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理

夏初,我們來到成都,為一次長達一個季節的植物考察作最后的籌備工作。四川大學校園里,梔子花和白蘭花開得正好。
年前曾專程去國家圖書館,查閱《百年追尋》一書。植物學家印開蒲歷時十余年,重走“植物獵人”歐內斯特·威爾遜在中國長達11年的采集之路。同一線路、相隔百年,黑白和彩色照片的比對,記載著自然,也見證著歷史。我們這次考察的川北和川西部分,也將重復威爾遜之路。
從成都搭輕軌去都江堰,再租車去臥龍鎮。途經映秀鎮,心不自覺地往下沉。那年5月,一度與在汶川念書的姐姐失去聯系,大腦空白心臟狂跳,直至得知她安全轉移至雅安,才緩過神來。雖兩次聽她詳述逃生的經歷,但直到親眼目睹這片地震遺址,才驚覺她當時的強韌。
沿岷江支流耿達河(漁子溪)西行,司機不時指著河中的巨石、廢棄的隧道或陡峭的崖壁,述說當時親睹或耳聞的慘烈,我們靜靜地聽著。災后重建的藏式民居,融進了藏族人對色彩的喜愛,又頗顯現代設計感,也算是一種新生吧。
中午抵達臥龍,安頓好,就興奮地沿著公路去尋找柳樹。
路兩側種著大面積的土豆,開著白色或淡紫的花,或已經掛著小圓茄子一樣的青果。蕺菜(又名魚腥草,四川人稱為折耳根)正開著花,四枚白色的苞片尤其惹人。野草莓散發出誘人的味道,采摘一把,塞入口中,微酸略軟而香甜。最令我們開心的是在路邊的雜灌木叢中找到了寶興柳,這使第二天的牛頭山之行更令人期待。
1908年夏初,威爾遜組建了一支包括苦力、士兵在內近30人的采集隊,攜帶獵犬、獵槍、相機和采集設備等,從成都出發,北上灌縣(今都江堰市),翻牛頭山、巴郎山,經小金縣,丹巴縣,抵達康定。在牛頭山采集了柳樹新種奇花柳、銀背柳、曲毛柳、銀光柳、異型柳、灌柳和黑枝柳等,因此,牛頭山成了我們此行最重要的考察地之一。
第二天一早,帶好在酒店預定的路餐,便朝牛頭山進發。向導在前面走走停停,我們在不停遇到的獨木橋上緩慢爬行著,雨后異常濕滑,一不留神就會跌落溪流中。得益于這種潮濕,獼猴桃和五味子爬得到處都是,開心地開著花。延齡草花期已過,細辛褐紫的花緊貼地面,粉紫花的碎米薺擠滿了所有空隙,將我們帶往一片林中空地空地周圍長滿了柳樹,種類極其豐富,我們忙著采集拍攝,滿懷感激和喜悅。
撤回途中,豁然發現一株壯麗柳(大葉柳),葉大如手掌,為珍稀瀕危植物,不覺為之一振。再細細觀察路兩側,種群數量還挺大,只怪眼拙,進山時未認出它來。威爾遜的游記中亦有記錄,百余年后的今天,沾大熊貓的光,它們仍繁衍于此。
次日一早,租車去往小金縣日隆鎮。司機姓王,我們叫他王哥。王哥是藏族人,有漢族血統,長得白凈,妻子是強悍的藏族妹子,孩子已上小學。這是四川人家庭中標準的“耙耳朵”與“辣妹子”的組合。在汶川地震中,全家人都幸運地活了下來。
車沿河谷往西,至鄧生溝,進入巴郎山,在30多公里的盤山路上蜿蜒而行。隨著海拔的升高,暗針葉林逐漸退去,高山杜鵑隨處可見。
當綠絨蒿順著山勢展現在眼前時,王哥在我們的喊叫聲中一個急剎車。不等停好車,我們就沖下了車。
