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春雅
舒適是指個體在其所在的環境中保持一種和諧安寧的精神狀態,是身體健康、沒有病痛、沒有焦慮、輕松自在、自我滿足的主觀感覺。它包括心理舒適、生理舒適、環境舒適、關系和諧。舒適護理作為一種新型的、整體化的、個性化的、有效的護理模式,就是讓病人在恢復健康的同時在心理上、生理上和社會等層面保持最愉快的狀態,或者降低不愉快的程度[1],尤其注重使之感到醫患關系及周圍各層面的關系和諧輕松。為探討舒適護理在老年骨外傷病人治療中的應用效果,我們以病人術前焦慮程度、術后疼痛程度以及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為觀察指標,比較舒適護理和普通護理對老年骨外傷病人的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們調取2010年以前未實施舒適護理的老年骨外傷病人資料,同時調取2010—2013年7月已實施舒適護理的老年骨外傷病人資料。對兩組資料分別編號,然后以隨機抽號的方法分別對兩組資料進行隨機抽樣。抽得2010年以前病人資料195份(對照組),病例平均年齡(67.5±10.2)歲,其中男120例,女75例。2010年以后病人資料121份(觀察組),病例平均年齡(69.1±11.2)歲,其中男81例,女40例。兩組病例年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305,P>0.05);兩組性別組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942,P>0.05)。
1.2方法
兩組均給予骨科常規護理,觀察組在骨科常規護理的基礎上予以舒適護理。① 病人安排一個相對安靜、清潔衛生、光線明暗和溫度濕度可以調節的病房,一般為雙人病房。將骨外傷部位相同或相近的病人安排在同一病房,最好是一個將出院的病人,一個新病人。由于老病人先前接受過護理人員充分的心理疏導及良好的健康宣教,他會把自己怎樣從恐懼心態轉變成出院前良好的平穩心態告知新病友,病人之間的心得交流效果往往優于醫方對患方的“安慰”。② 護理人員主動關心病人,像對待自己家人一樣耐心聽取病人對痛苦的訴說,用自己醫學知識對病人各種反應給予適當的解釋,尤其將疼痛反應的預后實事求是地告知病人,科學的心理安慰,將大大增強病人戰勝疾病的信心。③ 創造良好的病房氛圍。不僅注重護士與病人之間的溝通,還要管理好病人與護工、工勤人員之間的良好關系。讓病人保持樂觀的態度[2]。④ 術前一天巡回護士對病人進行術前觀察和評估,針對不同病人的心理特點給予有針對性的護理。告知手術醫師情況、手術方法及麻醉等相關注意事項。通過積極主動的溝通和疏導,消除病人及家屬焦慮、恐懼心理。病人術畢安返病房后,待病人清醒后告知其手術已順利完成,用溫鹽水紗布擦凈病人身上未擦凈的血漬和消毒液,為病人穿好衣物,蓋好被巾,注意保暖和保護病人的隱私,對術后疼痛程度及其他不適并給予恰當的安慰、解釋及治療,讓病人感到溫馨。抬高患肢并保持功能體位,維持舒適體位,幫助翻身,促進血液回流。術后定期訪視病人,指導病人食用高蛋白、高維生素、高鈣、易消化飲食。指導病人做好下肢的功能護理,防止靜脈血栓形成[3]。
1.3評價方法
①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4]評估兩組病人術前的焦慮程度, 得分小于50分提示無焦慮,50~59分提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大于70分為重度焦慮。②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測術后48 h內疼痛程度,0~2分為無痛或輕度疼痛;3~5分為中度疼痛;6~8分為重度疼痛;>8分為極度疼痛。③ 采用我院護理部自擬護理滿意度調查表,讓病人自行填寫,滿分百分制,80~95分為滿意,>95分為非常滿意。
數據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比較采用行列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焦慮程度比較
觀察組術前經過護理人員系列措施干預后比對照組術前焦慮程度有明顯減輕,見表1。
3討論
