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涵
今天的課程改革對老師們來說,其實就是深入思考一個問題:如何精心設計和搭配這份精神營養餐,才能使學生們自覺地、充滿愉悅地將其吃下去,并最終保證學生們不會消化不良。課堂教學就不僅僅是一個被動的執行或灌輸,而是在深入了解學生基礎上的精心設計和不斷生成。我們要更加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來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設計。也就是說課程改革要求我們必須在授課過程中有所突破,有所創新,有所收獲。
新課程改革下的英語教學就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讓學生具有持續學習的能力,為學生終身學習打下基礎;就是要注意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要盡可能地提供學習空間,讓不同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樂趣,獲得滿足感與成功感。多年來,我們在英語教學中總是把幫助學生掌握英語知識放在教學的首位,而忽視學生的精神世界。實際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嚴謹的學習態度、積極的情感都直接影響他們的英語學習。作為教師,在英語教學中要尊重學生,注重情感教學。
1 興趣的培養
作為英語教師,在教學中要尊重學生,注重情感教學。教師要盡可能地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學習中獲得樂趣,獲得充實感和成就感。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性,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不拘一格,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創設符合學生情趣的語言環境,精心設計多種交際活動,讓絕大多數學生都有機會創造性地發揮和運用所學知識。
2 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語言的習慣
1、使用工具書的習慣,要有一本好的工具書。
2、預習的習慣,對學生進行精心指導,逐步規范要求。
在預習方法上指導學生按詞、詞組、句、文、疑等進行分析,即先要求學生學會使用英語詞典查單詞,自己解決生詞,對重要詞組、重要短語進行羅列,并能造句,記錄課文結構嚴謹和用詞優美的句子,并讀、抄、背。
3、整理錯題的習慣,提高學生改錯的目的性和自覺性。
4、閱讀課外書和摘抄的習慣,指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水平和興趣的英語讀物。隨身攜帶,閱讀,做好摘記。
3 教學步驟:閱讀課
1、導入,通過問題、討論、情境、表演等目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2、通過速讀、略讀和細讀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針對課文情景設計問答、排序或填表形式,并設計一些課類似高考的閱讀理解題,并引導學生理清課文的脈絡,分析段落大意。
3、整篇復讀表達輸出,讓學生運用關鍵詞或圖片引導學生復讀課文, 運用討論、辯論、表達能力、訓練學生的思維。
4 在課堂上以教師為指導,以學生為中心的生動活潑課堂
1、面向全體學生,滿足不同的需求,為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學生在學習中存在智力、興趣性格、態度、語言基礎能力、學習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因此在教學中我根據不同學生個體的差異,對他們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對差生,我盡量用難度適中的問題問他們,盡量讓他們回答有把握的問題,當他們回答正確時我總會說“Very good” “Excellent” “Wonderful”,如果回答錯誤我也會說“Thank you all the same. It doesnt matter.”這樣他們會因為得到鼓勵而信心大增,加強了參與意識,逐漸消除畏懼心理。而對優生,我則對他們提高要求,如單詞小測的錯誤率不得超過20%,課后要多做提高題,增加閱讀量等。
2、創造寬松、和諧的氣氛 。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與學生溝通,讓學生消除對英語學習的恐懼感,只有對英語感興趣,才能保持英語學習的動力并取得好成績。刻板的學習,不僅會影響英語學習的效果,適得其反讓他們厭惡學習英語。因此創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有利于英語學習。鼓勵學生大膽地說英語,并對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犯的錯誤采取寬容的態度。這鍛煉了學生英語表達能力和膽量,也在無形中發展了學生運用英語交際的能力,培養他們創新靈活運用英語的習慣。
3、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的能力。在課前我要求學生先預習,找出語言點;課后整理總結筆記,并發現重難點。
4、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經常和學生一起反思學習過程中的不足,并加以改正。教和學是一對矛盾,作為矛盾雙方的教師和學生如何和諧融洽師生關系,對完成教學至關緊要。在開學一周后我就讓學生以不署名的方式給我的教學提意見,下課后我也經常深入學生中詢問他們的聽課效果,學習情況,以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學質量。
隨著新課程的實施,我們欣喜地看到高中英語新課標有了革命性的變化,更多的加入了對于學生學習策略、情感態度、文化意識這些人文素養的關注。這也體現在目前高中英語人教版實驗教材的編寫上。我們現行的教材編寫滲透了天文、地理、環保、音樂、文化、美術,以及人際交往等多方面主題的教育和滲透,這也是我們教育“以人為本”理念的滲透,也更體現了教育的本質不僅僅是教書,更多的是育人。
同時,教師要重視學生心理作用,營造和諧課堂氣氛。學生學習過程是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感知、記憶、思維活動的過程。心理學研究表明,情感是認識的重要推動力。煩惱、緊張、害怕、反感、壓抑等消極情感將抑制智力的發展;愉快、輕松、自信、樂觀等積極情緒則能強化學生的智力活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通過多種方式,各種途徑,誘導激發學生積極的情緒。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以微笑贊許的目光,激勵的語言,給學生創設寬松的心理環境,消除緊張的心理障礙,激勵學生大膽發言,尤其是學困生,要給他們提供發言的機會。要通過提問、回答、朗讀、背誦、復述、課前3分鐘演講等形式的教學活動,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成就感,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增加學習的樂趣。教學中還要增添教學內容的趣味性,調劑學生的口味。比如利用實物進行直觀教學。教學中教師既要講,也要讓學生看、練、說、寫、讀、討論,使教學方法多樣化。盡可能用藝術手段—音樂、短劇、游戲、舞蹈、繪畫、詩歌等形式,讓美發揮潤滑作用,使智育和美育在外語教學中達到統一與和諧,達到賞心悅目、悅神的效果,讓學生振奮起來。在教法上以教會學生學習為核心,以交際操練為主線,力求做到組織教學“英語化”,設計活動“情景化”,訓練形式“多樣化”。
因此,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運用正確的指導方法,把教學的“舞臺”讓給學生,促使學生主動把握英語學習,增加英語知識的吸收,提高英語學習的技能,以此來達到學生自主發展的目的,并最終達到綜合素質的提高,這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