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 虹
(貴州師范大學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1)
從CSSCI看《數學教育學報》的學術影響力
——基于2003—2012年引證期刊的統計分析
嚴 虹
(貴州師范大學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1)
論文被引頻數是評價論文影響力的一個量化指標,論文引證期刊檔次則可從質性視角審視論文水平,將二者結合起來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刊載論文期刊的學術影響力.基于2003—2012年10年間《數學教育學報》的引證期刊(CSSCI來源期刊)以及相應《數學教育學報》被引論文的統計與分析,對于《數學教育學報》未來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
《數學教育學報》;學術影響力;引證期刊
期刊論文的被引頻數是一篇論文正式發表后的某一時域內被其它論文引用的累積次數,從一個側面能夠反映學術期刊的影響力.這是一個比較客觀的評價指標,可以從“量”的角度顯示期刊被引用、重視和認可的程度,以及在學術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而一篇論文引證期刊(引用該篇論文的期刊)的檔次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從“質”的角度反映出被引論文的研究水平[1].
以CNKI數據庫作為檢索平臺,結合質性與量化研究,同時考慮到網絡數據的完整性,選用了2003—2012年基于CSSCI來源期刊(以下簡稱“C刊”)的《數學教育學報》(以下簡稱《學報》)引證論文以及相應的《學報》被引論文作為主要研究對象,一方面整體審視10年間《學報》高端引證期刊的基本情況;另一方面,對10年間被C刊高頻引用的《學報》論文進行統計分析,以期從C刊類引證期刊這一較高的平臺出發,為更好地了解《學報》過去10年被國內學術界關注的主要方向以及未來的發展提供一定參考.
1.1 引證期刊種類定量分析
分析引證期刊的種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出《學報》影響的輻射面.2003—2012年間《學報》C刊類引證期刊共有56種,從年代分布看,引證期刊種類在10年間整體有所增加,從2003年的8種引證期刊增加到2012年的22種引證期刊(圖1),數量上增加了175%.

圖1 C刊類引證期刊種類
從期刊所屬類別看,56種引證期刊范圍較廣,涉及教育學、心理學、哲學等11類學科,以2012—2013CSSCI擬收錄來源期刊目錄為例,共有25個大類的學術期刊,其中引證期刊占到了C刊擬收錄來源期刊目錄類別的44%,一定程度反映出《學報》在高端學術期刊中較強的輻射性.
在所有引證期刊中教育學類期刊種數多達27種,占引證期刊總數的48.21%;同時教育學類期刊引證論文多達210篇,平均每種期刊引證論文近8篇,這與《學報》屬于教育領域學術型期刊密切相關.其次是心理學類期刊,占引證期刊總數12.5%.除此之外,引證期刊還涉及到了民族學與文化學、藝術學、經濟學等眾多其它領域.
一方面,教育學、心理學、哲學類引證期刊占引證期刊總數的66.07%,它們與數學教育學密切相關,側面反映了中國數學教育研究主要囿于“數學、教育學、心理學、哲學”的圈子內進行的傳統;另一方面,隨著近年來引證期刊逐步拓廣到管理學、體育學、民族學等領域,表現出以《學報》為平臺的中國數學教育學科建設具有良好的發展趨勢.
1.2 基于期刊的引證論文定量分析
一種期刊中刊載《學報》引證論文數量的多少,一定程度上反映《學報》對于該種期刊的影響程度,通過相關檢索,整理并統計出2003—2012年刊載引證論文數量最多的10種C刊(表1):

表1 2003—2012年刊載引證論文數量最多的10種C刊
從表1中可以看出,教育學類期刊占了絕大部分,除了《心理發展與教育》外,均為教育學類.其中,《學報》對于《課程·教材·教法》的影響相對最大,引證論文數量占到全體引證論文的15.21%;同時,《學報》對于教育學中信息技術類的期刊影響較大,10種引證期刊中信息技術類占了3種共47篇引證論文,占全體引證論文的17.87%,說明《學報》中刊載的信息技術類數學教育論文質量較高,引起了國內學術界的較大關注.
值得一提的是,《學報》除了對教育學類高端學術期刊有著較強的影響力,同時對于心理學類期刊也有一定的影響,10年間引證期刊多達7種,而2012—2013 CSSCI擬收錄來源期刊中心理學類期刊僅9種(含擴展版2種),覆蓋面之廣可見一斑.
1.3 基于期刊的數學教育論文定量分析
以上更多地是通過引證期刊的絕對數據進行分析,考慮到《學報》論文的數學教育特性,此處引入一個相對數據——從C刊刊載的全部數學教育類論文中析出《學報》引證論文,計算數學教育論文中《學報》引證論文的百分比,即

以此作為一個新的指標進行定量分析(考慮到《學報》對教育學類引證期刊影響最大,此處僅在教育學類引證期刊中進行統計),借以考查《學報》刊載論文對國內學術界數學教育類論文的影響力度.
圖2顯示了2003—2012年在教育學類27種引證期刊中,數學教育引證論文各年所占百分比.10年間《學報》數學教育引證論文比率平均值為9.14%,10、11、12連續3年在10%以上.顯示了《學報》對于高端教育學類期刊的影響力較穩定,但是同時也顯示了影響力有待進一步增強.