老年骨外傷是骨科高齡病人中最常見的疾病,多數是由于外力撞擊引起的骨的連續性和完整性破壞,但是由于老年人生理功能逐漸衰退、骨質疏松、退行性變、破骨細胞增多,使骨外傷的愈合相對較慢。老年人大多缺乏年輕人的那種朝氣,加之多數老年人伴隨多種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骨外傷給老年人精神上、肉體上較重的打擊,往往造成老年人郁郁寡歡,情緒悲觀,甚至有些老人本來就有抑郁傾向。這些情緒都會對康復造成不利影響,尤其表現為治療的依從性差,不愿主動配合醫師的治療方案。本組資料顯示,通過4個方面的舒適護理,觀察組的焦慮情緒比對照組大為緩解,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由于環境的舒適、細致的護理和護理人員醫學知識的科學應用,向病人耐心解釋治療中發生的情況,病人術后的疼痛感覺也較對照組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病人與護理人員之間的溝通逐漸變成一種信任,有些病人在出院時表現得依依不舍。病人的滿意度也有所提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舒適護理管理模式最重要內容是舒適環境以及以病人為中心的各層面關系的和諧。適宜的氣味、溫濕度、聲響、光線能提高環境的舒適度,對病人的病情和情緒都有良好的幫助。良好的周邊關系,尤其是醫患之間的信任對改善病人的悲觀情緒有很大的作用,良好的情緒能提高病人的免疫力。資料顯示,臨床護士在老年心理護理知識方面的掌握情況不太理想,針對這種現狀,我科特別對相關護理人員進行較為系統的心理咨詢知識和技巧培訓,讓護理人員在實踐中不斷充實調整具體措施。同時注重護理人員之間的交流。
我科的舒適護理已經延伸到注重老人出院后的家庭照護,因為骨科老年病人的康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盡可能避免獨居,讓老人有歸屬感和安全感。讓老人明白懂得多參加社會活動不僅有益于身體早日康復,同時對老年骨外傷病人樹立生活信心十分重要。舒適護理成為了衡量臨床護理服務水平的必要標準[5]。
綜上所述,舒適護理在老年骨外傷能有效降低病人的焦慮程度、減輕術后疼痛程度、有利于骨折愈合和功能康復;同時,對改善醫患關系,提高病人滿意度具有重要意義。
4參考文獻
[1]周敏,馬青華.舒適護理臨床應用研究進展[J].全科護理,2012,10(12):3242-3243.
[2]傅愛鳳,鄭志惠.舒適護理對骨科患者術后疼痛、焦慮及護患關系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06,21(20):1-4.
[3]洪琳.舒適護理運用于手術室護理的探討[J].中華護理雜志,2002,37(8):583-584.
[4]王長虹,叢中.臨床心理治療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1:575-578.
[5]張秀美,楊會.高齡骨折患者手術中的護理[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14):2052-2053.
(收稿日期:2013-10-20)
舒適是指個體在其所在的環境中保持一種和諧安寧的精神狀態,是身體健康、沒有病痛、沒有焦慮、輕松自在、自我滿足的主觀感覺。它包括心理舒適、生理舒適、環境舒適、關系和諧。舒適護理作為一種新型的、整體化的、個性化的、有效的護理模式,就是讓病人在恢復健康的同時在心理上、生理上和社會等層面保持最愉快的狀態,或者降低不愉快的程度[1],尤其注重使之感到醫患關系及周圍各層面的關系和諧輕松。為探討舒適護理在老年骨外傷病人治療中的應用效果,我們以病人術前焦慮程度、術后疼痛程度以及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為觀察指標,比較舒適護理和普通護理對老年骨外傷病人的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們調取2010年以前未實施舒適護理的老年骨外傷病人資料,同時調取2010—2013年7月已實施舒適護理的老年骨外傷病人資料。對兩組資料分別編號,然后以隨機抽號的方法分別對兩組資料進行隨機抽樣。抽得2010年以前病人資料195份(對照組),病例平均年齡(67.5±10.2)歲,其中男120例,女75例。2010年以后病人資料121份(觀察組),病例平均年齡(69.1±11.2)歲,其中男81例,女40例。兩組病例年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305,P>0.05);兩組性別組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942,P>0.05)。
1.2方法
