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地質工程勘察院,四川 成都 610072)
淺析我國區域滑坡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與應對方法
梁 波
(四川省地質工程勘察院,四川 成都 610072)
本文結合區域滑坡地質災害評價現狀,總結了近年來我國在這一領域所開展的工作和已經取得的成果,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現行評價方法中存在的問題和改進方向,以期對控制、管理區域滑坡地質災害有所裨益。
區域;滑坡;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
近年來,我國區域性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頻發,給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巨大損失,對社會經濟穩定發展造成惡劣影響,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區域滑坡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對制定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有效防范地質災害、減少災害性損失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關系著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不僅是擺在黨和政府面前的重要任務,也是社會發展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課題。
所謂“區域滑坡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就其本質來講,指的就是在特定的土地面積范圍內,在對該地區地質環境背景、人類社會活動情況深入了解的基礎上,分析地質災害成因及規律,對該區內可能發生滑坡地質災害的范圍、時間以及危害、損失作出先行性判斷,以便及時制定科學規劃、做好災害防范措施。區域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是區域地質災害評價的重要內容,與區域易發性評價和區域風險性評價共同組成地質災害評價體系,為防范區域滑坡地質災害提供科學參考。我國區域滑坡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1.1 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后期,我國區域滑坡地質災害評價的研究對象集中在大型工程建設,以三峽大壩為代表,對這類大型工程的評價多采用野外調查形式,方法上使用的多為定性評價法,受客觀條件影響,無論是地質勘探、劃分區域、獲取數據,還是表述結果,都一律人工手動完成。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區域滑坡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研究停滯將近十年。
1.2 進入九十年代后,隨著GIS技術的發展,區域滑坡地質災害評價重新回到大眾視野,受到地質工程界的高度關注,評價目標也實現了由區域地質環境質量評價向區域地質災害危險評價的轉變。在這一時間段,盡管引入了初級的人工神經網絡和模糊綜合評判等數學方法,但區域滑坡地質災害評價的思路和方法與之前相比并無太大變化,在實際操作中依然采用篩選誘發因素并對其進行加權計算,得出危險性指標的方法。
1.3 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之后,國外先進的地質災害評價思想體系逐步被引入,地質工程界的眾多學者在研究其思想體系的過程中認識到區域滑坡地質災害的社會性,提出應該對其進行科學管理,在這一時代背景下,相關人員紛紛嘗試構建新的區域滑坡地質災害評價與管理體系,但始終未能真正跳出傳統評價體系的基本框架。
近年來,隨著社會發展與時代進步,我國在區域滑坡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上取得了較大突破,在該領域獲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具體表現在兩件大事。

表1
其一,在地質調查局的組織領導下,第一次在全國范圍內對縣市一級行政區進行地質調查與單元劃分,全國共篩選出700多個滑坡地質災害嚴重的地區,并根據調查結果,結合當地具體情況,分階段地開展災害評價工作,經過政府、社會、公民的共同努力,區域滑坡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取得長足進步,建立形成了上千個滑坡地質災害預警網。據統計數據顯示,到2013年11月底,成功預報區域滑坡地質災害近萬次,在防范滑坡地質災害、減少國家、人民財產損失上作出了巨大貢獻。其二,三峽庫區在修建過程中,國家財政撥出專項資金用于滑坡地質災害預防與治理。在艱苦的施工環境下,較快完成了幾百處滑坡防治點的建設,造就了世界奇跡。
2.1 評價標準有待統一、完善
評價標準在區域滑坡地質災害性評價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是開展評價工作的目標。然而,就目前形勢來看,在實際操作中,尚未形成統一有效的標準,評價標準亟待統一、完善。從理論角度來講,區域滑坡地質災害評價是地質災害管理的組成部分,服從、服務于地質災害管理,因此,是否能夠為地質災害管理所用,是否能夠在地質災害管理中發揮應有的作用,才是判斷滑坡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的現實標準。在對各地方、各區域滑坡地質災害危險性進行評價時,如果不能以這一標準為依據,所有的工作都是紙上談兵、空中樓閣,無法真正落實工作目標,也就無法在滑坡地質災害發生時發揮作用。