圖2 數學教育引證論文各年所占的百分比
從另一個視角來看,圖3中呈現了10年間數學教育引證論文所占的百分比超過10%的教育學類期刊,高達13種(其中《高等師范教育研究》共刊載2篇數學教育類論文,而數學教育類學報引證論文1篇,百分比為50%,過于特殊,沒有呈現在圖3中).為了更為直觀地了解這些數值,同時選擇了C刊教育學類期刊中10年間刊載數學教育類論文最多的6種期刊,通過計算10年間刊載數學教育自引論文的百分比,即

(此處,某刊自引論文是指參考文獻中有自身期刊的論文,例如《課程·教材·教法》數學教育自引論文是指刊載的數學教育類論文,其參考文獻中有《課程·教材·教法》的論文),與該刊《學報》引證論文百分比進行比較(表2).
從表2中可以發現,在10年間刊載數學教育論文最多的6種教育學類C刊中,《課程·教材·教法》、《中國教育學刊》以及《全球教育展望》的自引論文百分比均低于《學報》引證論文百分比,說明《學報》在國內數學教育研究領域的地位舉足輕重,其影響力甚至不亞于某些教育學類C刊.

圖3 引證論文所占的百分比超過10%的教育學類期刊

表2 引證論文百分比比較
1.4 高頻引用《學報》作者統計
在2003—2012年的263篇引證論文中,共有作者(全文均以第一作者統計)216人,其中引證論文1篇的作者185人,引證論文2篇的作者23人,引證論文3篇及以上的作者8人(具體見表3).

表3 引證論文(3篇及以上)作者統計
以高頻引用《學報》作者為視角,可以從一個側面看出作者對《學報》的關注程度以及《學報》論文研究工作的繼續、應用或發展情況.以北京師范大學曹一鳴教授為例,10年間分別在《中國電化教育》、《中國教育學刊》、《教育理論與實踐》以及《課程·教材·教法》等C刊中發表《學報》引證論文5篇,對于《學報》信息技術與數學教育、數學教學模式等領域的研究內容做出了進一步發展、應用[2~6].
同時,在216位作者中,引用《學報》1次的作者181人,2次的作者14人,3次的作者7人,4次的作者3人,5次的作者3人,6次及以上的作者8人(具體見表4).

表4 高頻引用《學報》(6次及以上)作者統計
其中,廣西師范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歐慧謀在2012年《課程·教材·教法》中發表《國內數學元認知的研究與思考》一文,引用學報頻數高達14次,引用《學報》關于數學元認知研究的論文年份從1993年到2009年[7],對于《學報》論文中相關領域研究給予了充分肯定.
1.5 高頻引用《學報》單位統計
在2003—2012年的216位作者中,來自114個單位(全文以第一作者的第一單位統計),其中引證論文1篇的有82個單位,2篇的有13個單位,3篇及以上的有19個單位.表5中列出了引證論文6篇及以上的單位.

表5 引證論文(6篇及以上)單位
同時,在114個單位中,引用《學報》1次的有64個單位,2次的有15個單位,3次及以上的有35個.表6中列出了引用《學報》6次及以上的單位.

表6 引用《學報》(6次及以上)單位
2.1 高頻被引論文基本情況定量分析
2.1.1 論文類別統計
《學報》高頻被引論文的類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內學術界對于數學教育研究的主流,從中可以看出2003—2012年間學術界對于數學教育研究的熱點問題.
2003—2012年10年間《學報》被C刊引用論文共278篇,以單篇被引次數為3次及以上的論文作為基本研究數據,符合條件的論文共有24篇,其中被引用8次的2篇,被引用5次的2篇,被引用4次的2篇,被引用3次的18篇.表7中列出部分高頻被引論文.

