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凌鷹 駱小航
為觀察應用燈盞花素注射液(麥普寧, 瑞陽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治療腦梗死患者的療效, 本文選擇30例腦梗死患者應用燈盞花素治療, 另外30例應用依達拉奉注射液對照觀察。現將結果對比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60例患者均為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本院住院或門診治療的急性或慢性復發的患者, 均經頭顱MRI或CT確診為腦梗死[1]。其中治療組病變為基底節區腔隙性梗死的22例, 顳葉梗死的7例, 小腦梗死的1例;對照組病變為基底節區腔隙性梗死的21例, 顳葉梗死的9例。60例患者中男32例, 女28例;年齡48~83歲, 平均年齡62.3歲, 其中合并高血壓有42例, 糖尿病9例。
1.2 治療方法 實驗分為治療組(燈盞花素組)與對照組(依達拉奉組), 組間例數比為1:1。分組遵循隨機原則。治療組予燈盞花素400 mg加入5%葡萄糖或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l中, 1次/d靜脈滴注, 10 d為1療程。對照組予依達拉奉30 mg加入5%葡萄糖或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l中,2次/d, 靜脈滴注15 d為1個療程。
1.3 療效評定指標 基本治愈:臨床癥狀消失, 肌力恢復正常, 能獨立行走;顯著好轉:癥狀和體征明顯改變, 肌力改善Ⅱ級以上;好轉:癥狀和體征好轉, 肌力改善Ⅰ級以上;無改善:癥狀和體征無明顯變化[2]。顯著好轉率=(基本治愈+顯著好轉)/例數×100%;總有效率=(基本治愈+顯著好轉+好轉)/總例數×100%。
1.4 檢驗指標 治療前后分別檢測兩組患者的血液流變學情況(腦血流圖), 同時作腎功能、血脂、血常規、尿常規等檢查。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 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后總療效比較 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 說明兩組綜合療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治療前后腦血流圖比較 兩組治療前腦血流圖波幅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比較, 兩組治療前后比較,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治療后綜合療效比較(n, %)
表2 治療前后腦血流圖(椎-基底動脈系統)的組間比較(, Ω)

表2 治療前后腦血流圖(椎-基底動脈系統)的組間比較(, Ω)
注:治療前兩組比較, P>0.05;治療后兩組比較, P<0.05;兩組治療前后比較, 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波幅 治療后波幅治療組 30 0.121±0.062 0.250±0.041對照組 30 0.114±0.059 0.221±0.061
燈盞花性辛, 微溫, 具有活血舒筋、散寒解表、祛風除濕等功效, 用于心痛、風濕痹痛、癱瘓等。其有效成分是黃酮類物質, 具有擴血管, 改善微循環, 增加組織灌注, 改善血液流變性及改善脂質代謝等作用, 另有消除氧自由基, 對抗脂質過氧化, 抑制炎癥介質的形成和釋放, 防止神經元的缺血性損傷[3]。隨著分析技術、提取技術的不斷提高和臨床藥理、治療的研究, 對燈盞花素的研究和應用也已取得一定成果。
腦梗死是老年人的一種常見病、多發病。許錦葉[4]研究表明268例腦梗死患者與正常對照組, 在血液黏滯性、聚集性及凝固性等方面, 各項數據均明顯高于正常人, 從而導致血流量減少, 血流減慢, 阻礙病變血管及側支循環的血供,造成血栓形成及腦梗死。燈盞花素為純中藥制劑, 其性活血化瘀, 其藥對缺血性腦血管病具有降低血黏度及改善血液循環, 擴張腦血管等作用。應用燈盞花素注射液治療腦梗死,與依達拉奉注射液進行療效對比觀察, 燈盞花素注射液治療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改善明顯, 兩組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治療組治療后血液流變學數據發生了顯著變化, 治療前后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文研究表明, 燈盞花素注射液具有明顯的降低血液黏稠度、提高紅細胞變形性作用, 可明顯改善老年腦梗死患者腦組織的微循環, 增加腦血流量, 有利于血管再通和病變部位腦細胞功能的恢復。因此, 燈盞花素值得在臨床上加以推廣使用。
[1] 中華神經科學會, 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中華神經科雜志, 1996, 29(6):379-380.
[2] 陳清棠.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標準(1995).中華神經科雜志, 1996, 29(6):381-383.
[3] 郭志成, 李麗.燈盞花素聯用三七總苷對急性腦梗死大鼠ICAM-1的影響.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0, 8(10):1213-1215.
[4] 許錦葉.268例腦梗死的血液流變學觀察.廣東醫學, 1995, 16(1):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