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昌
學生寫作有“作文,作文,最難一門”的感受,說白了就是怕寫作文。學生怕,老師也怕;學生怕寫,老師怕教。常言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經濟、文化都相當落后的農村地區,學生被局限在一定的范圍內。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使其能跟上文明的步伐,具備良好的語言素質結構,語文教師的作文教學顯得至關重要。如何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真正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這里從三個方面談一下筆者在作文教學方面的體會。
一、立足生活,激發興趣
文化藝術的源泉就是生活這個“萬花筒”,生活是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有真情實感。學生的生活越豐富,作文內容就越充實。可以說,不吃梨子就不知道梨子的滋味。誰不想到奔騰不息的河流中去漂流一番,體驗那種驚心動魄的感受?有了這樣一次漂流,有了這樣一種體驗,就會有創作的素材,就會有寫作的激情,文章也就會有真情實感。
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多留心周圍的事物,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的好習慣。如觀察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日出日落、小河田野、蔬菜瓜果……并盡可能讓他們去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學生親身體驗的東西,印象一定是深刻的,自然而然就可以把其所見、所聞、所感寫出來。縱觀古今中外,哪一位名家的創作不是親身體驗生活的結果?沒有徐霞客走遍大江南北對地形地貌、風土人情的考察,哪有鴻篇地理巨著《徐霞客游記》的問世?沒有馬克思親身參加工人革命運動,哪有《資本論》的出現?沒有高爾基的流浪生活,哪有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的流傳?可以說,體驗生活是興趣的需要,立足生活是寫作興趣的源泉。
二、積累素材,拓寬視野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離開閱讀,學生對事物的表達將是無序而枯燥的。如果沒有大量的閱讀,就沒有豐富的語言積累,讀和寫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新課程標準》也指出:“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這就要求學生要大量閱讀,在讀中靜心,在靜心中享受,在享受中培養豐富的情感。要求學生在讀書時做到把自己的心真正放到文章里面,使自己的情感流露與作者的情感表達產生強烈的共鳴。
針對農村教學現狀,在教學工作中,筆者每接一班學生,都把閱讀作為重要工作來抓。首先,建立班級“圖書角”,發動學生自捐書目,只要是思想內容健康均可,如自然科學、文史地理、古詩詞、小說散文等均可,這些書籍不僅可以拓寬知識面,還可以豐富語言積累,陶冶情操,促發創作靈感;其次,組織有條件的學生,征訂優秀報紙雜志,報紙雜志的大量知識與信息,可以為學生提供創作的素材;另外,要求學生做摘錄筆記及寫讀后感,讀思結合,逐漸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有了廣泛的知識,有了豐富的素材,作文就成了一件水到渠成、輕輕松松的事,徹底改變了學生“作文,作文,最難一門”的看法。
三、肯定誘導,熱情鼓勵
葉圣陶說:“人類是社會的動物,從天性上,從生活的實際上,有必要把自己的觀察、經驗、理想、情緒等等宣示給人們知道,而且希望愈廣泛愈好。”學生從心理上渴望得到肯定,學生對筆者說:“老師,我最喜歡我的作文能從老師的嘴里念出來,得到老師的表揚。”所以,筆者在寫評語的時候,總是多肯定學生作文的優點,講評時,不只注重寫作文的尖子生,而是面對全體學生。學生通過教師的一個甜蜜微笑,一句溫馨話語,一段舒心評語,一定會看到自己寫作的曙光、寫作的前程、寫作的希望。只要我們多多給學生以肯定和鼓勵,學生的寫作興趣一定能被誘發出來。
總之,作文教學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全面提高作文教學水平任重而道遠。但辦法總還是有的,只要我們多多留心、善于思考、積極探求,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學生就有了寫作的動力,作文就不再是件難事。當然,作文能力的培養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有成效的,而是需要教師在長期的教學中堅持不懈地努力,積極主動地引導。
試題與研究·教學論壇2014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