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燕MENG Yan
(中國有色桂林礦產地質研究院有限公司,桂林541004)
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問題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其最早的研究起源于國外。比較典型的有德國魯爾、法國洛林、美國休斯頓、日本九洲等資源衰竭而產業興旺比較成功的典范,也出現了資源枯竭產業衰退的“巴庫效應”[1,2,3]。國外產業轉型經驗為我國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提供了參考與指導作用。我國資源型城市大多是計劃經濟時代國家指令性計劃下的產物,經過多年長期的高強度開發,許多資源型城市資源面臨著主體資源已趨枯竭、城市產業結構單一、產業技術結構水平低下、產品結構不合理、產業結構調整效益較低等諸多問題[4]。城市賴以依存的支柱產業——資源產業效益日趨下滑,城市的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與挑戰。如何有效規避資源型城市產業對資源產業的剛性依賴,走出具有自身有特色的產業轉型之路,最終實現資源型城市產業可持續發展,是資源型城市面臨的重要課題,同時也事關社會穩定與人們生活水平改善提高的大局,對產業轉型的研究具有極強的經濟與政治意義。本文在立足于資源型城市自身比較優勢的基礎之上,據比較優勢與競爭優勢相關理論,提出構建資源型城市產業競爭優勢是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的關鍵所在,并在此基礎上運用經濟學、統計學相關理論構建了資源型城市產業競爭優勢的測度體系。旨在對不同資源型城市產業競爭優勢進行定性定量評價,為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的發展方向提供指導與決策依據。
1.1 比較優勢與競爭優勢基礎理論 比較優勢理論是亞當·斯密和李嘉圖等人創立起來的,自形成以來一直是指導國際分工、國際貿易的基本理論。其形成與發展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5,6,7]:第一階段,是以亞當·斯密的“絕對成本理論”和李嘉圖的“相對成本”理論為代表的“比較成本理論”階段。前者稱之為絕對優勢理論,后者稱之為比較優勢理論。其核心思想是:一國應根據其土地、勞動力及金融資本等比較優勢制定本國的產業政策,分別按“兩強取其最強,兩弱取其次弱”的原則去生產產品,然后雙方進行交換,這樣雙方的福利都會增加。第二階段,就是以瑞典經濟學家赫克歇爾和俄林為代表的要素稟賦理論(簡稱H-0理論)階段。該理論認為,生產比較有優勢的根源在于各個國家或區域的要素不同,因此都需要根據自己國家的生產要素去制定產業政策,以此充分利用其所應有的相對充裕的生產要素進行,生產該種要素密集型產品。而波蘭經濟學家萊布辛斯基在此基礎上,又從動態的、變化的角度進行補充,他認為一國一種生產要素的增加必將減少另一種密集型要素產品的生產,由此可以推出,資本存量相對增加的國家,其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將趨于萎縮,這樣才能保護勞動密集型的產業。第三階段,是“二戰”以后崛起的所謂各種新貿易理論。是在導入了規模經濟、產品差異因素等新的條件下,認為產業間貿易是建立在規模經濟和產品差異基礎上的。同時又在由從靜態比較優勢向動態比較優勢需要、內涵由單一的勞動力成本向多個因素綜合比較成本(技術、資金、知識等)、從供給方的比較優勢分析向供給方和需求方兩個方面比較分析、從適應比較優勢到創造比較優勢觀念、從重視絕對比較優勢向重視相對比較優勢等方面[8]對比較優勢理論進行了拓展與深入。
競爭優勢理論是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M·波特教授從20世紀80年代起陸續發表了著名的三部曲過程中系統地提出了競爭優勢理論。而競爭優勢理論認為,一個國家的競爭力集中體現在其產業的國際市場中,這些競爭優勢源于這個國家的主導產業,而主導產業的競爭優勢又源于企業。比較優勢并不等于競爭優勢,兩者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并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實現轉化,是一種互補關系。比較優勢可以成為競爭優勢的內在因素,一國或地區的比較優勢,只能通過競爭優勢才能體現出來;而一個國家或地區要想在激烈的國際競爭市場處于不敗之地,只有通過培養自身的競爭優勢才能實現,而利用比較優勢發展要比競爭優勢相對更容易一些。
