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瓊娜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機關事務管理中心 福建 泉州 362600)
鄉鎮政府是上接國家,下連鄉村的紐帶與橋梁,它的地位沒有其它機關能夠替代。鄉鎮財政管理體現了鄉鎮政府在其職能方面的轉變,一方面體現了鄉鎮政府當局對社會整體的管理從強制性到人性化的轉變,另一方面體現了鄉鎮政府當局對經濟發展的管理逐漸實現和諧化。鄉鎮財政收入、支出管理的好壞,直接決定著鄉鎮經濟的發展狀況,決定著鄉鎮政局的穩定性,決定著鄉鎮乃至整個社會的進步性。
對于鄉鎮財政管理與鄉鎮經濟的研究,孝感市財政局工作人員吳宏強、胡揚在其《加強鄉鎮財政管理、促進鄉鎮經濟發展-關于孝感市鄉鎮財政建設情況的調查》一文中提出:孝感市的鄉鎮財政部門對財政建設做出了貢獻,獲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其七種建設鄉鎮財政的基本作法的指導下,財政建設仍然存在不少問題;江西省委黨校學者舒立峰在其《加強鄉鎮財政管理、促進鄉鎮經濟發展》一文中提出:鄉鎮財政管理與鄉鎮經濟管理二者之間不能以犧牲一方為代價去增加另一方,而是應當二者互相促進,達到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利用;青海省財政廳廳長賈國民在其《加速鄉鎮財政建設,促進鄉鎮經濟發展》一文中提出:鄉鎮財政是基層部門的財政,建設鄉鎮財政的建立與完善,可以促進農村牧區鄉鎮經濟和各項事業發展。
國內學者均從微觀的角度去看待鄉鎮財政與鄉鎮經濟發展的問題,提出的對策和建議僅可供相同或類似狀況的地區所采納。本文意從宏觀角度剖析鄉鎮財政管理與鄉鎮經濟發展的關系,找到優化財政管理、促進經濟建設的切實可行的方法。
中央政府近年提出,在“十二五”時期,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產業結構要實現優化,工業化、城鎮化的同時推進農業現代化即反哺農業。在中央紅頭文件和“白皮書”的指引下,堅決把解決農業、農村、農民的“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點,統籌城鄉發展,加大惠農力度,夯實農業、農村全方位發展的物質基礎,同時,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增加農民人均純收入。為了解決當下的問題,鄉鎮財政管理要強化收支管理,搞清楚每一筆收入和支出的來龍去脈,切實保證將資金落實到有利于“三農”的政策上來,杜絕資金浪費、資金閑置等得不到資金最大價值的現象,更要將腐敗貪污的思想遏制在搖籃里。另外,“以人為本”,心系百姓,扎扎實實為人民謀福利,真正做到為人民服務,才是鄉鎮政府的首要職責和頭等任務。
近年來,鄉鎮政府的財政管理職能逐漸轉型成為服務型政府,其成就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鄉鎮財政收入隨著財政總收入的增加而增加。2003年,財政總收入為21715.3億元,在其后的幾年間都呈現不斷增長的趨勢,至2006年的38760.2億元基本實現翻番;10年后的2012年財政總收入達到117253.3億元,是2003年財政總收入的5.4倍,財政總收入突飛猛進的速度影響著鄉鎮財政收入的增加;2003年,鄉鎮財政收入只有9850.0億元,歷經10年的時間,迅速上漲到2012年的61078.3億元,增幅高達520%。雖然鄉鎮財政收入在近十年間擁有比較高的增長幅度,但是鄉鎮財政收入的增長略緩于財政總收入的增長。作為基層財政收入部門,應當為財政總收入做出更多的貢獻。
第二,鄉鎮財政收入占財政總收入比重逐漸增大。2003年鄉鎮財政收入占財政總收入的45.36%;隨著十一五時期的到來,使得鄉鎮財政收入比重有所提高,2006年作為十一五時期的第一年,鄉鎮財政收入占財政總收入的47.22%,比2003年的比重提高了近2個百分點。進入十二五時期的第一年,2011年鄉鎮財政收入占財政總收入的50.59%,超過半數;2012年又增加1.5個百分點,上升到52.09%。同時,這個比重相對于2003年來說,增長了14.84%。雖然鄉鎮財政收入所占比重有所提高,但是在十年間的數據并不穩定,鄉鎮財政收入應該有更多在發展空間與發展潛力。

