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在近日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修訂草案)》中,被很多人視作最大亮點的,是明確強調發揮消費者、行業協會、媒體等監督作用,形成社會共治格局。
針對百姓關心、政府重視的食品安全問題,社會共治理念的提出,確實有其歷史進步性。至少,這種治理思路與食品安全問題的復雜性、系統性、長期性和艱巨性是契合的。在嚴峻的現實面前,政府單一的監管力量顯得有些勢單力薄,而調動社會各方力量參與治理,無論從節省成本還是促進成效方面,都讓公眾對食品安全的未來更加抱有希望。
社會共治是路徑,社會善治是最終目標。
多數學者認為善治的核心思想是實現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但需明確一點,利益的產生和界定有其時間和歷史局限性。以食品為例,現階段,安全性對大多數人而言是重要利益。如果若干年后,安全性得到充分保障,那么其他內容(如營養性甚至可口性)可能成為新的公共利益。
回到食品安全的社會共治話題,要達到善治,與其相應的公共利益是什么?在中國這個大區域內,它應是大多數人需要的舌尖上的安全。
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不是一句空話,它的主要主張和捍衛群體是誰?政府或國家組織,作為大多數人利益的代表,自然應該承擔起公共利益的主要倡導者和捍衛者責任。
強調政府的作用,并不否定社會共治的理念。相反,只有認識到公共利益和政府的關系,我們才有可能知道如何通過社會共治實現社會善治。善治只有在誠信、責任、合作中才可能實現。
食品涉及企業的商業利益、個人的健康利益、國家的政治利益等,需要多元相關主體的參與和貢獻。此次法案修改中提及的消費者、行業協會、媒體等,恰恰是在建設社會誠信與責任方面的重要力量。
就個體層面而言,我們需要每一個消費者身體里都流淌著道德的血液,為道德誠信大廈的重建貢獻自己所能。一個人因為自己的權力地位高、經濟條件好,可以消費高品質或安全食品,可能會盲目認為食品安全雖涉及公共利益但與己無關。但是,當食品安全危機破壞社會誠信,受害者通過報復社會表達自己的無奈與憤怒時,恐怕遠離不安全食品并不意味著其他個人利益不會受損。
行業協會和媒體也會面臨私己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平衡。是單純維護自己這個圈子的舒適安逸,保護好私己利益,還是在行業自律和誠信建設方面添磚加瓦?這需要有長遠的可持續性發展的眼光,要意識到,公共利益與協會利益其實是相對一致的,不存在對立沖突。
食品安全涉及社會多方力量,而它們的協同合作也更可能讓食品安全治理開花結果。而問題是,在很多情況下,倡導和維護公共利益無法馬上給自己帶來眼前利益,甚至會程度不一損害私己利益,此時,社會善治如何實現?
長期以來,我們習慣于將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隔離甚至對立。殊不知,現代社會,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更多情況下是捆綁在一起的。公共利益的損失,也會帶來個人利益的損失,雖然有時這種影響不會立竿見影。
一個安樂幸福的社會當是個人利益、群體利益與公共利益最大程度的融合。針對食品安全,各方力量尋找到共同目標,明確共同責任,才可能匯集共同的智慧,貢獻共同的力量。作為公共利益的領頭者,政府能夠與各方共治力量溝通合作,讓治理理念和方略真正得到更多的內心認同,從而讓促進社會共治的號召動員,轉化為追求社會善治的自覺行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