1.2 資源型城市比較優勢評價 資源型城市是隨著城市資源產業的開采與發展而逐漸發展起來的。歷經長期的高強度開發資源已趨枯竭,資源產業效益明顯下滑。但相對于非資源型城市來說,其仍存在明顯的比較優勢,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比較:首先就是資源存量相對豐厚。盡管城市的主導資源儲量逐漸遞減,但有的資源型城市的主導資源存量仍然很大,在全國或區域仍占據重要位置;除主體資源外,還需要擁有比較豐富的人文資源、旅游資源和土地資源等,這些資源不僅可以為產業發展提供充足的能源和原材料的支持,還可以為招商引進資源提供廣闊的空間。第二是存量資源巨大。資源型城市經過長達數十年的發展建設,城市經濟已具有相當基礎,第一、二、三產業都有了不同程度不同長足進步,而資源型城市的國有大企業擁有大量的廠房、設備、公用設備等存量資產,這些資產涉及到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有的資產處于閑置狀態,盤活利用的空間十分廣闊,為進行資產重組,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提供了非常好的條件和機遇。第三是勞動力資源優勢。我國大多數資源型城市是資源密集型與勞動密集型產業,隨著城市資源的逐漸枯竭,企業經濟效益下滑,直接產生了大量的下崗人員,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勞動力的累積,相對其它類型的城市而言,勞動力資源相對比較充裕。第四是政策優勢。為了促進資源型城市的發展,國家已制定或正在構建資源型城市轉型的相關政策體系與法規體系,為資源型城市轉型提供保障與支持;同時資源型城市也從城市的實際情況出發,制定各種不同的優惠政策,為城市產業轉型提供便利與動力。第五是工業基礎比較雄厚。在資源性主導產業與下游產業逐漸發展壯大的同時,水、電、路、訊、熱等生產、生活設施比較完備,有巨大的承載能力。第六是其它比較優勢。如城市的歷史文化優勢、區位優勢、自然條件優勢、資源產業技術體系等,都可以成為某一資源型城市的特殊優勢,對外商產生強大吸引力。
綜上所述知資源型城市具有自身獨特的比較優勢。但當前資源型城市絕大多數產品供過于求、新興技術進步的迅速發展,使優勢的重要性不斷下降。擁有好的比較優勢也并不能表明城市產業就具有很強的競爭優勢。資源型城市單純的依靠廉價的天然生產要素等比較難以獲得持久的競爭優勢,只有在基于并合理開發利用比較優勢的基礎上,形成與提升資源型城市產業的競爭優勢,才能在全球或區域同類產業產品或異質產品的市場競爭取得一定的領先與主動地位。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這樣說,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的關鍵就是如何再造城市產業競爭優勢。
2.1 資源型城市產業競爭優勢的培育階段劃分 在市場經濟體制條件下,資源型城市主導產業和輔助產業的選擇及構成是由其自身資源稟賦條件的優劣、資金、技術的豐欠、專業化程度的高低等比較優勢因素所決定的。同時這種選擇與構成必須是建立在比較優勢的基礎之上的競爭優勢的具體體現。也就是說,必須將資源型城市的比較優勢進行升級過渡到競爭優勢,這要求對資源型城市的比較優勢進行培育,直到發展成競爭優勢。通常資源型城市培育產業競爭優勢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一是被動利用比較優勢參與國際或區域貿易與分工的階段。這一階段,資源型城市的貿易模式是建立在本身生產因素如勞動力、自然資源等相對優勢基礎下的;二是培育絕對優勢階段。在這一階段,資源型城市通過利用高新技術對傳統產業(主要指資源產業)的改造,或是直接開發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產品,從而在生產成本擁有絕對優勢,具備獲取貿易利潤的一個必要條件;三是競爭優勢階段。整合產品、企業、市場、政策等各種因素,以具備絕對優勢的產品為依托,突出產品個性化,旨在規劃合理的進入國際市場的方式及營銷策略,強調相關及輔助產業和政府政策的支持,具備國內或區域競爭能力,獲取貿易利潤并占領一定的市場份額;四是因為壟斷優勢相對跨國經營的階段而言。隨著產品在國內市場上站穩腳跟以及產品生命周期的發展,該產品就進入成熟階段,為了盡可能的保證產品在國內市場上的生命周期,就需要在技術上對其進行改造,還應該積極地尋找跨國經營或其他貿易的模式。
