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芭

一個叫顧孟劼的男人,曾在澳大利亞學習平面設計,畢業后業余在網上連載長微博“小顧聊繪畫”,結果吸引粉絲無數,人稱“顧爺”。
顧爺很幽默,顧爺的微博也超有設計范兒。我第一次在網上看到“小顧聊繪畫系列”的一種,是他畫說印象派大師莫奈,他說:“用一個‘牛字,已經無法形容這個人了,必須用許許多多個牛”,句子后面果然跟著一群牛的圖標……想必看到這里,所有的讀者即使沒有哈哈大笑,至少也會會心一笑。
顧爺的微博系列為什么吸引人,設計感是很重要的一條,他會把畫的細節一幀幀分列出來,每一個細部都配上一針見血的文字;在長段文字的字里行間又會插入小設計、小圖標,掌握著閱讀的節奏感。比如他把莫奈畫的“霧中的倫敦議會大樓”系列、“魯昂大教堂”系列都一一排列對比,讓人一目了然莫奈是一個喜歡畫同一事物在不同光影中的效果的畫家。同時又在畫下面調侃:“基本上,如果我是為了賺錢而重復畫一樣東西,那我應該會選雞蛋或者蘋果之類的,而不是這種要命的大教堂……”
是的,設計再配上幽默文字,是顧爺一鳴驚人的關鍵。(我在寫這句時,也想象了一下如果在顧爺的設計中,一鳴驚人是肯定要大寫300%并使用醒目顏色的。)在把莫奈的生平和特點都介紹完了之后,顧爺總結道:“我想說,不要用現代人的眼光去評價當時的大師……關二哥大刀耍得再好(旁邊是把刀),朝他射顆火箭彈,照樣得玩兒完(旁邊是機關槍),我想道上的兄弟們不會因為這個原因而改奉蘭博為祖師吧。”
有人想把政治聊得通俗點,于是有了《潛規則》,有人想把歷史聊得通俗點,于是有了《明朝那些事兒》,現在,有人想把藝術也聊通俗點兒——這個人就是顧爺。民間說史已經發展了好些年,也出了好多人才,倒是西方繪畫藝術一直藏在深處保持著“高大上”的面目,不為人知。顧爺的這本《小顧聊繪畫》(根據微博重新整理),說到底就是干了件藝術普及的事兒,而且是以當代民眾喜歡的圖畫配短文字的形式、講笑話的方式來實現的。
看過之后,你會知道塞尚喜歡畫“蘋果”,雷諾阿則愛畫女人的乳房,德加是“舞女控”,而卡拉瓦喬則疑似基友,愛畫“娘炮”。在調侃搞笑的話語中,讓你記住了這些著名畫家的重要特征。當然顧爺也不是光耍嘴皮子而沒有真貨色,比如他拿莫奈和雷諾阿畫同一個場景的作品做比較,讓讀者真切發現——莫奈重視的是風景,而雷諾阿重視的是人。諸如此類,還是很讓“藝術白丁”受教的。
梵高是我覺得他寫得最好的一章。顧爺寫了梵高生命中最重要的三個人物——一個是他弟弟,養著他畫那些在當時賣不出去的畫,讓他衣食無憂;一個是畫家高更,別的藝術家因女人帶來靈感,而梵高是因為這個高更而“打雞血”不停地畫,后來高更受不了他,要走,結果發生了癲狂梵高自殘割耳一幕。最后一個重要人物是他的弟媳婦,她在丈夫死后全權處理梵高的畫,盡力宣傳推銷,讓這些畫終于為世人所知并且獲得了商業價值。顧爺把梵高和高更的關系寫得十分曖昧,有點像英劇里面的卷福和華生,他形容梵高拼命畫畫如打造微博,“兢兢業業干了好幾個月,卻發現連‘僵尸粉都沒有一個。這時,唯一的‘互粉也取消關注了。”所以,他徹底瘋了。全文的最后,顧爺寫道:當高更離開黃色小屋14年后,他在筆記里寫道:“我至今依然滿腦子都是向日葵?!?/p>
很多人說,看了這最后一句一下子感動了,甚至流淚。我想說,這么一部歡脫藝術小品,讓人笑翻是情理之中,能把人寫哭,顧爺還真了不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