圖1 鄉鎮財政收入占財政總收入百分比
第一,鄉鎮財政支出隨著財政總支出的增加而增加。2003年財政總支出為24650.0億元,在此后每年都會有一定的增幅;時隔五年的時間,財政總支出實現翻番,并在2007年一躍達到49781.4億元。財政總支出呈現逐年遞增的穩定趨勢,歷經十年的時間,在2012年財政總支出達到2003年的5倍有余,實現125712.3億元。與此同時,2003年鄉鎮財政支出為17229.9億元,此后一直保持上升的趨勢,平均每年增長80000億元左右。自2005年起,鄉鎮財政支出增長的環比比率均在20%以上,2012年此比率降低到15.59%。鄉鎮財政支出與財政總支出基本態勢相同,增幅相似。
第二,鄉鎮財政支出占財政總支出比重逐漸增大。2003年鄉鎮財政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69.9%;在今后的十年間,鄉鎮財政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始終沒有低于該比值,并且,呈現緩慢上升的趨勢。自2004年起至2008年,鄉鎮財政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均在70%以上;2009年起,此比值達到80.01%,比照2003年的比值超過了10個百分點。2012年,鄉鎮財政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達到頂峰85.26%,是2003年所占比重的1.22倍。雖然鄉鎮財政支出占財政總支出比重有所增大并呈上升趨勢,但是,鄉鎮財政的管理仍然存在問題,鄉鎮經濟的發展仍然需要財政的大力支持。

圖2 鄉鎮財政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百分比
從2003年至2012年十年的數據來看,除個別年份財政總收入略大于財政總支出外,財政總收入基本是低于財政總支出的,差額在9000億元以內。這并不表明政府在財政方面是入不敷出的,而是基本保持財政收支平衡的表現,同時這又體現了政府“赤字財政”的財政手段。
但是,這個赤字在鄉鎮財政收支中顯得有些龐大。2003年至2012年十年間的鄉鎮財政赤字呈現上升趨勢,平均赤字水平達到22163.54億元。尤其是2012年,鄉鎮財政赤字達到46110.0億元,是同期財政收支差額的5.45倍。

圖3 財政收入、支出對比圖

圖4 鄉鎮財政收入、支出對比圖
按照當下鄉鎮農民、鄉鎮經濟對財政的需求,財政服務是相當不充分的。即使在很多鄉鎮中,財政部門已經樹立起了為人民服務的觀念,但是大多數人還難免存在“金飯碗”不怕丟的想法。如果要使得財政職能符合當地需求,就必須從思想上轉變政府人員觀念。一方面,正確的思想認識可以引導政府行為不偏離“以民為本”的思想,并將貪污的丑陋行為控制在萌芽中,或將腐敗的嘴臉撕下使其真面目在媒體中曝光,同時受到廣大輿論的壓力;另一方面,政府職能的轉變可以使政府更好的為“三農”進行服務,提高農民收入、增強農業經濟發展,更好地展現處在新時期的我國新農村的全新面貌。
合理預算并不等于充分估計,而是應當與鄉鎮經濟狀況相吻合。以一、二、三產業的發展為契機,進一步增強鄉鎮財政管理能力。第一產業的發展歷史悠久,但由于初級農產品附加值不高,創收相對較少;第二產業的發展日益壯大,在資金方面得到更多的支持,但發展潛力有限;第三產業是新興產業,相關利益者沒有認清其發展前景與發展道路,盲目發展只能帶來資源浪費。對于一個農村人口居多的農業大國來講,二、三產業的發展給國家帶來一定收益后,應當反哺農業,才能使二、三產業的發展有一個豐厚的物質基礎,最終換來鄉鎮經濟的整體發展。鄉鎮財政管理是基層政府管理部門,鄉鎮財政收入是財政總收入的細胞,鄉鎮財政收支只有按照《預算法》《稅法》《會計法》等法律法規嚴格掌控、靈活使用,才能使財政資金獲得最大的效益。
財政收入與財政支出的差額如果過大,可能會給財政管理帶來一定的困難。一方面,鄉鎮財政作為最基層的財政管理部門,在一定程度上其強制性受限;另一方面,鄉鎮財政低于縣級財政,所管轄的稅種數量少、稅源范圍狹隘,都會造成財政管理困境。赤字財政作為財政管理的一種手段,是按照當時的經濟發展需要來實行的,對鄉鎮經濟的投入加大但期初沒有投資回報,一但渡過這段重點在于基建的時期,就要轉換新的財政政策。如果鄉鎮聽從黨的號召、按照黨指明的路線,在鄉鎮實施適宜的財政政策,如同產品適銷對路一樣,鄉鎮經濟也在財政政策帶來的效益中獲利。
加強鄉鎮財政管理,促進鄉鎮經濟發展,成為強壯鄉鎮的重大議題和首當其沖的任務。只有打破制約鄉鎮財政管理和鄉鎮經濟發展的瓶頸,才能使得鄉鎮財政為經濟發展創造優越的外部環境,使得鄉鎮經濟發展為財政管理奠定殷實的物質基礎。
[1]張軍:如何促進鄉鎮經濟發展[J].現代經濟信息,2013(11).
[2]張莉萍:新時期鄉鎮經濟發展及財源建設路徑研究[J].現代商業,2014(9).
[3]張景芳:我國鄉鎮經濟發展現狀及發展模式探析[J].財經界(學術版),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