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寶

今年3月,全國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上,多位政協委員呼吁有關部門抓緊完善法律法規,加快工業遺產保護的法治化進程。
相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老話題而言,工業文化遺產保護則是個新話題。近兩年,有多位文化界的政協委員和文物專家提出建議,要加大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的工作力度。
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正是基于對工業遺產保護的重要性、必要性、緊迫性的認識,從去年7月份開始,由全國政協常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龍新民帶隊,組成工業遺產保護與合理利用專題調研組就相關問題展開深入調研。
龍新民曾長期在宣傳系統工作,相繼擔任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市委副書記,新聞出版總署署長、黨組書記兼國家版權局局長;2007年4月調任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正部長級)。2013年3月,龍新民當選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任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
5月19日,龍新民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專訪時認為,工業遺產涵蓋著工業領域的多個門類,記錄了中國近現代工業的發展歷史,是研究近現代中國工業發展歷程和中國工人階級成長壯大歷史的寶貴資源。
“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抓緊進行保護,許多重要的工業遺產將在短期內迅速消亡,損失無法挽回。”龍新民感嘆說。
中國新聞周刊:在你看來,工業遺產的保護和利用有哪些社會價值?
龍新民:工業文化遺產保護問題在國外較早地就被重視起來,在中國這項工作起步相對要晚一些。
2003年國際工業遺產保護委員會頒布了旨在推動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的《下塔吉爾憲章》,之后,世界許多國家進一步引起了對工業遺產保護的關注和重視。
近年來,中國也逐步加大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的工作力度,國務院公布的一至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近現代工業遺產就達112處。
近些年來,城鎮化成為國家的重大發展戰略,城鎮化的進程大大加快。在這一進程中,城市建設用地成為突出的矛盾。因此,原有的工業用地幾乎成了一些城市建設用地的首選,歷史上留下的工業遺產被損毀、被破壞的情況大量發生。工業遺產保護已經刻不容緩。
中國新聞周刊:去年開始,你帶隊全國政協工業遺產保護與合理利用專題調研組就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相關問題開展調研,請你介紹一下通過近一年多的調研,工業遺產保護現狀如何?
龍新民:首次正式的“工業遺產保護與合理利用”調研是去年7月間進行的。在這之前,一些政協委員已就這個問題作了初步的調研。
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去年7月的這次調研,有多位文化界的政協委員和文物專家參與。我們在遼寧和湖北兩省,實地考察了沈陽鐵西工人村、鞍山鋼鐵公司、海州露天礦、漢陽鐵廠、銅綠山大銅礦遺址等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20余處工業遺產。
應該說,遼寧和湖北兩省在工業遺產保護方面工作是做得比較好的,尤其是武漢市制定的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的規劃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但即便是在這兩個省,我們仍然看到,一些工業遺產項目保護與利用的責任主體不夠明確,工作基礎比較薄弱;一些舊的廠房、車間閑置甚至廢棄,如要加以保護與改造,所需資金投入量巨大,僅靠企業和地方政府的財力難以解決;還有一些地方對工業遺產的底數尚未摸清,企業拆遷項目審批程序不規范。
在土地供應現實窘境以及拆舊建新的觀念影響下,老工業廠地正成為一些城市領導者開發的目標,在轟隆隆的爆破聲中,原有工業遺產被嶄新的高樓大廈所代替。
我國工業遺產在過去若干年間大量流失和損毀的狀況警示我們,必須抓緊采取有效措施遏制這一趨勢,切實把工業遺產保護與合理利用工作提上重要議程。
中國新聞周刊:在城鎮化進程中,傳統文化遺產的命運受到關注。有學者認為,城鎮化不能把文化“化”掉。在你看來,城鎮化過程中,對于工業遺產以及歷史建筑該如何進行保護呢?
龍新民:有學者呼吁,城鎮化不能把文化“化”掉。我也完全贊成這一看法。城鎮化絕不僅僅是建成一批樓房,興辦一批設施,搬進一批居民,而是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的協調發展和整體推進。
我認為,在城鎮化的進程中,要把工業遺產及其歷史建筑的保護當作一個重大問題,提上各級黨委、政府的工作議程。建議從以下兩個方面作出努力。
一是加強工業遺產保護與合理利用的總體規劃。全面摸清我國工業遺產的家底,做好工業遺產專項調查、認定和登錄工作,及時將歷史文化價值較高的工業遺產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全面梳理和整合當地的工業遺產資源,對涉及老企業、老工業區的搬遷和建設開發項目,要從工業遺產保護角度嚴格把關,將工業遺產保護利用與產業結構調整、城市建設、旅游文化產業發展、環境治理等方面有機結合起來。
二是對應重點保護的工業遺產采取切實措施予以保護。我國明清時期民族工業萌芽階段的老工廠、老作坊和各類老字號的工商企業,民國以來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代表性工廠、礦山、鐵路,新中國成立之后特別是50年代國家建成的一批工業重點項目,其廠房等建筑設施也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各地應有重點地把蘊含文化價值、體現地方特色的工業遺產保存下來。
例如,我們在遼寧調研時參觀過的工業博物館,就是在原沈陽鑄造廠的基礎上建成的,完好地保存了原來工廠的廠房、車間和設備,可以再現當年工廠生產的全過程,看后令人震撼和受教育。
中國新聞周刊:近年來,我國許多地方發生了工業建筑遺產被侵害的事件,每一起事件都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你認為該如何協調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的問題呢?
