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YANG Fan
(河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南陽473000)
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就是要求農民年輕時繳納保險金,年老時可以按月獲得老年基本生活費。而目前,由于我國農村人口較多,農村人口老齡化也相對要高于其他省市,而農村人口中的老年人生產勞動能力已經下降,年輕農村人口又向城區轉移,使得農村老年人口已經成為了弱勢群體,因而在我國建立新型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已經迫不及待。
目前我國的人口老齡化程度相當嚴重,尤其是農村的年輕勞動力走向城鎮,使得農村老齡人口老無所依,這更加劇了我國農村的養老重擔。我國目前農村人口為6.57億人,約占總人口的48.73%。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人數約為1億人,占農村人口總數的14.81%。而農村人口中的多數青壯年在外上學、就業、外出務工等等,這些現狀使得農村人口的老年人成為各地區發展的包袱。因而,在我國建立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就可以縮小城鄉的區別,讓這些農村老齡人口老有所依,老有所養。因此,建立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可謂是一項利民政策,可以讓我國數萬農村人口解除“老無所依”之憂慮。
2.1 農村養老保險基金缺乏安全性,管理混亂
我國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是由縣級農保部門管理,但是由于縣級的農保部分缺乏專業的人才,因而管理工作較為混亂,這就導致了農村養老保險基金的安全性無法得到保證。另外,由于缺乏專業人才來管理基金,對基金進一步投資,這使得基金不能給政府帶來更多的現金流,也使得基金的此項作用不存在。
2.2 農村養老保險對于集體補助項無強制性規定
我國曾提出集體給參保農民補助,這種補助形式是采取自愿的原則,沒有強制性。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大多數的集體都沒有能力,或者說不愿意拿出資金對已經參保的農民給予適當的補助,這就使農民的參保積極性降低。
2.3 我國農村養老保險在各縣市發展不均
我國縣市較多,各縣市的農村養老保險發展不同,絕大多數縣市的農村養老保險仍然是傳統養老方式,即:家庭式養老。這主要是由于我國大部分地區的經濟條件有限,財政有限,導致保障水平較低;而有的地區由于經濟條件好,財政多,那么這些地區的農村養老保險工作做的較好。
2.4 農村養老保險集體補助部分存在拖欠行為
農村養老保險,個人繳納只是單方面的,一定要有政府和集體的參與,名單是由于不同地區集體的經濟能力有限,因此集體的補助就各不相同,甚至于個別地區,集體補助在一致向后拖,沒有及時到賬,形成了拖欠行為。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國農民的收入水平增長,收入水平的增長為我國農民參加養老保險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也就是說,農民的收入水平增高,參保能力就越強。
3.1 賬戶可跨地區轉移
農民分為很多種,純農民的流動性可能不大,但是外出務工的農民就具有很大的流動性。他們在各個地區工作,工作一段時間后又會轉向另外的城市,參加另一份工作,他們的工作為所服務的城市帶來了建設,但是卻不能享受服務地區的勞動者福利。因此農村人口的養老保險投保后,可隨著農民的流動一起流動,這個問題成為目前急應解決的問題。
3.2 提供信息平臺,使信息共用化
要實現農民投保賬戶的跨地區轉移,首先應解決信息共用這個問題。農民的投保信息共用,才可以在各地區進行賬戶的轉移。另外,信息共用還可以將每個參保農民的個人信息、繳費情況、領取養老金時間、家庭規模等信息公開共用,為及時更新農民投保賬戶現金流動性,為確定我國養老金水平等提供了一個共用的信息平臺。
3.3 加強宣傳力度,擴大參保范圍
由于我國農民人口眾多,因此農民的思想受傳統觀點影響也較深,在我國農民中,往往仍然認為養兒防老才是最可靠的養老所依方式。另外,由于養老保險金的周期比較長,農民怕政策變了,擔心以后老了不能領出來保險金,失去了保險金的依靠等等,這些都成為了限制農民投保的原因。因此,要宣傳農民對社會養老的認識,讓農民認識到在目前年輕勞動力外出打工的大趨勢下,農村養老保險才是解決最終養老的最佳方法。
3.4 提高農村養老保險基金的增值
農村養老保險最基本的保障是:基金。農村養老保險的基金來源有個人繳納,另外還有地方政府給予的補助,但是,由于很多地區的經濟水平低,因而使得地方政府給予的補助不能及時到位,這也就使得農村養老保險基金增值慢的問題突顯出來。要想提高我國農村養老保險基金,就應該組成專業團隊,一方面督促爭睹落實養老保險基金的補助到位,另一方面將基金投放到資本市場上,使其能夠在資本市場上增值。
3.5 完善農村養老保險機構的建設
近年來,我國農村人口外出務工,農村人口較為分散,這就使得農村的養老保險工作問題多,比較有難度。因此需要建立一個團隊來完成這項龐大的工作,而且這個團隊要了解我國的人口特點,熟悉當地人口去向等,所以在村委會中選出一部分人來進行這項工作最為合適,但為了使這部分人能夠公平、公正的開展此項工作,應該明確工作的崗位職責、培訓他們的工作流程,以此來保證農村養老保險工作的實施。
3.6 實現養老金社會化發放方式
由于我國部分農民外出務工,農民每月到當地的養老金發放地區領取養老金非常不便,造成我國農民養老金發放速度也較慢。在我國,要實現養老金社會化發放,首先應給農民提供較為多的領取養老金的網點,這些網點分布在我國各個地區,網點根據農民養老金信息的網上共用化,可以查詢到農民領取養老金的信息,提高農民領取養老金的速度,也為參保農民提供了便利;另外,可以給每位投保農民建立儲蓄存折,在每月固定時間將應發放的養老金打入存折內,這種方式可大大提高農民領取養老保險金的速度,并且農民可以不必要按月按時間必須去領取,農民可根據自己情況,三個月、半年領取一次都可以。
綜上所述,新型農村養老保險金的實施還應該和本地區的經濟、人口、政策等相適應,才能使得新型農村養老保險金成為解決我國經濟發展的后顧之憂保障。
[1]胡婷.探討農民工養老保險關系的轉移接續機制[J].法制與社會,2009,7.
[2]何安妮.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對策[J].經濟管理者,2009,11.
[3]張毅,郭宇涵,劉菲.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分析[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