2.2 資源型城市產業競爭優勢的培育措施 對資源型城市產業競爭優勢的培育來說,可以通過以下幾條途徑來培育與實現:一是對資源型城市資源產業本身來說,如果資源產業還沒到枯竭的時候,即資源產業還處于成長或成熟期,此時就可以主動選擇比較有優勢的產業,實現資源產業的專業化生產,并通過適度保護或利用高科技對該資源產業進行改造,以此實現生產的規模經濟,獲取生產的絕對優勢,同時整合市場、政策等因素,以此提高產品的附加值,獲取競爭優勢,參與國際競爭;二是對資源型城市的資源產業及相關產業開發高科技量、高附加值產品,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擁有生產上的絕對優勢——以獲取相對長期的相對壟斷利益為目的,規劃貿易模式,整合市場、營銷等因素,獲取產品在國際國內市場的競爭優勢;三是針對資源型城市產業布局現狀,利用自身的比較優勢,推進產業聚集,進行衰退產業的退出與改革,培育城市主導產業,發展替代產業,提升產業化水平。總之,資源型城市某一產業競爭優勢的獲得取決于其創新升級的能力,構建資源型城市創新體系是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與升級的動力與保證。
資源型城市產業是否具有競爭優勢,主要從貿易的利益實現角度去審視。而資源型城市競爭優勢主要是指城市產業在市場競爭中建立的持久的以及獲取優勢地位的能力。我們根據比較優勢與競爭優勢相關的理論,產業競爭優勢主要表現在兩個同等重要的方面:一是某一產業在不同產業間的全球或區域資源配置中是否占有特定的競爭優勢——表現為產業間競爭優勢;二是某一產業相對于全球或區域的相同產業是否具備競爭優勢——表現為產業內競爭優勢。產業間競爭優勢的強弱主要是由產業特點決定的,而產業內競爭優勢的大小則取決于市場環境容量。本文從產業間競爭優勢與產業內競爭優勢兩個方面對資源型城市產業的競爭優勢進行描述與度量。
3.1 產業競爭優勢度量的影響因素分析 如何從產業間競爭優勢與產業內競爭優勢兩個方面來對資源型城市產業競爭優勢進行度量與測度呢?產業間競爭優勢方面:M.波特認為,一個產業在不同的產業間競爭中是否具有優勢取決于供方、需方、潛在入侵者、替代品和產業本身競爭這五種作用力。據此,可從資源約束狀況、規模經濟性、產業關聯度、技術層次、成長前景等五個方面來描述某一產業在全球或區域不同產業間是否具備產業間競爭優勢;產業內競爭優勢方面,M.波特認為,一國某產業在國際競爭中是否具有競爭優勢取決于要素稟賦、需求狀況、相關及輔助產業的狀況、公司戰略及公司結構這四種基本因素以及機遇和政府行為兩種偶然因素。同樣據此,可以用要素稟賦狀況、市場進入能力、市場占有狀況三個方面來說明某產業是否具備產業內競爭優勢。本文在基于M.波特的競爭優勢理論的基礎上,同時考慮到資料數據的易獲得性,構建了資源型城市產業競爭優勢的8個層面計11個指標的度量體系(表1)。運用此測度體系,可對資源型城市不同產業的競爭優勢進行定性定量評估,為資源型城市產業體系的優化與提升提供參考與決策依據。

表1 資源型城市產業競爭優勢測度指標體系
3.2 產業競爭優勢度量的指標體系 資源約束狀況的度量指標。一個產業受資源約束的狀況取決于數量與結構兩個方面,可以用“中間投入率”和“技術要素相對密謀”兩個指標來度量一個產業受資源約束的狀況。中間投入率是從數量方面來觀察一個產業受資源約束的狀況,指某產業在自身生產活動中,生產單位價值的產品所消耗的非固定資產貨物和服務在其中所占的比重。中間投入率越低,產業受供方市場的數量約束越小,產業競爭力越強。技術要素相對密度是從產業要素投入的結構方面觀察一個產業受資源約束力狀況。產業投入中技術要素的份額越大,意味著產業受到的資源約束越小,競爭優勢越強。考慮到指標計算中資料獲取的現實可能性及城市不同技術層次產業要素投入類型上的差異,定義技術要素相對密度為固定資本投入與勞動投入的相對比率。計算公式:技術要素相對密度=固定資金完全消耗系數/勞動完全消耗系數。上述兩項指標均可依據投入產出表直接計算得出。
產業規模經濟性的指標。規模經濟性強的產業中,大規模企業往往會比小規模企業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收益率。因此可以設置“規模效應系數”指標來度量產業的規模經濟性。規模效應系數是從經營效率隨經營規模而變化的方向和程度來看產業的規模經濟性,指大規模企業對其他企業所具有的相對效率。規模系數越大,表示該產業規模經濟性越強。計算公式:規模效應系數=產業中大型企業的平均利潤/產業全部企業的平均利潤率。