表7 被引論文(4次及以上)題目及作者
為了進一步了解高頻被引論文的選題范圍,將24篇論文按照《學報》目次中的欄目進行選題分布統計,如圖4所示:

圖4 高頻被引論文篇數
從圖4中可以看出,數學教育概論欄目獨占鰲頭,被引論文共有16篇,占到了總數的66.67%,說明《學報》刊載的數學教育理論論文影響突出,被國內教育界重點關注;同時,調查與實驗、展望與爭鳴欄目也各有兩篇論文被高頻引用;值得一提的是,高師數學教育改革、信息技術這些領域在近10年來也逐漸被學術界所關注.然而,比較數學教育領域論文的影響力度較小;同時,從論文實際內容看,關于實證研究、定量分析的論文比例仍然較小.
2.1.2 論文年代分布統計
在這24篇被引論文中,最早的有1993年發表的論文(陳重穆.淡化形式 注重實質——兼論《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數學教學大綱》),較新的有2010年發表的論文(徐章韜.發生教學法:從歷史到課堂),前后跨度17年.顯示出《學報》在國內數學教育界具有較長的時效性.
自《學報》1992年創刊以來,1993年就有論文被高頻引用;被引論文年代分布相對比較均衡,沒有出現論文年代較早被引次數較多的趨勢;并且從2002年至2010年期間基本穩定,被引論文篇數占總量的79.17%,說明《學報》刊載論文自2002年后質量越來越穩定,持續被國內學術界所關注.(具體見圖5)

圖5 被引論文篇數
2.2 高頻被引作者基本情況定量分析
2.2.1 作者統計與分析
2003—2012年間論文被引作者共有201人,針對作者累積被引次數3次及以上的共37人進行統計分析,表8中列出被引次數5次及以上的作者16人,除此之外,被引4次的作者10人,被引3次的作者11人.共占被引作者總數的18.41%,一定程度上說明,中國教育研究隊伍穩定,有一批專家學者的科研成果被學術界所認可.

表8 高頻被引作者統計(5次及以上)
中國數學教育研究隊伍正在日益壯大,同時,數學教育研究者對于數學教育研究日益深化.以張景中院士為例,其被引的3篇論文主題均與信息技術相關[8~10];涂榮豹教授被引的5篇論文主題均與數學教學、學習相關[11~15];曹一鳴教授被引的5篇論文主要圍繞基于信息技術的課堂教學中定量研究以及教學模式研究[16~20].高頻被引作者論文內容的相關性較強,說明作者具有較強的研究能力以及較為穩定的研究內容.
2.2.2 作者單位統計與分析
研究高頻被引作者所在單位類型分布,可以揭示國內各類型單位進行數學教育研究受學術界關注的程度.37名作者來自23個單位,其中含高頻被引作者1人的有16個單位,2人的有2個單位,3人及以上的有5個單位.23個單位中包括國家教育部直屬師范院校6所,各省師大9所,師院3所;國內綜合性大學5所.
圖6為37名高頻被引作者所屬單位的分布圖,其中屬于師范大學的作者達到29人.

