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鋒
“南寧”稱謂源自元朝,“南方安寧”,代表歷代統治者對此地的期許。
自2006年起,泛北部灣經濟合作論壇已辦至第八屆,本屆口號為“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新海絲”。論壇意在將泛北區域合作打造成國際經濟合作的升級版,按前發改委副主任杜鷹的說法,中國與東盟十國這個“10+1”格局是“命運共同體、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更將“新海絲”提升到塑造“亞洲道路”的高度。
近來,習、李頻頻出訪向世界傳達中國善意。泛北部灣經濟發展不只是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第四個增長極,更是一項宏大的國家戰略。中國崛起,日本經濟停滯不前,美國重返亞洲,在此背景下打造中國與東盟的“命運共同體”顯得尤為重要。

海上絲綢之路,始發地為廣西,始于秦漢,興于唐宋明。
海上絲綢之路有過輝煌的歷史,尤其鄭和下西洋更是譜寫了中國海外交往的美好篇章。公元1405~1433年,鄭7次率領船隊,輸出中國的絲綢、瓷器、鐵器、農具、茶葉等產品,也輸出“和為貴”的中華文明。鄭和至今仍受到東南亞人民的廣泛尊重。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對推動東西方友好交往,促進商貿往來和人文交流,繁榮亞非歐經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今天的“新海絲”分為東西兩條,均要通過東盟十國。“西向絲路”:中國—東南亞—印度洋海上絲綢之路,“東向絲路”:中國—東南亞—太平洋海上絲綢之路。
按廣西社會科學院《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研究》規劃,在產業上加強與老撾、緬甸、柬埔寨等生產比較落后、產品供應不足的國家以及印尼等人口多、消費市場大的國家合作;在資源能源合作上,重點加強與印尼、馬來西亞、文萊等自然資源尤其是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等能源比較豐富的國家合作;在提升管理經驗和技術上,重點加強與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的合作。
目前,跨國交通合作已簽署《中國-東盟交通合作諒解備忘錄》,推進“泛亞”鐵路和“泛亞”公路與中國南部沿海的對接。貿易合作已簽署《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貨物貿易協議》《服務貿易協議》,并已有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中國—東盟商品交易中心等貿易合作平臺。
一批合作、合建園區正在崛起,廣西北部灣自由貿易港區、珠江—西江經濟帶、中國—東盟海上經濟合作試驗區、邊境自由貿易合作區和中馬欽州產業園、馬中關丹產業園等國際合作園區。尤其是2012年開園的中馬欽州產業園區,開創了共享共贏的國際合作新模式。
2013年中國與東盟的貿易額已經超過4000億美元,東盟已成為中國第五大服務貿易出口市場和進口來源地。中國—東盟商務理事會常務副秘書長許寧寧分析,今后十年中國與東盟經貿合作將呈現十大方面走勢,包括打造升級版自貿區,交通、通關、人文等領域的互聯互通一體化等,按樂觀估計在2020年將實現一萬億美元雙邊貿易的目標,雙向投資也將達1500億美元。
在本屆論壇同期舉行的泛北智庫峰會上,社科院亞太和全球戰略研究院副院長韓鋒認為,如果中國在東南亞與鄰國合作成功,將樹立一個“亞洲道路”的典范。而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樊綱則提醒說,如何更好的發揮私人部門、私人資本的作用將是合作成功的關鍵,真正的絲綢之路是靠私人部門發展起來的。西方殖民者是商船在前、炮艦在后,私營部門打前戰,國家保護在后。中國不當殖民者,但如何發揮私人部門創造性作用,成為打造“新海絲”的關鍵。
泛北部灣經濟合作論壇的主角應該是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但論壇給予他們發言的機會并不多,傳媒上也鮮聽到他們的聲音。
南寧機場路上的路標寫明“距越南180公里”,當地人士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南寧)坐火車一夜就到河內了”。
廣西地處西南經濟圈、中南經濟圈、華南經濟圈和東盟經濟圈的結合部,是海上絲綢之路交匯的重要樞紐,是中國大陸東、中、西三大地帶交匯點,是中國唯一與東盟海陸相連的自治區,與東盟“一灣連七國”。