龍新民:我認為,可以在做好重點保護的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搞好工業遺產的合理利用。要把過去所有的工業遺產都原封不動地保存下來是不現實的,關鍵是要合理利用好。
有的可以在工業遺產原址進行新的產品開發和產業升級,使老廠房換上新設備,用上新技術,生產新產品,展現新面貌。鞍山鋼鐵公司的不斷發展就是成功的范例。
有的可以利用原有的廠房,發展文化產業或適應當今時代社會需要的其他產業。如北京“798”藝術園區就是利用原華北無線電零部件廠的“包豪斯”建筑風格,打造出了具有世界影響的新興文化產業園區。沈陽市把鐵西工人村的部分房屋保存下來,室內完全恢復當年工人們居住時的面貌,成為一個獨具特色的旅游景點,很受群眾的歡迎。這都是工業遺產合理利用的有效做法。
由于城市建設用地的需要,也為淘汰落后產能,有的工廠、企業不可避免地會被拆掉,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對工業遺產不管分幾種類型進行合理利用,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都應盡可能保護其歷史風貌。
中國新聞周刊:去年7月末,習近平在湖北調研城鄉一體化時提到,“不能大拆大建,特別是古村落要保護好。”目前,大量古建筑和文化風貌遺存或年久失修或遭到人為破壞,修繕亦是刻不容緩的問題。你認為應該如何保護古村落不受破壞呢?
龍新民:與工業遺產的保護同時提出的一個問題是農村古村落的保護問題,這也是城鎮化進程中出現的一個新課題。
所以我認為,習近平總書記去年7月22日在湖北調研城鄉一體化時提出的“不能大拆大建,特別是古村落要保護好”,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和很重要的指導意義。
古村落是我國數千年農耕文化的結晶,記錄了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的歷程,是承啟中國傳統文化和民俗風貌的重要橋梁。如北京門頭溝的爨底下村,山西的喬家大院、王家大院,江蘇的周莊,浙江的烏鎮,安徽的西遞、宏村,福建的土樓建筑群村落,江西婺源的古村落,廣東的開平碉樓,云南元陽的哈尼族村落,等等。
這些古村落不僅建筑具有歷史文化價值,是物質文化遺產;而且蘊含在鄉土文化中的傳統道德體系、民俗技藝、藝術形態等,也是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當很好地保存下來。
現在一些古村落的建筑遺存,有的年久失修,有的被人為損毀。因此,農村古村落的保護也刻不容緩。
一個月前,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到山西、江西兩省就此專門進行了調研,目的在于引起各地政府和文物保護部門對古村落保護工作的重視。我認為,不論城鎮化如何推進,一定要把那些具有重大歷史文化價值的古村落保護下來。
中國新聞周刊:今年1月,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組織調研組赴墨西哥和秘魯,就文化遺產保護問題進行了調研和交流。墨西哥、秘魯對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情況如何?
龍新民:墨、秘兩國是拉丁美洲文化遺產較多的國家,墨西哥被認定的世界文化遺產項目居世界第6位,秘魯居第21位。墨西哥奇琴伊察的瑪雅文化遺址和秘魯馬丘比丘的印加文化遺址,都是享譽世界的文化遺產。
通過實地考察和同兩國政府文化部門、議會文化部門負責人的座談交流,我們了解到,這兩個國家除了有完善的文化遺產保護體制和法律法規體系外,十分注重文化遺產保護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它們不僅重視保護歷史文化遺產,而且重視保護與遺產項目相關的自然條件、社會環境、生活方式與文化氛圍,不在保護區內建賓館、安電梯、修索道,不造假景觀,不搞人工商業設施,原汁原味地保存文化遺產的風貌。
目前參觀馬丘比丘遺址,仍然依靠傳統的蒸氣火車作為主要交通工具,步入遺址核心景區的道路至今還是一條山坡土路。這些文化遺產完好地保持了歷史風貌,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墨西哥政府還設有專門機構負責對現代和當代重要建筑、設施進行分類鑒定,進行監管、保護。這些做法都值得我們學習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