圖6 高頻被引作者所屬單位的分布
從作者所屬單位分布看,國家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均有作者論文高頻被引.師范大學學者被引頻率高達78%,說明高師院校有一大批數學科研人員在從事數學基礎教育研究工作,是國內數學教育研究的中堅力量;然而另一方面,鮮少有省教科院、市縣教科所、中學的作者論文被高頻引用,而這些部門又是數學教育研究的一線部門,實證研究主要來自中學教學實踐,所以《學報》需要更加重視來自一線的學術研究,在適度的引導下,增大其在國內教育界的影響力.同時,國內在數學教育界有一定影響的單位,如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等單位也尚未見到有關學者的論文被高頻引用.
基于CNKI數據庫選擇了兩類基本研究對象,一是基于2003—2012年《學報》高端引證期刊,二是被上述引證論文引用的《學報》論文.旨在通過兩方面數據的統計與分析,從一個側面來研究《學報》刊載論文對于國內學術界的影響力,以期為《學報》未來的發展方向提供一定的啟示:
第一,通過《學報》一直以來的不懈努力,近10年來對國內C刊尤其是教育學類C刊的影響力不斷增強,輻射面不斷拓廣.從2003年僅有的8種引證期刊一直到2012年的22種引證期刊,從2003年僅有的11篇引證論文一直到2012年的42篇引證論文,都見證了《學報》的發展歷程.
第二,為了進一步認識《學報》對于國內數學教育研究的影響力,引入了一個相對指標(即數學教育引證論文百分比),通過與《課程·教材·教法》等6種10年間刊載數學教育論文最多的C刊的數學教育自引論文百分比進行比較,可以得出對于國內數學教育論文而言,《學報》的影響力與部分C刊影響力相當的結論.
第三,在C刊中高頻引用《學報》的作者絕大多數都是國內數學教育專家和學者,鮮見教育或其它學科教育學者引用,《學報》對于教育乃至于其它學科教育的影響力有待進一步拓廣.
第四,《學報》中高頻被引論文主要集中在數學教育理論研究方面,未來有待進一步加深《學報》在實證研究、信息技術、數學文化等方面的影響.
[1] 張玢,杜建,王敏,等.評價學術影響力的引證分析指標研究綜述[J].醫學信息學雜志,2012,(12):41-46,88.
[2] 曹一鳴,李俊揚,大衛·克拉克.數學課堂中啟發式教學行為分析——基于兩位數學教師的課堂教學錄像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1,(10):100-102.
[3] 曹一鳴.讓技術成為學數學用數學的“云梯”[J].中國電化教育,2010,(5):78-80.
[4] 曹一鳴.數學教學中的“生活化”與“數學化”[J].中國教育學刊,2006,(2):46-48,58.
[5] 曹一鳴.教師實踐智慧與教學模式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4):30-32.
[6] 曹一鳴.數學實驗教學模式探究[J].課程·教材·教法,2003,(1):46-48.
[7] 歐慧謀,唐劍嵐.國內數學元認知的研究與思考[J].課程·教材·教法,2012,(5):58-61.
[8] 張景中,彭翕成.深入數學學科的信息技術[J].數學教育學報,2009,18(5):1-7.
[9] 張景中,江春蓮,彭翕成.《動態幾何》課程的開設在數學教與學中的價值[J].數學教育學報,2007,16(3):1-5.
[10] 張景中,江春蓮,彭翕成.基于《超級畫板》開設《動態幾何》課程的實踐與思考[J].數學教育學報,2008,17(5):1-5.
[11] 涂榮豹.數學解題學習中的元認知[J].數學教育學報,2002,11(4):6-11.
[12] 涂榮豹.試論反思性數學學習[J].數學教育學報,2000,9(4):17-21.
[13] 涂榮豹.專家知識的特征及其數學教學啟示[J].數學教育學報,2005,14(4):13-16.
[14] 涂榮豹,寧連華.論數學活動的過程知識[J].數學教育學報,2002,11(2):9-13.
[15] 涂榮豹.數學學習與數學遷移[J].數學教育學報,2006,15(4):1-5.
[16] 曹一鳴,賀晨.初中數學課堂師生互動行為主體類型研究——基于LPS項目課堂錄像資料[J].數學教育學報,2009,18(5):38-41.
[17] 曹一鳴,王玉蕾,王立東.中學數學課堂師生話語權的量化研究——基于LPS項目課堂錄像資料[J].數學教育學報,2008,17(3):1-3.
[18] 曹一鳴,王長沛.MCL環境支持下的中學數學教學研究[J].數學教育學報,2009,18(2):56-58.
[19] 曹一鳴,辛興云.從數學本質解讀數學課程改革[J].數學教育學報,2005,14(1):42-45.
[20] 曹一鳴.借鑒 整合 超越——數學教學模式運用的三重境界[J].數學教育學報,2003,12(3):13-16.
Academic Influence about Journal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SSCI——Statistics and Analysis Based on Citing Journals from 2003 to 2012
YAN Hong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zhou Guiyang 550001, China)
Cited numbers of paper is one of the quantitative indicators for evaluating paper’s influence. The grade of citing journals about paper can review thesis lev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qualitative. To a certain extent it can reflect academic influence of periodical which publish those papers through combining the two factors. This article counts and analyzes the citing journals about Journal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from CSSCI) and their cited papers from 2003 to 2012, and it provides some thinks abou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Journal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from different angles.
Journal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academic influence; citing journals
G40-03
:A
:1004–9894(2014)01–0028–05
所屬地區分布看(圖7),華東地區共有江蘇省、上海市兩個省市共計10人論文高頻被引,占27%;華南地區廣西有2人;華中地區湖北省有4人;華北地區共有北京市、天津市兩個直轄市4人;西北地區共有新疆、陜西、甘肅3個省份共計3人;西南地區共有四川、貴州、重慶3個省市共計6人;東北地區共有遼寧、吉林兩個省份共計6人;此外,還有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的學者論文被高頻引用.從中可以發現,國內數學教育研究的地域性相對比較均衡,但是對于中國臺灣、澳門地區以及國外發達國家學者的論文,則沒有被高頻引用甚至被引用.從《學報》歷年載文數據上看,這些地區載文量偏少,以至于在國內學術影響力不足.從另一個角度看,雖然區域相對比較均衡,然而每個區域中仍然是發展不平衡的,比如華東地區主要集中在江蘇南京以及上海,說明該地區的經濟發展情況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其數學教育研究.

圖7 高頻被引作者單位所屬地區的分布
[責任編校:周學智]
2013–12–12
貴州省科學技術基金項目——貴州少數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傳承中數學史及其應用價值研究(黔科合J字LKS[2011]51號)
嚴虹(1980—),女,江蘇南京人,副教授,北京師范大學博士生,主要從事數學課程與教學論、教師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