產業關聯度的指標。一個產業與其他產業的關聯度高低同時體現在該產業發展對其他產業的影響和其他產業發展對該產業的影響兩方面,通常用“影響力系數”和“感應度系數”兩個指標來衡量。
其中bˉij為完全消耗系數矩陣(I-A)-1的元素,n 為產業部門數,i表示投入產出表中的行,j表示投入產出表中的列。影響力系數和感度系數越大,表示產業關聯度越高,產業競爭優勢越顯著。以上兩項指標可以根據投入產出表計算。
產業技術層次的指標。一個產業是否屬于高技術產業,體現于投入要素的技術含量、生產過程的工藝水平、產出品的技術檔次等各個方面。而所有這些則綜合地體現于產業增長中的技術貢獻程度。“全要素生產率”指標能有效地來度量產業的技術層次。全要素生產率指產出增長率減去所有投入增長率的加權和后的余額,又稱為“廣義技術進步率”。全要素生產率越高,意味著產業技術創新和吸收科技成果的能力越強。
產業成長前景的指標。一個產業未來市場空間的大小,主要取決于需求結構的變動。可用“需求收入彈性”作為度量產業成長前景的基本指標,同時“產出比重上升率”也可以反映出產業發展的近期趨勢。需求收入彈性指收入增長百分之一所引起的對產業需求的增長比率,其越高表示該產業越具有迅速增長的需求,因而越有可能獲得持續較高的增長率,產業競爭優勢越顯著。產出比重上升率是從產業實際增長拓展的軌跡來外推該產業未來的市場地位,其計算公式:產出比重上升率=報告期某產業產出占總產出的比重/基期的同一比重。
要素相對豐度。主要描述資源型城市擁有的某種要素稟賦相對于其他區域的豐富程度。實際計算中可用顯示性比較優勢(RCA)來代替。計算公式:RCA=資源型城市某產業商品出口占城市總出口比重/各區域該產業商品出口之和占全國或全球總出口比重。當RCA大于1時,表示該產業具有要素稟賦優勢,越大表示該產業的要素稟賦更優越。
競爭力指數。主要描述某種商品進入市場的能力,資源型城市某產業具有競爭優勢,則該產業就更容易進軍市場,表現為較高的競爭力指數。計算公式:競爭力指數=資源型城市某產業商品貿易順差/資源型城市該立業商品貿易總額。
市場占有率。市場競爭力的大小最終是由市場占有率來判定的。資源型城市某一產業的產品在該產品國際市場上占有份額越大,表明資源型城市在該產業中競爭力越強,競爭優勢越顯著。計算公式:市場占有率=資源型城市某產業商品出品額/各區域該產業商品出品總額。
4結束語
產業轉型是資源型城市轉型的關鍵與核心,其轉型成功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城市的發展方向選擇。本文據比較優勢、競爭優勢相關理論及國內外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的實踐經驗,提出了立足于資源型城市自身比較優勢基礎之上的競爭優勢的構建,是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的關鍵與理性選擇。并在此基礎上創造性的提出了度量資源型城市產業競爭優勢的測度體系,為資源型城市產業優化與提升提供了決策依據。
[1]Bradbury,J.H.Towards an alternative theory of resourcebased town development[J].Economic Geography,1981,55(2):147-150.
[2]孫雅靜.資源型城市轉型與發展出路[M].中國經濟出版社,北京:2006,3:9-15.
[3]遼寧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資源型城市轉型學概論[J].資源產業,2003,5(6):64-65.
[4]李梅,楊明俊.中國城市產業結構問題研究綜述[J].工業技術經濟,2006,25(2):6-7.
[5]王玉敏.比較優勢理論對產業發展戰略制定的啟示[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05(5):116.
[6]何翔舟.比較優勢、競爭優勢與競爭力[J].商業研究,2005,(2):7-9.
[7]盧旭東.從比較優勢理論看我國的產業政策導向[J].商業經濟文薈,2006(2):104.
[8]李春明.淺析比較優勢理論與企業發展[J].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學報,2006,18(1):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