綠絨蒿是高原最為驚艷的一類草花,其花瓣色彩艷麗,又有絲綢般的質感,奪目而高貴,有“高山牡丹”的美譽。當年,威爾遜曾不惜代價地將全緣葉綠絨蒿從康定雅家埂引入歐洲庭院。
有一部影片就叫《綠絨蒿》,講一位到云南山區支教的女教師,無意中改變了一個孩子的一生,而她對此渾然不知,直到多年后故地重游,一個埋藏了30年的秘密才慢慢揭曉主題歌歌詞寫得很美:
綠絨蒿開了,你走了。許多話還沒有說,許多歌還沒有唱。綠絨蒿謝了,你來了。火塘邊的訴說,直到天亮。我想唱的歌被風吹散了,滿山的綠絨蒿謝了又開了
云霧從周圍涌來,環繞著這些艷麗的花朵,如詩如畫,瞬間就把綠絨蒿的親戚——虞美人和罌粟花比了下去。就連王哥也受到感染,掏出手機一陣猛拍,說是要發給老婆看,討其歡心。
另一種開漂亮的花又實用的植物也與綠絨蒿一同出現了,那就是川貝母。小時候,常喝川貝枇杷膏,其藥用部分是川貝母藏在土中的鱗莖。路遇采藥人,攀談起來,才第一次看到采挖出來的川貝母,白凈帶泥,像一堆古貝幣一樣。
車拐過一個路口時,見一群國外來的鳥友,正在本地鳥導的帶領下,細聲細氣、輕手輕腳地挪動,或握著望遠鏡,或端著相機,或在筆記本上認真做記錄。在一片草甸上,我們發現一種藍紫色的鳥,黑尖嘴、黑翅、藍紫身,美得不可方物。經鳥友介紹,才知它叫藍大翅鴝。我們不由得感嘆,巴郎山不單是大熊貓的福地啊。
往西翻過埡口,就到了小金四姑娘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里已有幾分高原的氣象,生長著大量的山生柳。當年,威爾遜在康定發現并采集了這一新種。下行靠近日隆鎮時,我們又邂逅了巴郎柳,它逃過了威爾遜銳利的眼睛,至1930年才被我國第一代植物學家汪發纘發現和采集。說來讓我們這些搞植物的人窘迫,民國時期國內才出現專門的植物分類學,晚于瑞典植物學家卡爾·林奈1753年的《植物種志》一個半世紀。
傍晚,抵達了日隆鎮。日隆鎮匯聚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登山愛好者,向四姑娘山的四座高峰發起一次次的沖頂活動。與臥龍鎮一樣,它也坐落在河谷里,只是海拔高很多,又偏干熱,因此生有大量的沙棘。當地居民把熟黃的沙棘果捋下來,釀制成酸甜的沙棘汁,或做果醬,算是一絕。
打聽去小金縣的班車時,王哥來了電話,說回臥龍鎮跟家人商量過了,不在意偏低的租車價格,愿意跟我們一起去川北考察。
一個月的考察中,王哥的“小面”一直陪伴著我們,從日隆去小金縣,再到丹巴縣,從阿壩州跑到了甘孜州。丹巴縣府章谷鎮位于大渡河畔。在那里,我們與百年前的威爾遜分道。他一路南下,去康定,經瀘定,返回成都。我們則沿大金川一路北上,穿過若爾蓋,抵達甘肅舟曲,再返回成都。
王哥很好學,一個月下來認識了不少植物。回家后,他利用國家的扶助政策,換了一輛越野車,跑起了川藏線的旅游營生,自己兼做導游,不時蹦出些植物的名字,儼然是生態導游了,收入也飆升了不少。
綠絨蒿的盛放期是6月中旬左右。這一芳物只適應高原氣候,歐洲庭院能引種成功,得益于偏高的緯度。觀賞即可,最好不要有覬覦之心,除非你是雄心勃勃的園藝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