兩組均給予骨科常規護理,觀察組在骨科常規護理的基礎上予以舒適護理。① 病人安排一個相對安靜、清潔衛生、光線明暗和溫度濕度可以調節的病房,一般為雙人病房。將骨外傷部位相同或相近的病人安排在同一病房,最好是一個將出院的病人,一個新病人。由于老病人先前接受過護理人員充分的心理疏導及良好的健康宣教,他會把自己怎樣從恐懼心態轉變成出院前良好的平穩心態告知新病友,病人之間的心得交流效果往往優于醫方對患方的“安慰”。② 護理人員主動關心病人,像對待自己家人一樣耐心聽取病人對痛苦的訴說,用自己醫學知識對病人各種反應給予適當的解釋,尤其將疼痛反應的預后實事求是地告知病人,科學的心理安慰,將大大增強病人戰勝疾病的信心。③ 創造良好的病房氛圍。不僅注重護士與病人之間的溝通,還要管理好病人與護工、工勤人員之間的良好關系。讓病人保持樂觀的態度[2]。④ 術前一天巡回護士對病人進行術前觀察和評估,針對不同病人的心理特點給予有針對性的護理。告知手術醫師情況、手術方法及麻醉等相關注意事項。通過積極主動的溝通和疏導,消除病人及家屬焦慮、恐懼心理。病人術畢安返病房后,待病人清醒后告知其手術已順利完成,用溫鹽水紗布擦凈病人身上未擦凈的血漬和消毒液,為病人穿好衣物,蓋好被巾,注意保暖和保護病人的隱私,對術后疼痛程度及其他不適并給予恰當的安慰、解釋及治療,讓病人感到溫馨。抬高患肢并保持功能體位,維持舒適體位,幫助翻身,促進血液回流。術后定期訪視病人,指導病人食用高蛋白、高維生素、高鈣、易消化飲食。指導病人做好下肢的功能護理,防止靜脈血栓形成[3]。
1.3評價方法
①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4]評估兩組病人術前的焦慮程度, 得分小于50分提示無焦慮,50~59分提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大于70分為重度焦慮。②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測術后48 h內疼痛程度,0~2分為無痛或輕度疼痛;3~5分為中度疼痛;6~8分為重度疼痛;>8分為極度疼痛。③ 采用我院護理部自擬護理滿意度調查表,讓病人自行填寫,滿分百分制,80~95分為滿意,>95分為非常滿意。
數據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比較采用行列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焦慮程度比較
觀察組術前經過護理人員系列措施干預后比對照組術前焦慮程度有明顯減輕,見表1。
3討論
老年骨外傷是骨科高齡病人中最常見的疾病,多數是由于外力撞擊引起的骨的連續性和完整性破壞,但是由于老年人生理功能逐漸衰退、骨質疏松、退行性變、破骨細胞增多,使骨外傷的愈合相對較慢。老年人大多缺乏年輕人的那種朝氣,加之多數老年人伴隨多種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骨外傷給老年人精神上、肉體上較重的打擊,往往造成老年人郁郁寡歡,情緒悲觀,甚至有些老人本來就有抑郁傾向。這些情緒都會對康復造成不利影響,尤其表現為治療的依從性差,不愿主動配合醫師的治療方案。本組資料顯示,通過4個方面的舒適護理,觀察組的焦慮情緒比對照組大為緩解,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由于環境的舒適、細致的護理和護理人員醫學知識的科學應用,向病人耐心解釋治療中發生的情況,病人術后的疼痛感覺也較對照組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病人與護理人員之間的溝通逐漸變成一種信任,有些病人在出院時表現得依依不舍。病人的滿意度也有所提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舒適護理管理模式最重要內容是舒適環境以及以病人為中心的各層面關系的和諧。適宜的氣味、溫濕度、聲響、光線能提高環境的舒適度,對病人的病情和情緒都有良好的幫助。良好的周邊關系,尤其是醫患之間的信任對改善病人的悲觀情緒有很大的作用,良好的情緒能提高病人的免疫力。資料顯示,臨床護士在老年心理護理知識方面的掌握情況不太理想,針對這種現狀,我科特別對相關護理人員進行較為系統的心理咨詢知識和技巧培訓,讓護理人員在實踐中不斷充實調整具體措施。同時注重護理人員之間的交流。
我科的舒適護理已經延伸到注重老人出院后的家庭照護,因為骨科老年病人的康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盡可能避免獨居,讓老人有歸屬感和安全感。讓老人明白懂得多參加社會活動不僅有益于身體早日康復,同時對老年骨外傷病人樹立生活信心十分重要。舒適護理成為了衡量臨床護理服務水平的必要標準[5]。
綜上所述,舒適護理在老年骨外傷能有效降低病人的焦慮程度、減輕術后疼痛程度、有利于骨折愈合和功能康復;同時,對改善醫患關系,提高病人滿意度具有重要意義。
4參考文獻
[1]周敏,馬青華.舒適護理臨床應用研究進展[J].全科護理,2012,10(12):3242-3243.
