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蔣連家
日前,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公布的2013年度科技進步獎名單上,揚子石化與北化院聯合攻關的“聚丙烯釜內合金開發及工業應用研發項目”以技術先進性和成果轉化的社會性榮獲一等獎。這種被命名為K9015的聚丙烯專用料填補了國內空白,揚子石化因此成功躋身國際頂級汽車保險杠專用料俱樂部。
參與科研開發技術人員介紹,這是個由“問題塑料牌號”引發的研產聯合攻關,最終塑造了明星產品,成功之路耐人尋味。
挫折是成功的必由之路。2002年,揚子石化二輪乙烯改造在優化產品結構、頂替進口的大背景下,從國外引進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塑料新牌號。頂級汽車保險杠專用料K9015,轉讓方只給出了基本的工藝參數,是一個不保證能成功的產品,而且附加了未來產品不能進入其傳統市場的條件。這是一個以丙烯為基礎原料的乙烯、丙烯共聚產品,其中部分生成高黏性乙丙橡膠。乙烯含量越高、黏性越大,生產難度也就越高。常規乙、丙共聚聚丙烯中乙烯含量都在10%以下,以控制產品中乙丙橡膠的含量,不與反應器黏結;K9015乙烯比例達到了15%。高橡膠含量使這一產品保留了聚丙烯固有的剛性,同時大大改進了其低溫抗沖擊性。經測試,用K9015制成的保險杠比其他最好塑料保險杠低溫耐受度極限還低10攝氏度,被歐美眾多中高檔汽車廠家選用,成為頂級保險杠專用料。專家介紹,K9015是目前唯一不需摻混加工可單體一次制作汽車保險杠的產品,這為塑料循環利用創造了條件。

□ 科研人員分析目測試結果。卞海珠 攝
2004年,國內汽車工業漸顯支柱產業雛形,隱含著迅速成長的帶動效應。揚子石化瞄準產業發展趨向,把汽車專用料列為產品戰略中的重點,并首次試生產K9015。
如此大乙烯含量的聚丙烯此前從沒有生產過,盡管做足了準備,因為高黏性反應物在反應器上越積越多,不得不停車處理,幾次試產連續運行都沒超過三天,產品性能也不穩定。初步分析,問題在于技術轉讓方給出的參數不成熟,技術產地與揚子石化環境差異大,等等。
困難就是課題。揚子石化與北化院在產、研方面各具特色,互補優勢明顯,雙方決定聯手攻關,并以“聚丙烯釜內合金開發及工業應用研發項目”立項。項目課題組以引進技術參數為基礎,從高分子理論入手,深入分析聚合物結構以及與產品性能的對應關系,從中找出規律,并根據與技術引進地環境不同,改進工藝條件,固化已經成熟的研究成果,獲得了“一種聚烯烴合金的制備方法”“一種寬相對分子質量分布聚丙烯的制備方法”等授權專利,開發了享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催化劑,形成了聚丙烯釜內合金成套技術。
2005年,揚子石化利用科研成果,K9015實現了穩定批量生產,徹底解決了生產過程黏結難題。產品經德國大眾設在北化院的汽車材料測試中心檢驗,各項指標都達到要求,通過了德國大眾認證。K9015填補了國內高檔次汽車保險杠專用料的空白,德國大眾提出揚子石化在德國設產品庫派駐技術人員、雙方建立長期供銷關系的意向。國內一些廠家根據該產品剛性、韌性高度兼容性能,成功把這一產品向洗衣機等領域延伸應用。
成功引領更大成功。塑料以其耐腐蝕、易加工成型、質量輕、節能效果明顯的特點,迅速替代了金屬組件。揚子石化看好汽車產業的前景,確定了充分利用研究院科研人才資源和科研設備,依托工業大裝置,塑料新產品研發向汽車專用料傾斜。相繼開發出以K9015、YPJ-1215C、YPC-1220為代表的汽車保險杠專用料系列產品;YPJ-630汽車內飾件專用料等汽車專用料產品,多個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也有多個產品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汽車專用料已經成為揚子石化塑料家族的明星成員,據統計,從2008年至今,揚子石化在該項目基礎上開發的K9015、YPJ-1215C等汽車專用料系列聚丙烯新牌號產品,累計生產銷售汽車系列產品11.8萬噸,實現銷售收入14.8億元以上。與普通牌號相比,該系列產品盈利能力更強,創造了良好經濟效益,同時也因為貢獻了高品質的汽車專用料,讓汽車變得更輕,省下了寶貴的能源。
衍生用途強活力。中國石化工業騰飛起自國外引進,30年的技術已經逐漸成熟。國內的塑料工業也正走向自主創新之路,全新的產品需要創造者告訴用戶:可以做什么,產品怎么用。我們需要在開發出新產品的同時,組織技術服務隊,隨著產品走向用戶加工設備旁,提供貼身服務;也要虛心向用戶學習,他們豐富的實踐經驗、行業知覺會幫助我們知道得更多。揚子石化開發出系列汽車專用料,這些產品的用途卻被用戶廣泛衍生,使用范圍大大拓寬,剛性與韌性高度兼容的特性,使汽車專用料成為家電組件重要應用領域之一,產品的市場適應力、競爭性更強了。據統計,揚子石化汽車專用料被一汽大眾、杰事杰、美的、江蘇羽佳、普利特、金發科技、南京聚隆、巴賽爾(蘇州)新材料等汽車和非汽車領域的國內知名廠家大量使用。
汽車已經成為提升生活品質的標志產品之一,中國用10年時間讓這一“奢侈品”走進了千家萬戶。塑料在汽車上的大量使用,大大減輕了車重,使汽車更加節能環保,讓老百姓能買得起,也能用得起,這就是企業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