2.2 過度依賴GIS技術
上世紀九十年代,為響應聯合國提出的“減災十年計劃”,世界各國紛紛開始研究自然災害管理,我國區域滑坡地質災害評價也讓隨之進入到一個高潮,GIS等技術的引入,對區域滑坡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首次將區域滑坡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從傳統的手工勞作中解放出來,加快了區域地質災害評價的現代化進程,提高了區域滑坡地質災害評價的實效性和準確性,但受其自身發展程度等因素影響,并不能代替滑坡地質災害成因機理研究取得根本性突破,在區域滑坡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領域,GIS始終只能作為一種探索工具和手段,而不能成為評價的主題。目前我國區域滑坡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過度依賴GIS技術,造成滑坡地質災害評價發展進程緩慢,影響了該領域的縱深發展。
2.3 觀念相對滯后
區域滑坡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的方法除了前面提到的定性評價法之外,還有定量評價法。在實際操作中,這兩種方法都表現出較大的人為性,從數據結果上來看,表現出較大的隨意性。針對這一問題,地質工程界的學者展開討論,概括來講,以下兩種觀點頗具代表性:一種觀點認為現行的區域滑坡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模式下獲得的數據結果和單元區劃不確定性較大,實用價值不高;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當前困境應歸咎于評價模型,這一部分學者普遍認為數學模型的運用是突破當前困境的主要方式,對評價模型寄予厚望。事實上,這兩種觀點都存在一定問題,前者過度追求評價的穩定性和確定性,追求結果的唯一性,而忽視了滑坡地質災害本身的變化性、不確定性;后者簡單地將滑坡地質災害量化,未能認識到滑坡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的復雜性,認為只要有先進的數學模型,就能夠解決評價問題。
2.4 對區域地質環境的分析和重視不夠
任何滑坡地質災害的發生不是偶然的,具有深刻的自然基礎和人文基礎,要實現精準評價,必須對區域地質環境進行認真分析。西方工程建筑學者曾經指出,“在提出和發展一種滑坡危險性評價方法時,識別導致斜坡失穩、引起滑坡的因素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基礎性工作”。由此可見,在對滑坡地質災害危險性進行評價時,無論采用哪種方法,都務必將以往斜坡失穩的原因和未來可能失穩的原因納入考慮,謹慎選擇危險性評價的數據。長期以來,由于缺乏對區域地質環境的分析和重視,導致評價結果不準確的情況時有發生,情況嚴重的,甚至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
滑坡的危險性評價必須查明待評價區域內地質環境條件、滑坡的構成要素及其空間組合特征,確定其規模、類型、主要誘發因素等。借助先進技術手段,明確存在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類型、分布、規模以及對周邊社會環境可能產生的危害及影響,預測可能誘發的災害類型及危險性。對區域范圍內是否存在滑坡地質災害及其潛在危險性進行定性分析判定,新型的滑坡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包括現狀評價、預測評價和綜合評價三種。對于受自然因素影響的滑坡地質災害,進行危險性評價時應考慮自然因素周期性的影響。其危險性分級見下表(注:每類5項條件中,有1條符合復雜條件者即劃為復雜類型)。
其中,現狀評價是對已有滑坡地質災害的危險性評價。其任務是根據區域內滑坡地質災害規模、分布、穩定狀態、危害對象進行危險性評價,并對危險性起決定作用的因素展開較深入的分析,判定其性質、變化、危害對象和損失情況。預測評價是對可能誘發的滑坡地質災害的危險性評價,依據區域地質特征,研究周圍人類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影響,預測是否會誘發滑坡災害。綜合評價根據現狀評價和預測評價的情況,采用定性、定量相結合的方法綜合評價地質災害危險性,對該區域的適宜性作出評估,并提出防治誘發地質災害的措施。
我國幅員遼闊,地質環境復雜,是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頻發的國家。受人類社會活動影響,全球生態環境發生了明顯變化,在這樣的形勢下,自然環境比過去更加脆弱。要實現我國滑坡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與管理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包括政府、學者、科研機構、從業人員在內的所有相關主體共同努力,應高度重視對區域地質環境的分析,在認識和遵循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建立形成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的支撐作用,借助先進技術和數學思想,不斷改進評價方法,完善管理結構,主動走出當前滑坡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困境,為優化區域地質災害評價與管理奠定扎實的基礎。
[1]梁萬杰,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評價方法研究[D].南京農業大學,2012.
[2]邱海軍.區域滑坡崩塌地質災害特征分析及其易發性和危險性評價研究[D].西北大學,2012.
P642 < class="emphasis_bold"> 文獻標識碼: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