初中生學習倦怠現象。5、少數民族初中生學習倦怠現象將受到廣泛關注。
參考文獻:
[1]柴江,仲玉.初中生學習倦怠與學習成績的相關性研究[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9.
[2]胡俏,戴春林.中生學習倦怠結構研究[J].心理科學,2007.30(1):162-164.
[3]吳艷,戴曉陽,張錦.初中生學習倦怠問卷的初步編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7.
[4]周文靜.初中生學習倦怠及教學對策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8
[5]范玲.初中生學習倦怠問題的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8
[6]柴江,仲玉.初中生學習倦怠與學習成績的相關性研究[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9.
[7]薛紹聰.中學生學習倦怠與自尊、應對方式的關系研究[D].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8]吳艷,戴曉陽,張錦.初中生學習倦怠問卷的初步編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7.
[9]邢強;,陳丹丹.初中生學習倦怠的現狀調查及教育建議.教育測量與評價(理論版)[J].2007.
[10]陳丹丹,邢強.中學生學習倦怠與應對方式的關系研究[J].健康研究,2012.
[1]柴江,仲玉.初中生學習倦怠與學習成績的相關性研究[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
[12]胡俏,戴春林.中生學習倦怠結構研究[J].心理科學,2007.30(1):162-164.
[13]BRANKO SLIVAR.The syndrome of burnout,self-image,and anxiety with grammer school student[J].Horizons Of Psychology,2001,
10(2):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