[2]傅愛鳳,鄭志惠.舒適護理對骨科患者術后疼痛、焦慮及護患關系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06,21(20):1-4.
[3]洪琳.舒適護理運用于手術室護理的探討[J].中華護理雜志,2002,37(8):583-584.
[4]王長虹,叢中.臨床心理治療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1:575-578.
[5]張秀美,楊會.高齡骨折患者手術中的護理[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14):2052-2053.
(收稿日期:2013-10-20)
舒適是指個體在其所在的環境中保持一種和諧安寧的精神狀態,是身體健康、沒有病痛、沒有焦慮、輕松自在、自我滿足的主觀感覺。它包括心理舒適、生理舒適、環境舒適、關系和諧。舒適護理作為一種新型的、整體化的、個性化的、有效的護理模式,就是讓病人在恢復健康的同時在心理上、生理上和社會等層面保持最愉快的狀態,或者降低不愉快的程度[1],尤其注重使之感到醫患關系及周圍各層面的關系和諧輕松。為探討舒適護理在老年骨外傷病人治療中的應用效果,我們以病人術前焦慮程度、術后疼痛程度以及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為觀察指標,比較舒適護理和普通護理對老年骨外傷病人的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們調取2010年以前未實施舒適護理的老年骨外傷病人資料,同時調取2010—2013年7月已實施舒適護理的老年骨外傷病人資料。對兩組資料分別編號,然后以隨機抽號的方法分別對兩組資料進行隨機抽樣。抽得2010年以前病人資料195份(對照組),病例平均年齡(67.5±10.2)歲,其中男120例,女75例。2010年以后病人資料121份(觀察組),病例平均年齡(69.1±11.2)歲,其中男81例,女40例。兩組病例年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305,P>0.05);兩組性別組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942,P>0.05)。
1.2方法
兩組均給予骨科常規護理,觀察組在骨科常規護理的基礎上予以舒適護理。① 病人安排一個相對安靜、清潔衛生、光線明暗和溫度濕度可以調節的病房,一般為雙人病房。將骨外傷部位相同或相近的病人安排在同一病房,最好是一個將出院的病人,一個新病人。由于老病人先前接受過護理人員充分的心理疏導及良好的健康宣教,他會把自己怎樣從恐懼心態轉變成出院前良好的平穩心態告知新病友,病人之間的心得交流效果往往優于醫方對患方的“安慰”。② 護理人員主動關心病人,像對待自己家人一樣耐心聽取病人對痛苦的訴說,用自己醫學知識對病人各種反應給予適當的解釋,尤其將疼痛反應的預后實事求是地告知病人,科學的心理安慰,將大大增強病人戰勝疾病的信心。③ 創造良好的病房氛圍。不僅注重護士與病人之間的溝通,還要管理好病人與護工、工勤人員之間的良好關系。讓病人保持樂觀的態度[2]。④ 術前一天巡回護士對病人進行術前觀察和評估,針對不同病人的心理特點給予有針對性的護理。告知手術醫師情況、手術方法及麻醉等相關注意事項。通過積極主動的溝通和疏導,消除病人及家屬焦慮、恐懼心理。病人術畢安返病房后,待病人清醒后告知其手術已順利完成,用溫鹽水紗布擦凈病人身上未擦凈的血漬和消毒液,為病人穿好衣物,蓋好被巾,注意保暖和保護病人的隱私,對術后疼痛程度及其他不適并給予恰當的安慰、解釋及治療,讓病人感到溫馨。抬高患肢并保持功能體位,維持舒適體位,幫助翻身,促進血液回流。術后定期訪視病人,指導病人食用高蛋白、高維生素、高鈣、易消化飲食。指導病人做好下肢的功能護理,防止靜脈血栓形成[3]。
1.3評價方法
