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一楓


5月16日,馬拉松式的印度選舉結果出爐,印度人民黨所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獲壓倒性勝利,拿下了人民院多半席位。印度人民黨候選人莫迪于5月26日宣誓就職成為印度新一任總理。這是30年以來,印度首次有政黨拿下了下院過半的席位,莫迪政府將可能成為1984年之后印度最強大最穩定的政府機構。
在確認人民黨獲得選舉勝利后,莫迪在Twitter上宣示了勝利,他先是用英語寫道:“印度贏了”,然后用印地語寫道:“好日子再次來臨”。莫迪對支持者說道:“這是第一次,印度人民黨跨越了區域以及社會上的藩籬。而人民也跨越了包括種姓、宗教和族群的藩籬,并且一致投給印度人民黨。”
廁所先于神廟
國大黨十年執政的后五年政府萎靡,經濟增速由先前接近兩位數跌至4.5%。因而盡管大選前國大黨又玩起了免費送大米的老把戲,印度人卻不再吃這一套了。“我們要改變!”印度青年大聲疾呼。
要改變?莫迪給你改變!這個從茶攤走出的政治精英與他的首要競爭對手、國大黨的拉胡爾·甘地截然不同。拉胡爾·甘地是名副其實的“總理二代”,系印度首任總理尼赫魯的曾孫,來自印度的政治世家尼赫魯-甘地家族;莫迪則社會地位低微,走到今天全憑自己一手打拼。拉胡爾·甘地缺乏政治經驗,并沒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政績;自2001年起,莫迪連續三屆擔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長,在其帶領下,古吉拉特邦經濟增長率成印度各邦之最——人口僅占印度人口的5%,卻貢獻全國16%的工業產值和22%的出口額。原本經濟落后的古吉拉特邦成為“印度的廣東”。莫迪的政績成為這次選舉的最大資本。拉胡爾·甘地所在的國大黨有著腐敗的壞名聲;莫迪卻正是因對腐敗的強硬態度而聞名。
中國前駐印度和巴基斯坦外交官、印度問題專家毛四維這樣描述莫迪:“毫無疑問,印度選民選擇了一位政治強人。有人稱莫迪與美國前總統里根相似,因為他倆都是從邦(州)崛起的地方強人。有人稱莫迪與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相似,因為他倆都堅信市場經濟,同樣地對官僚主義不予容忍。還有人說,莫迪與印度前總理英迪拉·甘地相似,因為他倆都有凌駕于政黨、政府甚至國家之上的獨裁傾向。更有另版比喻,稱莫迪是‘印度的普京,‘印度的安倍等等。”
莫迪最令人難忘的言論之一,便是他宣布支持“廁所先于神廟”。就印度的現狀來說,這位人民黨領袖這一有些驚人的宣示很可能是非常正確的。根據2011年人口普查數據,印度有近一半家庭沒有廁所,居民被迫在露天如廁。在印度,有手機的人多于家里有衛生間的人。不良的衛生條件,而非缺少食物,是40%印度兒童營養不良的主要原因。莫迪如海嘯一般的感染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他實現經濟增長進而徹底解決惡劣的生活條件、讓他的支持者們奔向中產階層的生活的承諾。
莫迪最為人稱道的是在古吉拉特邦創造的經濟奇跡。古吉拉特邦處于印度的西北部,擁有漫長的海岸線。它處于印度洋的頂端,是亞洲大陸與印度洋之間的交接地帶、海上貿易網絡與陸上貿易網絡的紐帶。2001年莫迪當選為古吉拉特邦的首席部長,在任期間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他推崇市場機制,削減政府的審批手續,放松管制;同時大力改善基礎設施,并積極吸引外資,使得該邦吸引的資金、創造的就業崗位都處于印度各邦之首。莫迪的勝利也是古吉拉特邦模式的勝利。如今,能否將古吉拉特邦的成功模式復制到全國,是莫迪面臨的最大挑戰。
在擔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長期間,他為古吉拉特邦帶來了24小時不間斷供電、汽車工廠和優質公路。2008年,因為當地農民的抗議,印度最大的集團公司塔塔把自己的汽車生產基地從西孟加拉邦撤出。而幾分鐘以后,塔塔的總裁手機上就收到了一條短信:歡迎你到古吉拉特。發來短信的,正是時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長的莫迪。72小時以內,莫迪就批給了塔塔集團1000英畝的土地、不間斷供電和稅務優惠、四車道的高速公路和12億美元的貸款。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南亞研究中心的章節根博士分析道:“盡管自上世紀90年代實施改革以來,印度經濟實現了較高速度的增長,但指望印度經濟實現中國一樣的高速增長非常不現實。印度的經濟改革是在社會變革非常不徹底的情況下進行的,許多社會問題都源于印度未進行較充分深入的社會變革。因而印度改革遇到的障礙非常多。特別是在經歷了20多年的較快增長后,印度經濟發展到了一個瓶頸期,要改變這些阻礙經濟發展問題的社會因素,就必須在政治上謀變,莫迪為代表的印度人民黨的務實執政方針恰逢其時。”
不少印度選民希望莫迪上臺后能利用他的強勢改變印度經濟下滑、通脹高企和貪腐嚴重的現狀。在他們眼中,莫迪將是印度經濟的拯救者,并給他們帶來工作和希望。
