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少偉
莫讓 “洋食品”蒙蔽雙眼
文/劉少偉
在中國,越來越多的人將美味和健康的進口食品作為每日消費的一部分。各種進口食品以其特殊的異域風味、先進的生產工藝、精美的包裝等特點,帶給大眾豐富的味覺享受和更多的禮品選擇。據國家質檢總局此前報告顯示,中國進口食品來自歐美、韓國、日本、東南亞等140多個國家和中國港澳臺地區,約10大系列,逾兩萬個品種。

當前,我國人均收入不斷增加,城鎮化進程加快,消費者越來越追求高品質生活。人們的消費檔次得到逐漸提高和升級,已從過去的溫飽型逐漸向營養型、健康型、休閑型、風味型和體驗型轉變,進口食品逐漸進入了人們的生活,并受到廣大消費者的喜愛。
進口食品在我國受歡迎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國食品安全問題的頻頻發生引起了國內消費者的恐慌,部分消費者對我國食品產生不信任和排斥心理,轉而把目光集中在進口食品上。因此我國進口食品在品種和數量上有逐年增加的趨勢。通常,進口食品的生產加工過程除部分產品需要在境內包裝外,其余工序均在境外完成。我國的質檢部門無法對其養殖、生產加工過程、運輸等條件進行監控,加之不同輸出國的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參差不齊,以食品為載體傳入動植物疫病或對消費者健康構成潛在危害的風險客觀存在。隨著食品加工產業技術步伐的加快,運輸與國際物流的快速成長,進口食品可能成為消費者健康風險的來源。

近年來,我國多次在進口環節發現進口食品質量和包裝不合格等情況。據國家質檢總局官方網站統計,2012年我國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共檢出質量安全項目不合格進口食品2 499批。2013年3月,來自28個國家或地區的156批不安全進口食品被擋在國門外,主要是糕點餅干類、乳制品類和飲料類。這些不安全產品包括品質不合格、微生物污染和食品添加劑超標。國家質檢總局最新發布的信息表明,進口食品安全問題應引起公眾關注。
比如,自2008年我國三鹿奶粉被曝光非法添加三聚氰胺之后,乳制品的安全問題受到了廣泛關注,尤其是嬰幼兒乳制品安全問題。面對國內乳制品行業的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更多的國內消費者選擇購買進口乳制品,因此進口乳制品一度成為中國媽媽的首選,這也促使進口乳制品大量涌入國內市場。但是進口乳制品也不是全部能夠讓消費者100%放心食用的。2013年5月,德國的泓樂嬰兒、幼兒配方奶粉,新西蘭的可益多嬰兒、幼兒配方奶粉等,均因產品不合格被我國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銷毀。6月24日,廣州市工商局發布抽樣檢驗情況稱,源自新西蘭的高培360°嬰兒配方奶粉(1段)硒含量不合格、源自美國的百得智金裝嬰兒配方奶粉(1段)“灰分”指標不合格。同年7月有報道稱,惠氏啟賦(2段)奶粉沖泡后出現褐色漂浮物。2013年1月,新西蘭乳制品巨頭恒天然集團生產的奶粉被檢測出含有微量雙氰胺。
可以看出,消費者一味追求的高品質、高檔次、高消費的進口食品也存在質量安全問題。根據網站調查結果顯示,有七成網友認為進口食品是安全的,可以放心食用。在調查中,選擇對進口食品“一般信任”和“非常信任”的網友分別為50.5%和22.52%,而選擇“不太信任”和“完全不信任”的網友加起來不超過1/4。調查結果反映出消費者存在盲目信任進口食品,對進口食品的安全性缺乏理性認識。
此外,消費者還需關注“無身份證”的進口食品,即走私進口食品,這些不僅僅是非法交易品,更是傳遞安全隱患的“隱形途徑”。據廣東出入境檢驗檢疫局要聞報道欄目的通報,2006年在佛山南海羅村鎮某冷庫查獲大量非法入境凍品,包括凍牛肚、牛百葉等牛副產品,數量達數百噸,其中有不少疫區凍肉產品。如此大量且含有瘋牛病疫區產品的凍肉,若流入市場會帶來疫情的傳播,危害人民群眾生命健康。據不完全統計,2005年僅廣東省境內各出入境口岸組織銷毀的從美國、比利時、土耳其、澳大利亞、巴西、英國、阿根廷、荷蘭等國走私入境的凍品包括豬耳朵、豬腳(首)、二折鴨翼、雞爪、雞腿、雞翅膀等就超過了1 200噸。2006年7月廣東中山查獲大批產自英國、美國、中國香港、泰國、印尼、印度尼西亞、瑞士、澳大利亞、馬來西亞等地的無“身份證”食品,即沒有進口食品有關的來源證明的食品,包括糖漿、糖、調味、水果罐頭、小食品、配料、飲品、奶油、果醬等多個類別,合計2萬~3萬箱(包),涉案金額達30萬元人民幣。關于這方面的報道近年來越來越多,走私進口食品往往沒有經過檢驗檢疫直接進入流通領域,質量和安全無法保障,對我國消費者的健康構成了很大的安全隱患。
其實,國際新聞中也不時會有國外食品安全問題的報道,但是并沒有引起我國消費者的足夠重視。因此,國家及相關部門需要加大對進口食品的檢查力度,積極出臺有關法律法規,提高各地方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的檢測力度,嚴把質量安全關,全力保證我國進口食品的安全性。
為了保障消費者的健康和權益,我國已經逐步建立了一整套進出口食品質量安全監管制度。首先,以預防為主加強種植養殖源頭監管:為有效控制動植物疫情疫病風險和農獸藥殘留,從源頭保障食品的質量安全和可追溯性。其次,建設進出口企業誠信體系:建立進出口企業質量承諾和企業獎懲制度,著力強化企業產品形成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覺誠信經營的良好機制。再次,加強食品的檢驗檢疫技術儲備和風險預警研究工作:先進的檢測技術和高精尖的儀器設備已經成為發達國家在進出口食品貿易中設置技術壁壘和控制食品安全的重要依托,因此我國需要在超痕量檢測技術、高通量快速篩查技術等方面提高自己的檢測實力,力爭達到國際水平;另外我國的進出口食品風險預警研究工作基礎薄弱,需要向發達國家學習,在實驗室研究、檢測的數據分析上,通過監測、追蹤、量化分析進出口食品安全隱患,建立一整套預警功能系統,通過動態收集和分析食品安全信息,初步實現對食品安全問題的早發現、早預警、早控制、早處理。最后,在政府監管方面,要制定和完善食品生產和流通過程的有關標準,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制度的建設,還要建立和健全食品質量安全管理的專門機構,加強食品安全監管和逐步完善管理信息系統的建設。
(作者:華東理工大學食品藥品監管研究中心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