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軍
中西藥聯合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臨床療效, 但后期的不合理搭配、擅自改變用藥種類與劑型等都會引發各種風險的出現, 降低療效、增加不良反應發生幾率[1]。為進一步探討中西藥聯合使用中存在的風險因素及規避措施, 特對本院中西藥聯合使用處方進行回顧性分析,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間門診以及住院部門共開出中藥聯合西藥應用的處方為2.12萬張, 期間本院發生中西藥聯用不良反應有87件, 不良反應發生率為0.04%(87/21200)。
1.2 方法 統計學分析本院發生的87例中藥聯合西藥應用不良反應患者的臨床資料, 并將不良反應比例按照輕度、中度、重度等嚴重程度進行劃分, 最后再按照中藥聯合西藥應用的藥藥物劑型進行分析, 其中藥物劑型的使用一般分為以下四種:①中藥注射劑和西藥注射劑聯合應用(A組);②中藥固體制劑和西藥固體制劑的聯合應用(B組);③中藥注射劑和西藥固體制劑的聯合應用(C組);④西藥注射液和中藥固體制劑的聯合應用(D組)。
1.3 統計學方法 數據均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7.0處理。計數資料以率(%)形式表示, 實施χ2檢驗, 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不良反應情況分析 本院發生中西藥聯用不良反應有87件, 輕度、中度及重度不良反應分別為52件、20件和15件,其中聯合用藥不良反應所出現比列最高的則是中藥注射液配伍西藥注射液, 重度不良反應占據比例最高。

表1 81件不良反應情況分析[n(%)]
2.2 患者資料分析 根據本院及下級醫院提供的患者資料分析得知, 在中西藥聯用不良反應構成比中, 男性占55.17%(48/87), 女性占44.83%(39/87)。男性多于女性, 經對比,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573, P=0.156);年齡≤14歲者有30例, 占34.48%, 15~39歲8例, 占9.20%, 40~59歲12例,占13.79%, ≥60歲37例, 占42.53%。各年齡段的不同發生藥物不良反應的差異也有所不同, 經對比, 年齡≤14歲的小兒和年齡≥60歲的老年患者不良反應發生幾率明顯高于其他年齡患者(P<0.05)。
3.1 中西藥聯合使用存在的風險 一般中西藥聯用中引起不良反應的風險主要有以下幾種:①用藥種類與劑型:從本次分析結果來看, 中西藥聯合使用中, 中藥注射液聯合西藥注射液不良反應發生率相對較高, 可知中西藥聯合使用中劑型對藥物使用中的風險有一定的關系;此外合并用藥種類也與不良反應發生率相關, 如用茵梔黃聯用維丙肝、病毒唑并口服肝泰樂藥物, 可出現風團樣皮疹現象。因茵梔黃的藥理作用較為復雜, 其過敏反應并不是根據兩種藥物就可準確判斷出的, 再加上不同患者有不同的個體差異因素, 不良反應出現的幾率就會大幅度增加;②藥物劑量:在臨床中盲目認為中藥藥性不如西藥猛烈, 在聯合應用時常常出現感冒通配伍解熱鎮痛藥, 并加大劑量, 導致患者出現嗜睡不良反應。③配伍及服用方法:藥性發揮與藥物服用方法兩者關系十分緊密。應嚴格按照醫囑進行藥物服用, 尤其是在飯前、飯后、口服幾次等[2]。
3.2 規避對策 ①在規避中藥和西藥聯合應用不良反應方面應該按照性別、藥物種類的不同而有所側重, 同時加強藥品管理與使用。尤其要注意常見的發生不良反應的藥物類別,加強對這些藥物的監管, 完善藥品不良反應檢測系統, 提高數據檢測質量。②監測方法與手段:藥物不良反應監測可分為集中監測和自發呈報。其內容主要是根據患者基本情況、用藥情況、不良反應來進行監測[3]。③按照中藥方劑的君、臣、佐、使的原則進行與西藥配伍使用, 同時辨證用藥, 從根本上預防中西藥聯合應用發生不良反應。從本院本次研究來看,年齡與中西藥聯合使用中的不良反應有一定關系, 因此在臨床中西藥聯合使用過程中, 應考慮到患者的年齡等基本情況,進行辨證施治, 對癥下藥, 科學設計處方, 嚴格控制中藥使用劑量和用藥時間, 避免過量使用中藥。在需要增加劑量時,應該嚴格按照權威的醫學理論和實驗研究成果作為依據進行劑量的增或者減, 從而減少不良反應發生概率。
[1] 符天銘, 賴坤華, 張華, 等.西藥聯合中藥應用致不良反應的分析.醫藥前沿, 2012(36):88.
[2] 陳繼佳.淺析多種西藥合用的不良反應及促進西藥臨床合理用藥.大家健康(中旬版), 2014(3):147.
[3] 林麗勉.中西藥聯合的不良反應探討.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3, 6(34):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