政治生態的改變
2004年以來,國大黨的辛格先后擔任兩屆政府的總理,盡管開頭形勢不錯,最后幾年他卻晚節不保、表現黯淡。莫迪無疑是來自人民黨的杰出的演說家和政客。在國大黨功能失常的十年執政之后,莫迪對印度政壇產生了革命性影響。美國布朗大學的阿舒托什·瓦什尼感慨道:“茶販的兒子執掌大權,打開了那扇原本只屬于精英的大門。”
印度媒體以“莫迪海嘯”來形容本次莫迪勝選。國大黨最終在下院僅獲得44席,這個令人尷尬的數字對印度第一大黨來說可謂是遭遇了滑鐵盧。莫迪是如何席卷全國的?國大黨又為何慘敗?章節根博士給出了他的判斷。
“回顧近幾屆印度大選,國內社會經濟狀況是影響印度選情最重要的因素,這涉及到兩個方面,一是經濟增長,二是社會財富的分配狀況。印度國大黨過去十年的兩個任期來看,第一個任期印度作為金磚國家的明星之一,曾被各界寄予厚望,也從客觀上提高了國民對于本國經濟發展的期待。然而2008年經濟危機以后,印度經濟開始走下坡路,特別是過去兩年,印度經濟增長不如人意,這對現任國大黨政府打擊較大。相反印度人民黨候選人莫迪則在此期間領導其所在邦實現了經濟高速增長,這種鮮明對比無疑會影響到選民的投票傾向;就社會財富分配而言,貧富差距一直是印度社會一個嚴重的問題,這種問題因近些年的高通脹、國大黨治下的腐敗等因素進一步加劇了。這兩方面結合在一起,使得印度國民一方面對現任政府非常失望,另一方面又急欲改變現狀。在這種情況下,印度大選中傳統具有的“反現任”特點被進一步放大了,最終導致了具有鮮明個性、并在諸多方面表現優異的人民黨領導人莫迪的大勝。放眼到整個亞洲來看,政治強人的上臺表現為一種總體趨勢,這也是亞洲民族主義發展以及社會轉型的必然。”endprint
不過,作為政治強人,莫迪依然有著一根軟肋。莫迪是素食主義者,也是激進的印度教民族主義團體——國民志愿團的成員,為了投身于宗教和政治事業而選擇了獨身。在反對者的眼中,莫迪是仇視穆斯林的印度教原教旨主義者,他被指責未能阻止數百名穆斯林在2002年古吉拉特邦暴亂中遭到強奸、燒死和肢解。這場暴亂最終造成包括700多名穆斯林在內的1000多人死亡。盡管莫迪否認參與事件,但人們仍堅信正是他的默認與放縱導致了慘劇的發生。穆斯林選民對莫迪強硬專斷的作風憂心忡忡,他們擔心他的固執己見以及獨裁傾向有可能將印度送入災難。
可能的對華政策
毛四維認為對莫迪今后可能的對華政策可持謹慎樂觀態度——謹慎,是因為中印邊界問題懸而未決,雙方對實際控制線某些地段的走向認識不一,容易發生所謂的“越界事件”;樂觀,是因為莫迪的經濟思想與中國的發展模式較為接近,他曾多次訪華,重視與中國開展經濟合作。在基礎設施和制造業領域與中國合作對印度有利。
莫迪曾四次來華招商引資,他了解中國也樂于向中國學習。中印之間當前的政治問題目前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邊境問題,二是西藏問題,三是中巴關系。
盡管莫迪在競選過程中曾就中印邊界問題放出狠話,但這實難看作是他本人日后的真實執政方針。在政治競選過程中,政客常喜歡在邊界、領土等敏感問題上大聲疾呼并表現其強硬的一面以取得選民支持。而當選后,他們又時常默默地淡化這些問題。對莫迪來說或許也是這樣。精明如他,不大可能會再在邊界問題上大做文章,雙方經濟上合作是主流。“因其國內經濟發展需要,印度仍會采取務實的對華政策,中印的競爭仍會是亞洲未來格局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現象,但兩國的政治精英都很清楚中印加強合作的重大意義,印度經濟自由化改革意味著印度需更多地向增長最快且是其最重要鄰國中國進一步開放。”章節根補充道。
莫迪小傳
1950年9月17日生于孟買邦(現為古吉拉特邦)瓦德拉嘎鎮,祖上三代都在當地經營一個小雜貨鋪,家境雖稱不上小康,但也算豐衣足食。除了經營雜貨鋪,父親還在火車站開了一個茶攤。
莫迪在當地的學校完成了自己的中小學學業。老師這樣形容他:“他在學習成績上算不上出色,雖然有點內向和靦腆,但是偏愛辯論和戲劇表演。”也許正是這些特質,使得莫迪日后在應對媒體時游刃有余。同學眼中的莫迪是個有主見的人,做事情有決心、有毅力,而且酷愛讀書。鎮上有一座小型圖書館,莫迪是那里的常客,據說他后來將里面的書幾乎全部讀完。
20世紀70年代開始,莫迪正式成為國民志愿團一員,主要從事宣傳方面的工作。莫迪的政治生涯,正是開始于他在國民志愿團的日子,這也奠定了他的思想基因,即典型的印度教主義者。
1985年,莫迪受到國民志愿團的指派,加入成立不久的印度人民黨。經過三年多的鍛煉,他于1988年被任命為人民黨古吉拉特邦秘書長,正式進入主流政治圈。在其策劃與帶領下,印度人民黨贏得了1995年的全國大選,莫迪憑借其領導能力出任人民黨全國秘書長。1998年,時任印度總理的瓦杰帕伊提拔莫迪為人民黨總書記。1999年,兼任人民黨新聞發言人。
莫迪2001年10月擔任印度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長,隨后三屆連任。擔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長12年來,該邦的經濟增長率躍居印度首位,莫迪成為能夠帶來改變的新任總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