論壇上,廣西壯族自治區主席陳武介紹說,2008年到2013年廣西與東盟貿易額年均增長32.9%。東盟已經連續多年成為廣西第一大貿易伙伴;第二大利用外資來源地和廣西企業走出去的重點區域。
廣西與東盟國家地緣相鄰、習俗相通、語言相似、文化相融,友好往來淵遠流長。迄今為止,已與東盟國家締結了37對友好城市;東盟十國中已有越南、老撾、緬甸、泰國、柬埔寨等5個國家在南寧設立了總領事館。2002年到2012年,廣西實際利用東盟資金增長了5.56倍,年均增長20.7%。截至2012年,東盟國家在廣西設立的合資、合作、獨資企業489家,累計合同外資總額和實際利用外資額大幅增長;廣西與東盟貿易占進出口總額比重從2007年的30.0%上升至2012年的40.9%。東盟已連續多年成為廣西第一大貿易伙伴、第二大利用外資來源地和廣西企業“走出去”的重點地區。
中國與東盟合作過去的黃金十年及未來的鉆石十年,最大受益區域是廣西。廣西東接廣東這個中國經濟最發達地區,西連西部五省作為其唯一的出海口,在打造新海上絲綢之路國家戰略過程中擁有得天獨厚優勢。
當地學者中國—東盟研究院副院長范祚軍則認為,廣西戰略國家化、東盟化,有望成為落后地區追先的成功案例。既然是完成國家戰略,國家就應給予更多政策,減免更多審批。未來怎么能夠更好的提升廣西的地位?一是用開放倒逼改革,二是全面借東盟的勢,三是海陸協同,四是“飛地聚集”。
關于“飛地聚集”,范提出了更大膽的建議,即允許讓東盟一起開發廣西,建立東盟特區讓各國來投資,具體設想是劃出合作園區的區塊給各國,“只要母國允許的產業都可以在這里投資”。他提出國務院應在廣西設立東盟事務辦公室,以便決策權前移。他還建議把廣西建成未來中國的海上服務中心,為南海海上石油、為東盟經濟提供一個服務平臺。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曾說:“21世紀將是一個在亞洲爭奪主導權的競賽,因為這里是增長所在。如果不能在亞洲保有一席之地,就不可能成為一位世界領導者。”奧巴馬政府亦將亞太地區判斷為“未來世界力量中心”,該區域GDP占世界1/2,出口量占世界30%,外匯儲備占世界2/3,與美國的年貿易額超過1萬億美元。
國內智庫界普遍提出,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意在再平衡中國。這才是中國周邊形勢變得日趨嚴峻的背后推手。
中國如何迎接共同的“太平洋時代”?鄭永年提出,烏克蘭事件是否標志后美國時代來臨了?美國在亞洲是否也該退縮一下?中美關系是全球結構中的兩根柱子,抽掉任何一根都不現實。中國要走自己發展的道路,不僅自己發展,還希望其他國家也發展。這也是中國作為一個大國責任的一部分。但就目前看,整個區域缺少大項目。
從目前已取得的階段性成果看,中國—東盟已簽署《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自由貿易區《投資協議》和《大湄公河次區域貿易投資便利化戰略行動框架》等,以及中國承諾設立100 億美元的中國—東盟投資合作基金,并向東盟提供 150 億美元的信貸。中國已在東盟建立了五個中國經貿合作區,計劃到 2015 年在東盟的所有國家都建一個中國經濟合作區。
李克強最近訪非提出對外合作“包容性增長”的重要性。一些專家認為,在對東盟關系上,除經貿合作外,建立溝通協商機制及取得價值觀和文化認同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要傳播正宗的中華傳統文化,另一方面也要尊重了解當地文化,尊重法律法規、風土民情、商務習慣、環境保護等,切不能把國內粗放式的發展模式移植到別國去,不能搞污染輸出,更不能搞腐敗輸出。每個人包括政府人員、投資商、游客、新移民都是代表中國的一張名片。只有讓人家在文化上認同你、欣賞你,這樣才能建立長遠的可持續性關系,讓“新海絲”倡議建立在一個堅實的基礎之上。
5月中旬,越南胡志明等7省市發生針對中資企業和人員的暴力打砸事件,菲律賓發生扣押中國漁民事件。與東盟合作,挑戰與機遇并存。這是考驗大國勇氣與智慧的時刻。
在本次泛北智庫峰會上,馬來西亞戰略與國際研究所首席執行官莫哈默依沙提問,請明確中國的“新海絲”是倡議經濟協作,還是展示大國力量,展示肌肉?
這也是全世界關注的問題。從此意義上看,“新海絲”是一次“大國考試”。中國只有與東盟合作取得成功,才算建立起一種新型大國模式。
泛北智庫發布《共同倡議》提出:當前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是時代潮流……攜手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需要政府、企業、金融界參與,更需要各國智庫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