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奎
全域城市化這個概念,近來在不少地方流行。比如我最近去的昆明市、泉州石獅市,這兩個地方都使用過或正在使用。
2008年,我去給成都市雙流縣做戰略規劃。成都市當時提出“全域成都”這個理念。縣里的同志說,要按照“全域成都”的理念,走全域城市化的道路。就其實質,就是針對成都市不同圈層的情況,統一規劃、統一基礎設施建設、統一基本公共服務配置,等等,說白了,就是城鄉一體化發展。
媒體偏愛全域城市化這個概念,是從傳播上考慮,但這樣一來,反而把城鄉一體化的清晰內涵模糊了。
后來,大連等城市正式啟用全域城市化這個概念。大連市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將“著力推進全域城市化,拓寬跨越發展戰略空間”作為市政府2010年的首項工作任務重點闡述。當地報紙說,“這使得代表們的神經被強烈地觸動”。
可通篇《政府工作報告》看下來,主要就是講要在大連市行政范圍內,搞多個現代化的組團,里面沒有提到城鎮化率。
我理解,這份政府工作報告回避了所謂城鎮化率的提法。因為大連是一個行政區,它還不可能達到100%(至少90%)的城鎮化率。再說,達到這樣高的城鎮化率也沒有什么實質性意義。就算發達國家,它們的城市化率也不過就是70%~80%之間。城市化率不是越高越好,已經是一個共識。所以,大連這樣的地方主要還是借全域城市化的概念,去拓展城鄉建設發展空間。這樣一種見物不見人的城鎮化提法,似乎也不可取。
讓我更加警惕的是昆明。據當地介紹,前兩年,昆明市力推全域城鎮化。2010 年 7 月,中共昆明市委工作會議作出提升全域城鎮化建設的重大部署后,還成立了“市全域城鎮化建設工作委員會及辦公室”。
我比較困惑。昆明全市2萬多平方公里,八成是山區,少數民族眾多,經濟社會發展的形態、梯度復雜,在這樣的地方提全域城鎮化,行得通嗎?
這其中至少有三個問題:其一,概念不科學,無法自圓其說;其二,短時期內追求過高的城鎮化率,沒有考慮到各種現實條件,是自己給自己上套;其三,也是最主要的,全域城鎮化也沒有必要。少數民族地區、邊遠地區等生活集聚區,本身體現了文化多樣性、包容性。經濟社會的不斷進步,應該是使我們有更大的能力讓這些生活集聚區保留下來,而非讓這些地方桑田變城池、深山變高樓。
石獅市則是另一種情況。這是全國面積最小的縣級市,只有160平方公里。目前有30萬本地戶籍人口,有40萬外來人口。多年來得益于多種有利因素,石獅市經濟社會已經達到較高發展水平。GDP近600億,財政收入近60億。當地城鄉差距非常小,市里有決心到2020年用頒布“居住證”的辦法,100%解決外來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務待遇的問題,實現外來人口市民化。
石獅市在福建省第一個提出“全域城市化發展改革試點方案”。我跟石獅市領導交流時說,石獅市的特殊性在于它地理空間很小,城鄉一體化水平極高,未來幾年內確實能做到將近100%的城鎮化率。這個意義上講,石獅市打出了所謂“全域城市化”這張牌,勉強說得過去。
不過,我還是善意地提醒,沒有必要為了這個100%,為了全省所謂第一,強行將一些村民遷到城市,或破壞一些閩南特色村落。
不久前,中央、國務院頒布《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提出城鎮化是一個長期的、自然的、歷史的過程。這對我們是一個重要的提醒:城鎮化發展上,我們不能想當然,不能搞不科學、華而不實的形式主義。全域城市化這個概念,還是少提為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