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金秀
急慢性關節肌肉疼痛是很多骨科疾病及內科疾病的最常見癥狀, 多數患者以口服非甾體類消炎止痛藥物治療為主,但副作用大, 藥效維持的時間短。腫痛消貼是本院自制的中藥外用制劑, 在治療風濕性疾病效果顯著,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本科125例患者, 符合《中藥新藥臨床指導原則》痹癥制定標準, 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65例, 男30例, 女35例, 年齡20~75歲, 平均年齡(50.12±6.23)歲, 病程2 d~13年, 平均病程(5.12±5.41)年;類風濕性關節炎26例, 膝骨性關節炎24例, 腰肌勞損15例。對照組60例, 男28例, 女32例, 年齡21~77歲, 平均年齡(51.24±5.41)歲, 病程2 d~15年, 平均病程(5.12±5.41)年, 類風濕性關節炎24例, 膝骨性關節炎20例, 腰肌勞損16例。兩組在性別、年齡、疾病種類及病程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采用本院自制腫痛消貼穴(規格為直徑5 cm)貼敷疼痛部位, 持續貼敷24 h, 1次/d, 使用療程為7 d為1個療程。對照組用1%雙氯芬酸二乙胺乳膠劑(商品名:扶他林, 北京諾華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19990291), 將適量藥物涂于患處, 稍加揉搓, 按摩, 使皮膚充分吸收, 3次/d。療程均為1周。用藥期間均停用任何中西藥止痛口服制劑。
1.3 療效評定標準 ①綜合療效: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標準, 改善率=(治療前評分值-治療后評分值)/治療前評分值×100%。治愈:疼痛等癥狀消失, 活動正常, 改善率>90%; 顯效:疼痛等癥狀基本消除, 活動不受限, 改善率>70%且<90%;有效:疼痛等癥狀基本消除,活動輕度受限, 改善率>30%且<70%;無效:疼痛等癥狀與活動無明顯改善, 改善率<30%。②不良反應:有無局部皮疹、水皰及過敏反應等。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PEMS3.1分析相關資料。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綜合療效 治療組總有效率90.77%明顯高于對照組76.67%,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
2.2 安全性 患者生命體征如血壓、心率、呼吸在治療前后均無明顯變化, 無過敏現象的發生, 試驗期間無不良事件和嚴重不良事件發生。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腫痛消貼穴是本院自制外用藥, 其成分主要由十八味中草藥組成, 主要有:生大黃、紅花、桃仁、冰片、乳香、沒藥、黃連、薄荷、透骨草、赤芍、細辛、生川烏、生草烏、梔子、土茯苓、黃芩、姜黃、三七等, 研成粉末, 加入適量白酒和蜂蜜進行調和, 取少許平鋪于穴貼輔料上, 然后貼敷于患處。其功效為清熱解毒、活血消腫、溫經止痛。此藥對皮膚刺激性小, 很少有皮膚過敏反應。在觀察的65例患者當中尚未發現有過敏反應。
臨床上對于多種原因導致的關節肌肉疼痛在中醫學當中多稱為“痹癥”。《素問·痹癥》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風寒濕邪侵襲, 外邪留于經絡, 使之閉阻, 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而致。臨床癥狀多以氣血瘀滯, 機體關節疼痛、麻木、腫脹、屈伸不利為主。現代醫學中的“類風濕關節炎”、“膝骨性關節炎”、“腰肌勞損”等均屬于此病范疇。中醫外用藥物, 有著悠久的歷史。清代名醫徐靈胎曾說“用膏貼之, 閉塞其氣, 使藥性從毛孔而入其腠理, 通經貫絡, 或提而出之, 或攻而散之, 較之服藥尤有力, 此至妙之法也。”皮膚吸收機理, 已被現代科學實驗證明[2]。有實驗研究證明,中藥外用可干預骨細胞因子基因的表達, 提高自由基清除劑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可代替或減少口服消炎止痛藥物及激素類藥物, 尤其是特異性COX-2抑制劑的使用, 從而減少心血管及消化道潰瘍等事件的發生,外用的消痛貼在減少藥物毒副作用等方面起著顯著的優勢,從而保護關節軟骨, 治療骨性關節炎的目的[3]。
綜上所述, 消痛貼治療風濕性疾病導致的關節腫痛、急慢性損傷、關節及肌肉的疼痛等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 使用價值高, 值得推廣。
[1] 唐武.布洛芬緩釋膠囊的不良反應.醫藥導報, 2001, 20(3): 201.
[2] 王選惠, 王育東.胸痹膏穴位貼敷治療心絞痛88例臨床觀察,中外健康文摘(醫藥月刊), 2006, 3(10):91.
[3] 劉坤, 李盛華, 宋貴杰.中醫藥治療膝骨關節炎實驗研究集釋.中醫藥學刊, 2004, 12(2):283, 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