①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4]評估兩組病人術前的焦慮程度, 得分小于50分提示無焦慮,50~59分提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大于70分為重度焦慮。②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測術后48 h內疼痛程度,0~2分為無痛或輕度疼痛;3~5分為中度疼痛;6~8分為重度疼痛;>8分為極度疼痛。③ 采用我院護理部自擬護理滿意度調查表,讓病人自行填寫,滿分百分制,80~95分為滿意,>95分為非常滿意。
數據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比較采用行列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焦慮程度比較
觀察組術前經過護理人員系列措施干預后比對照組術前焦慮程度有明顯減輕,見表1。
3討論
老年骨外傷是骨科高齡病人中最常見的疾病,多數是由于外力撞擊引起的骨的連續性和完整性破壞,但是由于老年人生理功能逐漸衰退、骨質疏松、退行性變、破骨細胞增多,使骨外傷的愈合相對較慢。老年人大多缺乏年輕人的那種朝氣,加之多數老年人伴隨多種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骨外傷給老年人精神上、肉體上較重的打擊,往往造成老年人郁郁寡歡,情緒悲觀,甚至有些老人本來就有抑郁傾向。這些情緒都會對康復造成不利影響,尤其表現為治療的依從性差,不愿主動配合醫師的治療方案。本組資料顯示,通過4個方面的舒適護理,觀察組的焦慮情緒比對照組大為緩解,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由于環境的舒適、細致的護理和護理人員醫學知識的科學應用,向病人耐心解釋治療中發生的情況,病人術后的疼痛感覺也較對照組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病人與護理人員之間的溝通逐漸變成一種信任,有些病人在出院時表現得依依不舍。病人的滿意度也有所提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舒適護理管理模式最重要內容是舒適環境以及以病人為中心的各層面關系的和諧。適宜的氣味、溫濕度、聲響、光線能提高環境的舒適度,對病人的病情和情緒都有良好的幫助。良好的周邊關系,尤其是醫患之間的信任對改善病人的悲觀情緒有很大的作用,良好的情緒能提高病人的免疫力。資料顯示,臨床護士在老年心理護理知識方面的掌握情況不太理想,針對這種現狀,我科特別對相關護理人員進行較為系統的心理咨詢知識和技巧培訓,讓護理人員在實踐中不斷充實調整具體措施。同時注重護理人員之間的交流。
我科的舒適護理已經延伸到注重老人出院后的家庭照護,因為骨科老年病人的康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盡可能避免獨居,讓老人有歸屬感和安全感。讓老人明白懂得多參加社會活動不僅有益于身體早日康復,同時對老年骨外傷病人樹立生活信心十分重要。舒適護理成為了衡量臨床護理服務水平的必要標準[5]。
綜上所述,舒適護理在老年骨外傷能有效降低病人的焦慮程度、減輕術后疼痛程度、有利于骨折愈合和功能康復;同時,對改善醫患關系,提高病人滿意度具有重要意義。
4參考文獻
[1]周敏,馬青華.舒適護理臨床應用研究進展[J].全科護理,2012,10(12):3242-3243.
[2]傅愛鳳,鄭志惠.舒適護理對骨科患者術后疼痛、焦慮及護患關系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06,21(20):1-4.
[3]洪琳.舒適護理運用于手術室護理的探討[J].中華護理雜志,2002,37(8):583-584.
[4]王長虹,叢中.臨床心理治療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1:575-578.
[5]張秀美,楊會.高齡骨折患者手術中的護理[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14):2052-2053.
(收稿日期:2013-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